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党和国家正在启动一轮具有庞大规模的重建工程,全国人民同样表示极大关注。
关注的一个重点是,灾区重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规划必须透明。就是说,重建的政治预期与民众预期,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相一致。当人们普遍感到一个美好家园可以期待,则参与热情必然大大提高。
民众都在捐助着,捐细流能成大海,积跬步能致千里。在捐助的同时,人们也在普遍质疑汶川大地震所暴露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当代城镇建筑的脆弱性,二是各地城镇的宜居性,三是自然与社会和谐所指向的安全性,四是城镇公共设施安全上的主次性,五是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六是总体思路的正确性。等等。
即在一开始,就要说明新家园是啥模式,怎样建设的基本问题,就要说明在选址规划等方面如何力争规避自然灾害,就要说明政府大楼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孰轻孰重,就要说明当地环境资源如何合理利用,就要说明如何把民众的热情捐献发挥最大效用,就要说明有限财富怎样保证不在无良商人利益最大化的思维下打了水漂等。
只有把社会主义新家园的“特色”充分描绘出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质量高水平和创造性地推进灾区重建,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主义的集体力量。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sh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