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关系进步了 才是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标志
生产关系的进步才是社会的进步,才是社会形态的进步(才是改革开放取得成效的标志)——这本是一个很朴素的观点。遗憾的是,无论是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都没有下这样的一个清晰的结论。相反,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给人们的“误导”结论倒是:生产力的进步,主导了社会形态的运动变化,因而也代表了社会的进步。这个思想不正本清源,就不能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这个世界。
就让我们先回到“改革”这个话题:我们为什么要对社会进行改革?是为了生产力的进步抑还是为了生产关系的进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答前面的问题。
中国人治理社会的思维也是很朴素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它的本质就是调整生产关系,本质就是实现社会的和谐。
初学政治经济学时,对教科书里说“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是一个社会进步”的结论很不能理解。现在,我认为这个结论是值得“修正”的,这个“不理解”,正是问题所在。
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可以理解为社会的一个发展,但一定不能等同于是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形态的变迁,一定不等同于社会进步的必然。如果不这样,社会就不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产物,人类也不存在要认识这个世界了。
事实上,人类社会形态的变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历史,绝不等同于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历史。而只有在当代,人类对自身社会形态的运动,才有所认识与把握,才很大程度上掌握与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再回到最现实的问题:人类不能只追求经济的增长,而一定要追求社会的进步。不能以为经济有了增长,就表明社会有了进步。相反,社会的进步,远比经济的增长要有意义得多。
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的增长无人能比。但中国社会的进步,却远比经济的增长慢几拍。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增长就更快了,但我们的结果却有点问题:外贸的高速增长变成了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试想想,如果中国的“外币储备”不再有用,我们是不是该朴素地理解,让其它比中国更不发达的国家生产去吧,让中国人开始休养生息吧。这难道不就是我们发展经济是为了要达到发展社会的目的吗?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