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事业曾经的辉煌
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是在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中开始的。经过全国人民16年的艰苦奋斗,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也有了显著改善。
建国后,霍乱很快在我国绝迹。1955年,人间鼠疫就基本得到了控制。1959年,性病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被消灭。20世纪60年代初天花已告灭绝,比世界范围灭绝天花早了十余年;结核病的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10万下降到40/10万;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等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1965年,接生员的队伍已经增长到685740人,产妇的产褥热和新生儿破伤风显著减少,母亲和婴儿的健康得到了一定保证。以人民公社为中心形成的三级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网,在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保障农村群众健康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却批评卫生部是“城市卫生老爷部”,只给占全国15%的城市人口服务,而且主要是为干部服务,忽视了对农村群众医疗卫生的关心,留在城市里坐在医院中戴起大口罩,隔断了与基层群众的联系,冷落了人民群众的感情。
签于此情毛泽东主席在1965年6月26日,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指示卫生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为广大农民服务,解决长期以来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这便是“六-二六”指示。该指示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医务工及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出现了飞跃发展。以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病床的分布为例,1965年农村只占40%,到1975年这个比重已提高到60%。全国卫生经费的65%以上用于农村,而6.26指示对农村巡回医疗和合作医疗的有力推动,更为改变农村医疗卫生面貌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医疗"产业化"农村医疗卫生问题的日益突出,面对当前农村医疗卫生的严峻形势,我们有必要回顾历史,重新认识“六-二六”指示的精神、前因后果,也可以在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智慧。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