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反击:看上海停用“文明史”历史教科书
云淡水暖
今天,飘扬着新自由主义大旗的《南方周末》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因为“上海二期课改历史教材遭停用 曾被指弱化战争”,这个“噩耗”令自由主义们极为痛心疾首,不惜以一种偷换主题的笔法说是此书的停用是因为“曾被指弱化战争”,用毫无是非观的、暧昧的“战争”二字,掩盖了在去年引起网络舆论大讨论的实质问题,自由主义诸公不是“健忘”就是选择性失明,凡是记得去年关于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争论的都不会糊涂,《南方》诸公更不应该糊涂,去年的《南都周刊》刊登了一篇访谈《学者朱学勤称新历史教科书进步 人吃人史观扭曲》,为“上海二期课改历史教材”进行了尽情的欢呼和衷心的辩护。
“学者”朱学勤的主要观点是“用文明史来代替阶级斗争史,用社会生活的变化来代替王朝体系的演变,用文明来代替暴力,用千百万普通人生活的演变来代替少数帝王将相的历史,…是文明、开放、面向世界的思路,…要可亲可近而且可信得多。”,“我首先就不赞成鲁迅对中国历史的这种讲法(人吃人的历史),鲁迅的这种历史观就是过去农民起义历史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小孩饱读水泊梁山这些相互砍人的东西,再读到鲁迅对中国历史的大简化,他会饮鸩止渴…”、“如果仅仅局限在过去殖民和反殖民的历史所形成的仇恨,今天上海外滩的那一条街就没有理由存在了。我们可以这样讲,一部殖民与反殖民的历史既是统治和反抗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文明输入和文明扩展的历史。”。这只是“弱化战争”么,连“学者”朱学勤都不“认为”这部教科书只是“弱化战争”了吧。
实际上,所谓“二期课改历史教材”决不是仅仅“弱化战争”,而是从根本上高中淡化历史教材的意识形态,也同时在淡化历史的演变痕迹,就中国、世界目前有记载的史籍来看,哪部历史不是记载着“暴力”、“阶级斗争”,千百年来“千百万普通人生活的演变”何时离开过“王朝体系的演变”,哪里有“纯粹”的“文明史”,西圣耶稣不是被“暴力”钉在十字架上了么,中国的两个世界文明奇迹长城、兵马俑都与“暴力”相关。毛泽东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这就是分野。
去年发话的还不止朱学勤,《南方周末》透露,甚至大名鼎鼎的当红文人余秋雨也“震惊”不已:“对于上海教科书引发的风波,余秋雨在去年年末的一个公开场合演讲时批评道:‘在这个文化乱糟糟的时代,我们缺乏一种鲜明的文化态度和文化选择,这样就很难有明确的文化形象。不能为了求稳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态度。就像前段日子上海改了历史教科书,是个很大的进步。可是面对一些质疑声,我们为什么不大声亮出我们的观点呢?’”,草民觉得奇怪,难道“我们”还没有“不大声亮出我们的观点”么,“学者”朱学勤的话语赫然登载于“主流”媒体,当红贤达余秋雨不是也在“大声亮出我们的观点”吗?如今,《南方周末》不是也再次“大声亮出我们的观点”了么。
记者们显然对这次停用“文明史”教材的事情用了强烈的对比笔法,对“文明史”教材痛惜、赞美,对上海不得不临时编写的替代教材嘲笑、指责。
比如,说“两个月编就的‘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取代了酝酿8年、试用3年、推广1年的“苏版”(左),而其内容与初中“世界历史”多有重复”、说“文明史”教材从1998年写到2005年,“计划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作为主线索来编写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为避免高中部分的内容重复,…决定用主题式的文明史来编写高中历史,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融为一体,按主题来展开编写。上海高校的历史学科著名专家、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师和在一线教学的中学历史教师,参与者超过100人…最初完成的教材从2003年开始在上海近百所初中、高中进行先期试点使用,并根据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调整、完善。”,多么呕心沥血,多么深思熟虑,多么“老谋深算”,但这并不是放任“文明”淡化历史真实的理由。不知道是不是“天公作美”的巧合,1998年开始到2006年,正是陈良宇边腐败边发迹的开始和终结的时点。
比如,说“今年9月3日,…花了两个月时间匆匆编就的上海新版高中历史出版。因编写时间紧迫,这本替代原来的高中一年级上学期的历史教科书只出版了“第一分册”,内容只有五单元66页。到本报发稿为止,该书的另外一半内容还在紧张的编写当中。一个学期的教材,分次出版,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十分罕见的。”、“目前看到的新高一教科书与初二教科书其结构和内容基本相似,连不少照片也完全一样。”、“新版高中历史课文中地图制作粗疏,图例不全,”、“面对着牺牲了暑假赶来参加培训的老师们,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在高一历史新教材培训会上的第一句话是‘对不起’”,云云云云。
从这个令《南方周末》感到“义愤”的对比,恐怕恰恰反映了一种迫切,一种决断,那就是淡化意识形态、虚无真实历史发展轨迹的自由主义思潮,已经到了不得不遭到反击的地步了,从上海这次新编历史教材取代“文明史”的举措,人们看到了背后两种历史观的对立,《南方周末》“揭发”道“7位北京历史学家对于上海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批评意见,…认为:‘编撰者思想混乱,使该教科书既脱离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脱离中国史学发展的实际,‘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的表现比比皆是。’…离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只讲现象不讲本质…随后还以中国史学会的名义开会,并上书有关部门。”,好像只有任由“新思维”们只谈日本子弹头机车、领带“史”、摩根.大通、比尔•盖茨,避而不谈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才是天经地义,才是“与时俱进”。
此事件2006年9月1日由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毛去哪了?中国修改历史教科书”发端,据“文明史”主编和《南方》哭诉,是《纽约时报》歪曲“原意”在先,国内媒体进一步“歪曲”起哄在后,网络舆论“错打”终结,有意思的是,“《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周看(Joe Kahn)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去年当他看到上海的新版高中历史教材里‘长期占很大比重的强调毛泽东领导革命、阶级斗争的内容相对减少,摩根银行、比尔•盖茨、纽约证交所都进入教科书,政治英雄让位给经济英雄,而美国的中学生还要花大量时间学习华盛顿等政治领袖的生平,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信号,这是我写那篇报道的动机’”。
草民觉得好笑,连最“自由、民主”的美国中学生历史教科书,都在强迫“美国的中学生…花大量时间学习华盛顿等政治领袖的生平”,就是说,美国人的历史观中,从来就没有什么“纯粹”的“文明史”,而是必须强化国家、意识形态等元素,上海的“文明史”一出来,连美国记者都感到“这是一个好信号”,意识形态的淡化比美国人还要“领先一步”,得,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吗,那就是,在小布什跑到“反共纪念碑”前强化意识形态的时候,对淡化意识形态、淡化斗争历史的思潮的反击,是及时的、必要的,新的上海领导做得正确。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