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
这是吴敬琏教授向党提出的第一个要研究的重大问题。但是,他并没有进行任何研究,只是向党中央告状,说有一个“改革开放反对派”在如何如何否定改革。有评论说,“在此节中,吴敬琏对社会上的一些极左现象进行了抨击,这是正确的,但问题是,抨击了极左并不等于能够证明吴敬琏自己所代表的极右就是正确的。”是的,吴教授在这一节中,只有抨击,没有证明什么;但是,肯定“吴敬琏对社会上的一些极左现象进行了抨击,这是正确的”也没有证明和分析,能够否认中国改革中不存在“由西方新自由主义主导的资本主义化的改革”的事实吗?能够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极左吗?吴教授在这一节中并没有提出、因而也没有证明自己的什么东西,他向党提出的“如何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也是重复党中央在他发表此文三天前(8月28日)已经决定十七大要讨论的问题:“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他并没有作任何回顾和评价。
如何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一直就有两条路线的斗争,不能相提并论,必须划分清楚。
“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既有成功又有失败,不能完全肯定和否定,必须实事求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长达29年,其目标、方针、政策与时俱进已经发生多次变化,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分析。
具体如何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一个方向”、“两个原则”、“三条标准”。
“一个方向”就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中指出:“过去四年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方向走的,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讲改革开放,从不和“社会主义”这个定语分开来单独提,而且在某些场合还特别明确的强调指出,我们讲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现在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决不能够离开这个根本的方向来谈。没有方向,还有什么路线,能用什么来说路线正确?
“两个原则”就是邓小平一再强调的“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他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正、的走了邪路了。”
“三条标准”就是大家说的“三个有利于”。对此邓小平有两个提法,一是在《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讲的,“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一是在“南巡讲话”中提出的“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些人强调“南巡讲话”的三个“有利于”,另一些人则强调“一个方向”、“两个原则”,我认为这是无意义的,它们都是同一的,只是表述的针对问题不同而已,核心就是社会主义和共同富裕,归根到底是“坚持社会主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于达到共同富裕”,说“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都是说要共同富裕只有坚持社会主义。
我提出邓小平讲的评价标准,并不是又搞“凡是”,如果有人提出更好更科学的评判标准来,我也赞成用他的标准,总之,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然没有共同语言,栓住太阳也扯不清楚。我认为,“一个向”、“两个原则”、“三条标准”,是现在各方都能基本接受的共同标准。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的认识,改革开放长达28年,不是一篇博客文章所能评述的,我只能着重地谈基本观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路线,是党的八大路线的延续和发展。八大在社会主义改革基本完成之后,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了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相比较,我换个说法: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是在坚持八大的“四项基本原则”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增加了一个能动的因素——改革。
我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提法比八大前进了一步,如果是用“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这样提法,就更好。这不是咬文嚼字,而有其内在的不同逻辑关系和深刻的意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经济建设摆在首要的目的地位,是为主,“两个基本点”是第二位的为达此目的而服务的条件和手段,是为从,不具有逻辑性,主不变,从可变,只要发展生产,资本主义的手段方式都可以用;在“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中,“两个基本点”是既定的决定的前提、基础和动力,“一个中心”是目的结果,它们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具有逻辑性,即“两个基本点”的因,决定“一个中心”这个果不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邓小平这个关于改革的最完整、最清楚无歧义的表述十分吻合一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反映了邓小平与毛泽东的不同点。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主张“抓革命,促生产”。邓小平则以发展生产力为纲。
我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认识源于邓小平理论和改革实际。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在邓小平的构想中,发展生产力在上世纪末要翻两翻,本世纪上半叶要达到人均产值4000美圆,是硬指标,改革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不能动摇,发展生产和改革这两个方面都毫不含糊,坚定不移;“四项基本原则”就不是那么坚定,在实践中常常可以松动。如农村改革就不能说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也没有明确的度,等等。我认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完全正确,但是理论上有缺陷,这个缺陷在以后的实践中发展了,导致自身的离析,剩下““一个中心,一个基本点”,而“四项基本原则”越来越远离了。结果是实践中的改革虽然早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但不是邓小平设想的改革的第二阶段,不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而是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路线基本正确,但是由于理论是有缺陷,实践中逐渐背离了“一个方向”、违背了“两个原则”、“三个有利于”。这就是我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的认识。正确与否,大家可以批判。
我没有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的具体过程进行分析,这不是一篇博客形式所能承担的任务,我已经谈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具体的考察分析,让职业人士去做吧。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