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精心培养
一、永贵卖粮
1953年,张怀英从区委书记任上走进县委大院,先后任宣传部长、县委副书记直至县委第一书记。这也是在昔阳县干部们的预料之中的。因为张怀英不仅在战争年代立有战功,而且在组织能力上,号召力上都占有优势,大家都很佩服他,在县里有许多人都能跟着他的思路走,他成了许多人学习的目标。然而对张怀英来说,自身的优势并没有使他自以为是和疏忽大意,他对每一件事都保持着谨慎和严肃的态度,特别是他工作过的昔阳一区,那里有什么事情,他都要认真对待。大寨办社之后的情况更是他十分关注的事情。陈永贵办社成功,他心里当然高兴,办社第一年就取得了好收成,向国家缴售的粮食也特别多,他曾在县委常委会上提议要把大寨办社的经验总结一下,推广到全县。
也就是在这时,晋中地委召开县委书记会议,传达中央粮食统购统销的重大决策。开会以前,晋中各县县一级领导干部对全国粮食产销中的突出矛盾并不了解,听了传达以后,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事情也果真如此,这年11月中旬,县里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布置全县的统购统销任务。在县常委会议上,决定由县长王贵科在三干会上宣布统购统销政策,王贵科宣布后,他发现与会的基层干部表情严肃、抵触情绪比较大,甚至有的老劳模为了本村利益在会上当场就不接受县里分配的征粮任务。然而陈永贵在会上却表现的很好,表态说:“张书记,你放心,这任务我要完成!”说话间还打着手势,像临战前的请战,这又给张怀英一个惊喜。陈永贵在三干会快要结束时,就到地委参加农业社干部训练班去了。临走又到张怀英的办公室铿锵有力地说:“张书记,征粮这事你放心,大寨除了完成县里分给的4万斤任务外,我还想争取再超额完成一点。”陈永贵走了以后,参加会议的大寨大队长贾来恒在会上的态度也很积极。张怀英就利用这一点在会议结束时又作报告,表扬了大寨的模范行为,批评了几个劳模的错误态度。
大寨村的粮食征购工作是陈永贵从地委学习回来以后进行的。因为当时搞统购统销阻力比较大,就是在大寨村干部里面,贾来恒开始态度很好,回村就变了卦,为躲避征粮捉开了迷藏,装病不干了。这给陈永贵又设置了障碍。陈永贵在这种情况下,自己首先把自家历年节余的粮食全部拿出来卖了3500斤。这一下也引来了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当面不敢明说,背后却骂道:“看狗日的明年吃啥。”那一年在陈永贵的带动下,大寨全村完成了45000斤征购任务,超额完成了任务的12%.
张怀英说,统购统销的头一年,因为全县还没有全部实现农业合作化,对全县各地所收的粮食缺乏精确的统计,对各家各户历年有没有余粮更没有底子,到了第二年的四至五月份就发觉许多村卖粮过头的问题。他也听到有些农户是真的揭不开锅灶,也有些能够吃到秋天的农户也跟着叫喊挨了饿。一时间弄不清真缺粮还是假缺粮,这事又引起了张怀英的注意,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张怀英召开了县常委会议进行研究,决定派出工作组下乡调查。摸清底子后,县里先后放了两次返销粮。全县有400多个自然村,差不多每个村都放了粮,可是大寨却没有要粮。派到大寨作调查的干部回来向他汇报说,大寨的粮食也是紧张的,但不严重。张怀英很注意大寨的情况,尤其是陈永贵,一个人就从家里拿出3500斤能不紧张吗?他就问:“陈永贵的粮食呢?”下乡的干部向他汇报说:“要说大寨的缺粮,怕是数着了陈永贵.”张怀英认为这个人说了实话,因为陈永贵的卖粮快要占到大寨全村卖粮的十分之一,他家底再厚也不能没有问题。”
次日,张怀英带着这个问题又到大寨下乡,干脆住在了陈永贵家里。他在听取陈永贵汇报工作的时候,就有目的地问到了大寨的粮食问题。陈永贵向他汇报说:“去年我对粮食统购底子不清,一年到底吃多少,也是大概估一估,没有精确算计,有些户可能紧一点。”张怀英听了也很感动,说:“这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来总结,全县已经放了两次返销粮,是不是也给你放上一点?”陈永贵很坚定地说:“不用,不用,他们紧,还不如我紧,我要能紧过去,他们互相调剂一下都能紧过去。”
后来,张怀英又听人汇报说,陈永贵的老婆李虎妮到东关菜园拣人家丢掉的菜叶子,这就使张怀英紧觉起来了,他知道陈永贵的粮食确实紧张了。大寨的其他户有没有这种现象?张怀英有点不放心,就打电话把陈永贵叫到他的办公室。陈永贵以为叫他有什么大事,就匆匆忙忙地赶来。一进门说了几句生产上的事,张怀英就把话题转到了粮食问题上。他问:“老陈,大寨的粮食是不是紧张了?特别是你,是不是更紧张些?需不需要些返销粮?”
陈永贵顿了顿说:“紧是紧了些,但人常说:五月旱不算旱,六月连阴吃饱饭。伏天雨还不少,菜长得还不错。眉豆倭瓜吃饱了,肚子也不饿。一饿不死人,二不影响生产,用不着返销粮。”
张怀英看陈永贵那么真诚,便把早已准备好的两盒烟和节省的20斤粮票从抽屉里拿出来,叫他带上。陈永贵看了,把手挪在一边,坚持不收。张怀英说:“你粮食紧张,下乡的人多,都在你那里吃饭,拿这粮票填补填补。”
陈永贵推辞了一阵,说:“那,我把烟拿上,这粮票坚决不能拿,你家人口多,粮食也紧呀!”
陈永贵收了张怀英的两包烟,也收了他的一片真情。这对陈永贵来说,也是在他的记忆中难以磨灭的。
张怀英把陈永贵送走后,突然想起两句诗来,就顺手写在笔记本上:“范叔一寒何至此,梁鸿余热不因人。”说的是范睢和梁鸿两人为了保持洁身自好的气节,宁愿受贫寒也不接受他人的帮助。陈永贵这种体谅国家困难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精神不正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这种可贵的精神对他当时的统购统销工作确实有很大的帮助。1954年,由于全国农业歉收,统购任务又比上年有所增加,昔阳就提倡了这种精神,在粮食紧张的情况下完成了统购任务。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