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性入骨髓的汉奸莫之许
中国新闻周刊4月23日刊载了莫之许的:我为什么反对抵制。这篇文章读后,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有的人的想法为何和身心正常的人差异为何如此大,不只中国人难以理解,心理健康的外国人想必也是同样难以理解。此类人物对于历史事件的解释是如此的矫情怪异,如何解释这种变态的心理,和形成这样的心理需要怎样一个过程,的确是值得心理学家研究的。
"既反对侵略,也拒绝承认先进的诱惑;幻想回到那个既没有侵略也没有感受到落后的时代中,一直是部分人的梦想。义和团是这种幻想最集中的实践者。100多年过去了,中国已经慢慢学会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中生存与发展,在改革开放年代里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似乎不应该如此狭隘。那么,近日的抵制家乐福行动,体现的是怎样一种情绪呢?"
他将中国人民再正常不过的反侵略斗争诬蔑为“幻想回到没有侵略也没有感受到落后的时代的实践”,的确让人觉得大开眼界,可能工业革命以来所有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都可以归入这位莫先生精辟的定义,照莫先生的理解,所有被侵略和伤害的国家和民族都应该抛弃“幻想回到没有侵略也没有感受到落后的时代”,所有的抵抗都是对这种幻想的实践,人类良知与最有价值的道德底线,人类维护世界正义的本质动机,在莫先生眼里成了可笑的“幻想” 正途是什么,是和这位最能顺应时代的莫先生一样从内心里屈服,彻底的从侵略者的角度考虑,做一个内外统一的奴隶?莫先生,纳粹为什么没把你找去,你的理论应该先给历史上所有的侵略者,被压迫民族丢掉对正常的自主生活的幻想,丢掉民族自尊,老老实实的接受奴役,那对帝国主义者而言是多么美好的图景。在
这样的汉奸眼里,年青人对伤害最隐忍的抵制自然就成了“狭隘”。
“已经有不少人指出,这种对西方的敌意,部分来自于陈旧的意识形态教育,部分来自于不充分乃至片面的信息获取。近年来,在陈旧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之上,一种我称之为商业民族主义的东西开始大行其道,从《中国可以说不》到《货币战争》,从某些中国媒体的报道,对外部世界的信息加以精心裁减后再商业化传播,这种手法拥有了极大的受众。在这样的信息之下,敌意和不信任的气氛在相当群体中蔓延,一遇特殊事件,这种情绪就会爆发开来。我认为,相当多的青年抵制者是受这种非理性情绪所支配的。”
这位莫先生,将全球华人对西方诬蔑的正常反应责为敌意,将一个国家最客观正常的国民教育诬为“陈旧的意识形态教育”,在莫某眼里,那何谓不陈旧的意识形态教育?感谢西方一百五十年来的侵略?虔诚接受西方的偏见和种族歧视?愉快的接受西方给南方国家的安排,即便那是国破家亡,被剥削与奴役的命运?难道这才是莫先生最满意的教育?
美国人怎么没把莫先生弄去教育一下伊拉克人民。在海外抗议的众多老华侨没有受过新中国的教育,那又是何种原因?莫先生,诚挚的奉劝你去接受一下心理治疗,你已经不具有正常人的心态了,而是一种病态的受虐狂的心理。
的确,此次中国人民的愤怒 “部分来自于不充分乃至片面的信息获取 ”,但意思恰恰和莫某相反,改革开放以来,“民主自由”的二道贩子向中国人传递的西方形象是美化过滤了的的形象,似乎西方已经由魔鬼面孔的八国联军,变成了风趣可爱而且无害的早已平等对待中国人的朋友。最先感受到这一谎言可笑的恰恰是在国外工作学习以及国内外企和西方社会实际打过交道的人,1900年以来,西方对中国人的歧视没有变,对中华文明的藐视没有变,阻止中国强大,分裂中国的敌意从来都没有变,新中国的胜利只是把打倒家里的强盗请到了家门口,八国联军在不在,仍然在。这种不充分的片面宣传使国内人民对八国联军没有了切身的体会,这也给诸如莫先生之类二道贩子造成了兜售垃圾的客观机会。此次国内民众的愤怒恰恰是对西方美化的错误印象和火炬传递反应出的真实西方的差距造成的,这是被长期欺骗后看到到真相的正常反应,何来非理智情绪。
“在这次事件中,西方媒体的报道招来了很大的愤怒,可是,如果想让西方媒体的报道客观公正,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予它们更开放自由地了解中国的机会,给予他们与中国同行更深入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莫先生觉得,西方对中国的了解是没有自由开放的机会吗?各大西方媒体在中国不能接触全面信息吗?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只接触到歪曲的负面而看不到全面呢。个人以为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忽略了本质,他们的心不会感受到,只要中国没有被分裂,没有被奴役,没有走在衰亡的路上,他们就永远感受不到好的一面,也可以推而广之,只要全球帝国主义体系没有崩溃,西方媒体对所有不屈服于他们的民族永远没有客观公正的一天。
附原文
莫之许:我为什么反对抵制
2008年04月23日09:08 中国新闻周刊
★ 文/莫之许
既反对侵略,也拒绝承认先进的诱惑;幻想回到那个既没有侵略也没有感受到落后的时代中,一直是部分人的梦想。义和团是这种幻想最集中的实践者。100多年过去了,中国已经慢慢学会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中生存与发展,在改革开放年代里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似乎不应该如此狭隘。那么,近日的抵制家乐福行动,体现的是怎样一种情绪呢?
已经有不少人指出,这种对西方的敌意,部分来自于陈旧的意识形态教育,部分来自于不充分乃至片面的信息获取。近年来,在陈旧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之上,一种我称之为商业民族主义的东西开始大行其道,从《中国可以说不》到《货币战争》,从某些中国媒体的报道,对外部世界的信息加以精心裁减后再商业化传播,这种手法拥有了极大的受众。在这样的信息之下,敌意和不信任的气氛在相当群体中蔓延,一遇特殊事件,这种情绪就会爆发开来。我认为,相当多的青年抵制者是受这种非理性情绪所支配的。
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我注意到,包括张朝阳这样的人士也赞成抵制。这表明,除了非理性的情绪之外,还有被人忽略的因素。我认为,这个因素就是那种迫切地要求西方正视自己的心理需求——集中体现在海外华人和国内主流人士身上。
这么些年来,中国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与进步,这一成就被某些人夸大为“中国奇迹”,甚至看作是中国必然“崛起”的前奏。于是,在某些人那里,这种自信和骄傲膨胀为一种过分良好的感觉,似乎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已经相当充分,轮不到别人指手画脚了。事实上,这些年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更多地体现在经济和社会领域,而政治和文化领域仍有某些缺陷。而当这种感觉遭遇对中国的一些误解时,与上述那种非理性的情绪相结合,得出西方世界充满敌意的结论,就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了。
这种感觉良好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某些不自信。因为如果有足够的自信,别人的指责和批评——哪怕是错误的,也会成为自身进步的动力;反过来,就是对别人的批评和指责过分敏感。
这种骄傲与不自信相混杂的心理,在我看来正是目前一些抵制者的深层心理:正因为不自信始终在心里涌动而又不愿意正视,当别人指出的时候,也就倍加恼怒。
可以看出,在这种视角支配下的抵制,并非所谓极端民族主义支配之下的抵制。后者的目标是回到封闭的状态,而前者的目标指向的是一种新的关系,一种在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嵌入越发深入的情况下,要求外部世界给予中国更多尊重和理解,更少歧视和偏见的新关系。
我承认,这一诉求有其正当的成分,但正如上面所分析的,由于这种诉求建立在非理性的情绪和扭曲的自我认知之上,正当性被大大削弱了。进而,即使存在着某种正当性,抵制的行为与其试图达到的目标之间,也有着天然的背反关系。抵制所带来的,恰恰是抵制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更多的偏见和不尊重。
尊重和理解,只可能建立在充分交流了解的基础之上。近年来,双向的交流得到了极大的增进,但这种交流和了解还不够。为了迎接奥运会, 2006年11月1日,总理温家宝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77号”,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这被普遍看作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反过来看,这也表明了外部世界在试图了解中国时,曾经面临的障碍。
在这次事件中,西方媒体的报道招来了很大的愤怒,可是,如果想让西方媒体的报道客观公正,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予它们更开放自由地了解中国的机会,给予他们与中国同行更深入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比之新闻报道,教育、学术、文化、经商、旅游等双方普通人之间的日常交流,更能矫正存在于双方之间的偏见与歧视。如果要让西方世界抛弃偏见与歧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这种交流更充分。
中国的改革发端于经济领域,外资企业在内的经济交往一直是这种交流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让西方抛弃偏见和歧视,更合理的途径是让非经济交往也更加充分,而抵制只会让原本相对充分的经济交往受到损害,非南辕北辙而何?
尊重和理解,只可能建立在自身也抛弃偏见和歧视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自身对外部世界存有偏见,怎么可能通过充分的交流改变对方的偏见呢?30年的改革开放,拓展了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但这种理解还不够充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是更多了解外部世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更多的交流来矫正外部世界对我们的偏见和歧视。而抵制,则是放弃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这也依旧与追求的目标——反对西方的偏见与歧视——是背道而驰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