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衡力量)
— 机器人书法 —
从技术上讲,机器人掌握人类的书写技能非常容易。人类的书法创作,仅在技艺层面,无非就有一些精细的小动作;在审美层面,大部分构成美感的因素,都可以被解析为一套系统算法。这些,在目前不少书法家那里,常常被说得如何神奇,其实几乎都带有源自情感和功利的考虑,自然有夸大、甚至信口开河的成分。
对艺术来说,个别精英级的审美,有可能很玄妙。但过于玄妙的东西,在越来越以广大受众为主体的发展史当中本来就被排斥,大众的文化也因此才能发展。此外,再玄妙的审美,也会因为人的智力本身根本无法跟机器人竞争这个基础的局限,让它在智能化时代仍然会很快被破解和取代。
就是说,人类的书法艺术很快将步围棋的后尘,被淘汰出局。在这之前,人们可以有点挣扎,也必然会挣扎,比如借助现在机器人制造行业还没有人专门通过对机械臂的设计,为创作书法艺术的机器人充分掌握人类微妙的书写动作等等暂时的不足;或者借助“我们人类独有的创造力”等等源于自身进化经验的优越来挣扎几年,反正人类迷信一下自己,至少是符合人伦的。但是,智能化设备的优化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更加迅猛,它有足够取代人类艺术创作的超乎人类想象的潜力,这个也是我们目前就能看到的事实。
人类的审美意念,无论多么玄妙,最终都必须通过他的具体创作、操作、动作,才能在作品当中反映出来。构成书法艺术审美的“力”、“韵”等等因素,对远远超越人类智力和人类早就无法企及的精密机械动作来说,根本就“小儿科”。我们哪一个人能够“亲手”玩出“二级倒摆”?日本的円相禅书,对人来说,就一个阿Q画的圈儿,连画圆都做不到。而对专门为机器人书法创作设计制造的那个设备来说,就根本就不是问题。机器人可以轻易突破我们人类特定生理和心理机能固有的局限,使它们在抽象艺术美感的创作上,远远超越人类。
至于机器人创作的诸如书法等等艺术应有的“社会表达”——即作品的思想主题,当然得依凭它的社会体验。由于机器人没有人类的肉体和建立在这个肉体之上的那个“我”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认识,它当然无从知道人类的社会体验是什么,因此也正如我们看到的,它不会有自己的心灵,因此不会有具体从事艺术创作的主观动机。这个,或许是一个局限。但不是绝对的“底线”。就技术的发展来说,具备超越人类只能上万倍的智能设备,谁能够预见它不能产生自我意识?而我们现有书法艺术的审美,都那么能反映我们的社会体验吗?那些经验性的认识所以还满带神秘色彩,难道不主要是这样的审美本身对“物相”和“心相”的认识尚且搅合不清的结果吗?这些对迅猛发展的科技来说,哪有那么神秘!
如果那时候我们人类还仍然需要“以中国汉字为载体、以线条美感来表达创作思想和审美个性的艺术”,那么那个书法机器人所能做到的,已几可成神。
而我们书法艺术现在面临的还仅仅是对大众的非常基础普及工作。而就书法理论更新的高级一点的争论(比如关于丑书的争论,还低级到让人难受!)现在有谁在关注智能化时代将给有两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书法带来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书法如此,绘画、雕刻等等其它艺术又能怎么样呢?有更好的命运吗?一切关乎文艺的理论都必须更新!这是在智能时代来临之际,我们人类文化面对的命运!
(2017-10-3 成都)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晨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