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就是复辟私有制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与之相对立的词是“大同”。《礼记》《礼运篇》对二词反映的社会状况和涵义都有详尽描述。《辞海》对“小康”的解释是“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 《新华词典》的解释是“指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状况”。后二者的解释都指“小康”为中等的或小资产阶级的经济状况。
“小康”的阶级含义和私有含义,范文澜同志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引证《礼记》的解释,说得特别清楚。范文说:“照《礼记》《礼运篇》所说,禹以前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财产公有的大同社会;禹以后是财产私有的阶级社会。禹不曾废除禅让制度,是大同时代的最后的大酋长。小康时代应从启开始。《礼运篇》说:‘今大道既隐(原始公社制度解体),天下为家(变公有为私有),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财产私有),大人世及以为礼(子孙继位,认为当然),城郭沟池以为固(保护财产),礼义以为纪(制定礼教和法律),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阶级制度),以立田里(划分疆界,土地私有),以贤勇知(养武人谋士作爪牙),以功为己(谋个人利益),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争夺及革命不可避免),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统治阶级的圣人)。……是谓小康。’”
什么是“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尊重)能(酋长公选),讲信修睦(和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养老),壮有所用(工作),幼有所长(抚育),鳏(老男无妻)寡(老女无夫)孤(幼儿无父)独(老人无子)废疾(残废)者皆有所养。男有分(职业)女有归(婚姻不失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生产品共同所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各尽所能)。是故谋闭而不兴(不欺诈争利),盗窃乱贼而不作(不掠夺),故外户而不闭(没有私有财产,不用关大门),是谓大同。”这是范文澜同志在前书同一编中引证同一著作对启以前(进入小康以前)的大同社会,即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
这说明“小康”是反映以阶级划分为前提的私有制经济概念,指的是小资产阶级家庭经济状况。在阶级社会中,实现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状况,是一种幻想。因为小生产者在阶级社会中是一个两极分化的阶级,少数变成剥削者,大多数会沦落成无产阶级,永远成不了社会的主体。“小康”不是,也不应当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概念和经济目标。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必须以消灭私有制为前提。从马克思到毛泽东从来没有把小资产阶级状况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目标。把“小康”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目标的是毛主席曾经批评为“不读书,不看报”的非马列主义者首倡的,我们不应当因袭,而应当纠正。
社会主义社会是对小康的否定,是对原始共产主义(大同)发展了的、提高意义上的肯定(否定之否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高级的大同社会。一个“小康”,一个“大同”,反映了两种完全对立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同阶级的人们也用来表达过完全不同的社会理想。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有阶级、有剥削的“小康”为目标,而不提大同目标(坚持公有制,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意味着什么?联系我们恢复私有制,恢复资本和剥削,瓦解公有制,否定按劳分配,恢复按资分配的经济实际,不是与《礼记》中的“小康”很相吻合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