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邓氏“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小人物未敢忘忧国
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
一九八三年一月十二日《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氏《文选》第三卷23页)
简评:
何谓新办法,邓氏已说得很明白。何谓老办法,是否指“共同富裕”?
要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邓氏《文选》第三卷52页)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么我们真是走了斜路了。
一九八五年三月七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氏《文选》第三卷110页)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一九八五年三月七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氏《文选》第三卷111页)
我们大陆坚持社会主义,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一九八五年五月、六月《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邓氏《文选》第三卷123页)
简评:
邓氏此话讲得很好,鄙人很拥护。社会主义就是要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就是两极分化,但是不知应该怎样解释邓氏所说的“新办法比老办法好”?
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氏《文选》第三卷138页)
至于不搞两极分化,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
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氏《文选》第三卷139页)
简评:
当今之中国存不存在资产阶级?到怎样的一种程度,才能说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大到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委员长、省委书记、省长、部长级干部、省厅级干部、市委书记、市长、县委书记、县长等等,那么多的干部贪污受贿,买官卖官,金屋藏娇,一掷何止千金,生活极度腐化堕落,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司法有失公正可称之为司法腐败;教育乱收费及大学私自扩招的幕后金钱交易可称之为教育腐败;科技领域假论文、假科研成果可称之为科技腐败;制药行业到处行贿、医院医生吃回扣、对患者绞尽脑汁多收费可称之为医疗腐败……,这又说明了什么?
当今之中国存不存在着“压迫”与“剥削”?到怎样的一种程度,才能说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屡见不鲜的童工;失去人身自由的砖窑工;不用付任何报酬而被强迫劳动的智障人;应该有报酬却拿不到报酬的农民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老虎口中觅食、生命朝不保夕的矿工;上有老下有小饱受贫困生活煎熬的“40”“50”失业工人,他们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这又说明了什么?
腐败分子行贿受贿的每一分钱都是劳动人民的纳税钱!
黑心老板腰包里装的每一分钱都浸着劳动人民的鲜血!
多么强烈的对比啊,难道不是两重天吗?
这不是两极分化吗?
这不是压迫和剥削吗?
有压迫,有剥削,难道就没有阶级、阶级斗争?
有阶级和阶级斗争,难道就没有资产阶级?
真不知道邓氏关于“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的理论有何理论根据?
因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
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三日《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邓氏《文选》第三卷148页)
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
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三日《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邓氏《文选》第三卷148页)
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九日——二十一日《视察天津时的谈话》(邓氏《文选》第三卷166页)
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外资,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三十日《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邓氏《文选》第三卷195页)
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
一九八七年三月三日《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邓氏《文选》第三卷208页)
简评:
邓氏前面的几段话,概括地讲,无非是以下这样几层意思。
其一:是说:先让一部分人、先让一部分地方富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
其二:又说:公有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特点,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原则。公有制占主体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制定政策时就注意了避免两极分化。在改革中坚持了公有制占主体,共同富裕,始终避免两极分化。
其三:还说: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如果产生新的资产阶级,那么我们真是走了斜路。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正确的吗?是不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先富起来,另一部分人、另一部分地区必然就会后富起来,先富与后富只是一个时间上的差别呢?可以确切地说,这种提法及其做法是完完全全地、彻彻底底地错误的,其道理非常浅显明了,国民经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高速增长,社会财富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高速积累,在这种情况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那么先富起来的人、地区必然会占有另一部分人、地区的应得财富,先富必多得,有多得就必然有少得,多得者必然富,少得者必然穷,允许先富必然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试举例简单地说明一下:
假如,上年度,可分配给个人的社会财富为10元,参与分配的为10人,那么每人应得基本上为1元,当然,由于参与分配的人有职务、技术、岗位、工龄的差别,实际收入是有差距的,有人在1元以上,有人低于1元,但不会有显著的差距。这应该是正常的分配方针和政策。
假如,本年度,国民经济增长了10%,就算可分配给个人的社会财富也同步增长了10%,就算新增应该参与分配的人口1人不参与分配,那么,10人来分11元,还要让其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谓富,就是要和其他人有明显的差距,没有差距是看不出富的水平的。如何分配呢?
一种方案:平均水平是1·1元,那么,5人比平均水平高些,每人分1·2元,5人比平均水平低些,每人分1元,这样分配虽然已经牺牲了一个应该参与分配的人的利益,但是这个差距是在职务、技术、岗位、工龄的差别范围之内的,5人多得一点,5人少得一点,谈不上谁富与谁不富。显然这个方案在两个方面不符合邓氏的要求,一不是“一部分人”,二是不够“富”。
另一种方案:什么是一部分人呢,起码应该是在一半以下的人,4人是近似于一半的,那么就算作3人吧;什么是富呢,起码是高于平均水平的50%吧?平均水平1·1元的1·5倍的收入,每人得1·65元,4人共得6·6元,11元还剩4·4元,这6人就不再拉开差距了,平均分配吧,每人所得不足0·74元。在同样的物价水平下,这0·74元与1·65元、与上年度平均1元的生活水平相比是什么样的情景呢?毫无疑问,有的人富了,有的人穷了。所以说邓氏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的,因而也是十分错误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就是什么人先富起来了?当然是领导干部了。他们的地盘他们说了算,首先,由于有些物资商品相对的紧缺,例如煤炭、石油、钢铁等实行价格双轨制,造就了第一批有权有势的富豪,其次,分配政策他们定,有自主权啊。或许有人会问,你这样计算有何依据?这样算已经是很保守的了,实际情况是,股长的收入是工人的若干倍,科长的收入是股长的若干倍,处长的收入是科长的若干倍,依次类推,厂长经理与中层干部、一把手与副手、大型企业的一把手与中小型企业一把手的收入都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高者与低者,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读者可不要吃惊呦。领导干部年薪数十万,工人吃低保年收入不足三千。
毛泽东的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让群众吃亏,邓氏的干部带头先富起来,都是共产党的干部,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量变到质变,由干部收入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一些干部的性质在变化啊!
医生先富起来了。现在医患矛盾为什么那么突出?原因无非氏两条,收费太高,责任心太差,医疗事故太多。有些白衣天使啊向“钱”看了!
教师先富起来了。学校高收费、乱收费,名目繁多。收费课讲新课,正课做作业,教师把生意做到了讲台上。有些人民教师啊向“钱”看了。
公务员先富起来了。国家分配制度的倾斜,权利带来的黑灰色收入。有些公务员啊向“钱”看了。
那些腐败分子、官倒、不法商人、黑老板等,钻“改革开放”的空子先富的,这里暂且不论,“改革开放”为什么给这些人留了那么多的“空子”,工人农民为什么无“空子”可钻?这里也暂且不说。
从国家大政方针的角度,讲先富就谈不上共同富裕,讲共同富裕就谈不上先富,这是起码的逻辑常识。一方面讲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方面又讲共同富裕,是不是前后有些互相矛盾呢?不仅是矛盾问题,而是有的话为真,有的话为假,这种情况在邓氏的讲话中是屡见不鲜的,是邓氏理论的一大特色。例如,邓氏讲:“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邓氏又讲:“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所谓的 “一部分人”是不是“少数人”,所谓的“一部分地区” 是不是“局部地区”, 邓氏走的究竟是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
邓氏在制定政策时是怎样避免两极分化的?鄙人不太清楚。鄙人只知道,以“打破大锅饭”为名,以“打破金饭碗”为名,以“反对平均主义”为名,以“反对红眼病”为名,大力提倡“拉开档次”、“拉开差距”、“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分配政策和制度,这是事实吧,于是,什么人富起来了,富到了什么程度?什么人没了饭碗?什么人穷了?穷到了什么程度?下岗失业者之中有多少官员子弟?政府机关中有多少百姓子弟?这是国人妇孺皆知的事情,鄙人不再罗嗦了。
现在的中国公有制是否还占主体?我们有充足的理由问一声邓氏,一九七六年中国有多少个公有制企业,有多少国有资产?亏损的公有制企业有多少个?亏损额有多少?银行有多少呆坏死帐?现在的中国公有制企业还有多少个?还有多少国有资产?公有制企业倒闭破产了有多少个?公有制企业更名换姓了有多少个?亏损的公有制企业有多少个?亏损额有多少?银行有多少呆坏死帐?国有资产流失了多少?
中国是否产生了两极分化?邓氏的改革是成功还是失败了?邓氏是走了正路还是邪路?鄙人就不在赘述了,总之,事实有目共睹,事实胜于雄辩!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富饶的江南鱼米水乡与贫瘠的甘肃、宁夏缺雨无水农村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两者不可能同时富裕,也不可能同等富裕。问题的关键是不能“嫌贫爱富”,对贫穷落后地区置之不理,而只是片面的鼓励“先富”。应该鼓励人们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双手建设家乡、改变自己家乡面貌,国家也应该尽可能地给予必要的政策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但是从邓氏的所有文章中几乎看不到这样的文字。大寨就是通过艰苦奋斗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一面旗帜,可惜这面旗帜已经被邓氏砍掉多时了。)
为什么我们对学生闹事问题处理得这么迅速呢?因为中国不能再折腾,不能再动荡。一切要从大局出发。……就是现行的政策不变。……比如说,现在我们国内人们议论雇工问题,我和好多同志谈过,犯不着在这个问题上表现我们在“动”,……要动也容易,但是一动就好象政策又在变了。动还是要动,因为我们不搞两极分化。但是,在什么时候动,用什么方法动,要研究。动也就是制约一下。像这样的事情,我们要考虑到不要随便引起动荡甚至引起反复,这是从大局来看问题。
一九八七年四月十六日《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邓氏《文选》第三卷216页)
简评:
动,是为了不搞两极分化,“在什么时候动,用什么方法动,要研究。动也就是制约一下。”所谓的“动”,看来是遥遥无期,所谓的“动”,也不是动真格的,仅仅“也就是制约一下”。那么,“现行政策不变”,也就是现在不动,是不是现在搞的就是两极分化?搞两极分化就是搞资本主义。不动是为了大局,大局是什么?大局是不是就是搞资本主义?邓氏在干什么已经是十分清楚了!究竟是谁在喊空洞的社会主义口号?
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一九九○年四月七日《振兴中华民族》(邓氏《文选》第三卷357页)
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一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邓氏《文选》第三卷364页)
简评:
请注意邓氏的说法,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共同致富,是“将来”,是“总有一天”,“要成为”的“中心课题”。由此看来,共同致富现在还不是“中心课题”。这个“讲”,只是“讲”而已,并不应该理解为真的去做,邓氏的“讲”和“做”从来就是两回事。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得失后,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氏《文选》第三卷373页)
简评:
先富带后富,怎么带?到时候,邓氏会不会说是“一平二调”?是“吃大锅饭”?
“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邓氏的这话说的很对,应该予以肯定。现在的问题是,毛泽东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不存在两极分化,邓氏的“改革开放”政策,却使中国产生了两极分化。而且是十分严重的两极分化。究其原因,邓氏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分配政策和制度是产生两极分化的重要根源,邓氏理论使中国产生了两极分化,邓氏理论促进了中国的两极分化,邓氏的不作为使中国社会两极分化形势越来越严重。“至于不搞两极分化,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注意到了这一点”,邓氏的说法是不是有些荒唐可笑,真不知道邓氏的政策是如何制定的,又是如何执行的。虽然邓氏的眼力多少有些差,和毛泽东他老人家洞察历史、洞察秋毫的目光没有什么可比性,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但是,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这总不算苛求邓氏吧,可是,邓氏并没有采取任何的实质措施、任何的实际行动来限制、缩小日益严重地两极分化,更不用说有效地避免两极分化,只是说“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看来,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在邓氏那里并没有挂上号,起码是还没有列入议事日程,解决问题更是遥遥无期。如果说邓氏是在听之、任之、放纵之、鼓励之,不知是否会有人提出异议?总之,邓氏的所作所为令人十分地诧异!一张嘴说“至于不搞两极分化,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另一张嘴又说“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请教邓氏三个问题,其一,中国产生了两极分化,有深刻邓氏标记的“改革”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有深刻邓氏标记的“改革”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其二,两极分化后的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吗?其三,中国产生了两极分化,如何评价邓氏理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