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纳入国家重点投资的三步走
建设灾区美好家园,不可能在废墟之上一蹴而就。但从群众生活需要看,又不容许长时间的无家可归。想要解决这一矛盾,进而实现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灾区家园,并与新农村建设相一致,必须采取三步走的重建措施。
第一步是要临时安置。目的在于急当前之所急,确保灾区群众有安身之处。从国内外四面八方运往灾区的各类帐蓬、以及灾区临时搭建的简易住所,正是为了解决受灾群众的眼前困难。这类安置一般只能坚持几个月,既不能长期遮蔽春风秋雨,也不能达到生产生活的安心目的,只能满足临时安置的基本要求。这个临时阶段应在三个月到一年时间内,安置期间同时开展下一步建设工作。
第二步是要过渡安置。目的是基本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的安定需要,但依然是低水准的初步定居,在标准上接近或达到原有的当地农村居住条件,简单的基础设施、必要的生活用品和基本的生产资料一应齐备,使群众进入正常的生产生活状态。离开这一过渡时期,而直接进入新农村建设,困难是难以想象的。这个过渡阶段应在一到五年时间内,安置期间同时开展下一步的建设工作。
第三步是要理想安置。目的是把灾区优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由于这一目标的全面实现,面临必要的时间过程,欲速则不达,必然要求在广泛调查、全面评估、深入研究和精心规划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因此,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工作的准备情况,如果出现先天不足,很可能留下长久遗憾。
灾区重建就跟抢险救灾一样,很难想象能够依靠四川一省之力得以完成。甚至总体看来,高质量高标准的灾区重建,除了紧迫性稍弱以外,通常要比抢险救灾工作复杂得多,必须举全国之力,将其纳入中长期国家重点工程投资建设范畴,作为国家经济建设三驾马车中的主要的投资增长点和重要的内需增长源。
因此需要建立国家灾区重建总指挥部,形成全领域多层次的灾区重建专家组,从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灾害预防、节能环保、产业配套、基础建设、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统筹开展各项工作。同时针对灾区重建必然涉及的物资产品技术等特殊需求,应在全国范围科学测算和提前指导全行业的工作量,为灾区重建提供保障。
灾区重建,已经不是灾区之事。既然不幸赶上了,恐怕建好灾区已经变成这代人沉甸甸的一份责任和一种理想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