当下中国最有人气的“小鲜肉”之一鹿晗8日中午发了一条微博:“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女朋友@关晓彤”。关晓彤随即做了回应。
这条微博引起了“令服务器一度崩溃”的惊人反响。截至笔者动手写这篇文字时,鹿晗微博下的点赞高达500多万,评论250多万,转发100多万。“小鲜肉”之深受欢迎,由此可见一斑。
不要以为“小鲜肉”只是受到粉丝的追捧。在我看来,不久前为了纪念建军九十周年而拍摄的献礼片《建军大业》【点击阅读】,就是一部主流文化界(官方文化界)向“小鲜肉”致敬的电影,也是“小鲜肉”登堂入室进入主流的加冕式。
制片方似乎有些泄气地承认: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也要靠“小鲜肉”的嵌入才能被年轻观众所接受。
叶挺将军的后人,电影导演叶大鹰敏感的发现了问题,但没有清晰的指出:问题不在于是不是启用了“小鲜肉”扮演角色,而在于不该把“建军大业”变成“小鲜肉”的狂欢。
“小鲜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发端于日韩。最早是2014年中国粉丝对韩国男性明星的称呼。一般是指年龄在18-30岁之间的性格纯良,感情经历单纯,没有太多的情感经验,并且长相俊俏、妩媚的男人。中国当红的“小鲜肉”,差不多都有在韩国发展的经历。
直观上看,“小鲜肉”可以用“完美无瑕”来形容,也就是说,他们所有的细节都是一丝不苟,这正是日韩文化的特征。
在历史上,日韩处于中华文明的边缘地带,主要靠吸收中原文化来建立自己的文明,近代以来,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始终缺少自己的原发文化。由于主流文化都来自外部世界,日韩文化精英对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文化的实质并没有把握,为了平衡这种不确定的心理,他们选择将一切细节做到完美无缺,对细节的追求到了用中国人眼光看起来简直“变态”的程度。
“小鲜肉”们极其精美的外形,就是这种对细节“变态”追求的产物。在“小鲜肉”们浮出水面之前,中国“大老爷们”的特点恰恰是对细节的无视,是“糙”!其所传递的暗示是既然具有一切优良品质(比如仗义、忠诚、担当等等),那么胡子拉碴什么的并不重要。
现在问题是,“小鲜肉”们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各种调查,以及网上的反应都证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迷“小鲜肉”的,基本是女性。
这一点,一向敏感的“老炮儿”们早有觉察。冯小刚在《老炮儿》的一次宣传活动上,就直指“小鲜肉”这个称呼,“有点色情,有点调戏,是上了岁数的女人才会说的”,而有尊严的称呼应该是“小爷”。冯小刚还身体力行,带领全场观众一起向和他配戏的“小鲜肉”吴亦凡高呼“小爷”。
冯小刚是想害人了。如果“小鲜肉”变成了“小爷”,就像鲜美的奶油蛋糕放馊之后长出绿毛,谁还会有胃口呢?
“小鲜肉”现象的本质,是女性主体对男性审美的新风尚,是女士专用餐桌的时尚新菜品。基本特点是:长相精致、年龄偏小、会撒娇卖萌。这样的花样美男,天生的优势满足了女性对男性相貌的消费。
一直以来,由于女性的弱势地位,“女色”才是被消费的对象,“男色”则不是(或基本不是)。“尤物”、“美人儿”等是对女性一种带着挑逗意味的称呼,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词语。
21世纪的今天,科技进步和办公室工作的大量出现,女性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乃至超越男性的地位之后,自然会在话语权方面展现出自己的需求和意志,于是“男色”作为一种与“女色”相对立、相并列的消费品出现了——“小鲜肉”则是“男色”的具体化,是一款正在流行的“男色消费品”。
既然是商品和消费品,那么“小鲜肉”现象就符合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全部规律——对“小鲜肉”的需求,被商业化、市场化的媒体大量再生产,然后再销售出去,以至于形成狂热。“小鲜肉”们动辄上亿的片酬背后,是包装推销他们的公司的更大利润。
最近,经常有牢骚太盛的男性老明星抱怨“小鲜肉”们拿天价片酬,却不好好拍戏,甚至靠“抠像”过日子。
这表明他们根本不能理解“小鲜肉”的卖点在“色”不在“艺”,这和人老珠黄之后“艺”虽然还在,但“色”早已惨不忍睹的状况刚好相反。
在“小鲜肉”出现之前,不管是“大叔”的成熟宽容,还是“暖男”的体贴细致,从女性对对男性审美的角度来说,还是囿于那种由来已久的男权意境之中,及男性是安全感的来源,扮演保护者的角色。
“小鲜肉”完全没有这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附属物,没有以保护、宽容之名掩盖的对女性的“贬低”。“小鲜肉”完全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对男色的欣赏和消费,将男性的“颜值”置于审美的核心。
李北方一直困惑迷妹们为什么喜欢鹿晗式的“小鲜肉”而不喜欢吴京式的肌肉男。北方不理解的是,传统男性强壮的身躯在外型上以绝对的优势压制着女性,这会令女性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而在女性主义追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意识的影响下,女性更愿意接受无攻击性、甚至反过来依偎在女性身边需要保护的“小鲜肉”。
不可否认,这一拨以女性为主体的审美风尚正在从某种程度上重塑中国男性,90后、00后步日韩和我国台湾地区男生后尘,开始“小鲜肉化”、“草莓化”了,这对中华民族的未来是福是祸,我想是不言而喻的。
今天的“小鲜肉”虽然是近年来才从日韩传入中国,但从极为丰富,无所不包的中国历史角度来看,“小鲜肉”由来已久。一般来说,当“太后”、“皇后”等在宫廷当中处于主导地位,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生活时,“小鲜肉”就出现了。
比如女皇武则天身边就有两位“小鲜肉”张易之和张昌宗,他们都是二十岁左右的美少年,身材修长、皮肤白皙、貌美如花,更兼聪明伶俐、能歌善舞,不仅深得女皇的宠爱,也堪称今天“小鲜肉”的祖师爷。
有人说,著名演员唐国强八十年代的就是“小鲜肉”,不过那时候叫“奶油小生”,这是一种误读。如前所述,“小鲜肉”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八十年代并不存在生成“小鲜肉”的文化氛围。
作为文革失败的后果(我不得不反复指出这一点,否则很多现象无法解释),和中国革命同样波澜壮阔的妇女解放运动也开始退潮,自主掌握命运,与男性平起平坐的“江水英、吴清华、柯湘、方海珍”与现实中的“铁姑娘”一样,受到嘲笑,女性回归家庭与厨房成为潮流。
在失去了话语权、政策及制度安排的支持之后,女性对“保护”的需求急剧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厚重少文,刚强坚毅的“男子汉”高仓健就碾压“奶油小生”唐国强,成为时代女性的最爱。
现在看来,毛主席虽然没有使用过“女权”、“女性主义”之类的词汇,但却最懂妇女解放运动。他深知,除非女性能够在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占有和男性平等的地位,否则任何关于“女权”的喧嚣都是空中楼阁!
所以毛主席提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做到的事情,女同志也一样能够做到”,以及“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这是妇女解放的根本之道。
无论商业化的媒体如何为“小鲜肉”辩解,但“小鲜肉”一词所显示的无非是对青春勃发肉体的觊觎和蠢蠢欲动的欲望。
今天,由于教育普及、科技进步和服务业发展,相当一部分都市女性终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领域取得了和男性平等乃至更高的地位,但在后文革时代严肃主流文化缺位的情况下,女性有利的经济地位以及主体意识的觉醒,没有导致投身更有益于社会、更有创造性的事业,反而被资本诱导转向了消费(包括“男色”消费),预示了某种不详的未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