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夜话:专家和媒体嘴下积德,不要制造心理灾
我们已经注意到,一方面,志愿者逐渐增多的无序行为给灾区师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已经日渐明显;另一方面,一些专家在灾区师生中严重缺乏认同,一些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师生反映,“学生没有心理问题都要被他们弄成有问题”,甚至明确提出“最好叫他们别来”。这样的尴尬实在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作为心理援助的另外一种尝试,我希望能尽快提供对灾区教师的帮助。由普通教师去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以上摘自四川乡村教育网站公开求助信,该网站已经公开寻求有经验的人士了)
本人非本专业学科出身,曾做过心理咨询类节目主持,积累了数百例不同人士处理各种危机的得失案例。在和一些知名院校心理系学生交流中,发现其解决案例中问题能力很差,有的甚至为此放弃了本专业深造机会改学其它,认为学了骗人没用东西;再有意识观看媒体心理类节目,发现这个行当存在很多严重与实际脱钩的致命问题。心理救援队伍大规模进驻灾区时,他们最大的准备工作就是突击动员队员入党和宣讲主流专家制订的制度。对和媒体宣传差距很大的灾区政治、经济现实及灾区过去的经济发达程度一无所知。笔者很想用以自创为主的通俗方式传播些实用的技巧。但在主流学者控制的舆论工具和政治打压下,否定声音传不出去。
心理学是解决人类发展中个体承受能力不足,精神混乱或崩溃导致办事能力、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生命的新兴综合性学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群体早已习惯了各种磨难和压力一般是不需要也不能享受心理治疗的,国内心理咨询业多半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在大、中城市刚开始出现的;综合性是指执业者需要直接或间接拥有多重生活阅历、多门类学识的科学。如没有婚姻经历不懂婚姻法、继承法很难解答家庭危机问题。不懂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交易很难解缓投资失败心理压力。国内院校采用的教材多是翻译西方现成的,加上国内学者严重脱离现实阅历对生活理解的成份臆造出来的怪胎。国内民众整体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和理论原产地差异很大,在两级分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多数容易受到各种伤害的国人和学院派主流学者无法沟通是必然的。
和普通人关系密切的心理学一般有社会行为心理学、精神卫生心理学等。后者多是生理分泌失调、精神错乱的精神病患者。心理系的师生专业医学护理知识决定他们处理精神病患者的能力远比普通人强。通常人们理解的心理障碍多是前者,执业者的综合素质比专业知识更重要。媒体心理学家往往把咨询者的问题归类贴上普通人陌生的标签或者抖几个英文单词就无计可施了。一般人到大场面本就怯场,加上节目时长限制很快就稀里糊涂散场。再有心理危机本身有时间性、阶段性多数能自行消失,尽管很少能看到专家们令人信服的治疗案例,灾民情绪也会不断趋于稳定。
电视上看到国外心理救援者在四川带着孩子们玩游戏,就是因为语言和经济状况、文化背景不同,人家知道主动避开尴尬。但那不是治疗,缓解和转移注意力罢了。身处成都省医院的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电话和我交流遇到的问题,首次面对政府的办事效率和程序、大量悲痛的场面,最多的词就是黑、腐败、惨。自己先有了心理障碍怎么去指导别人呢?志愿者本身心理障碍大面积产生,很多救援队三、五日就轮换走一批刚刚适应的队员,往返机票、免费手机、食宿等耗费了大量的善款。
现实中的心理救援分物质干预和精神干预两种,就受灾地区过去艰苦的生活和现实来讲,物质干预至少占75%以上。前期在政府重建和补偿制度程序未明了前,成人始终会处于焦躁不安、心神不定、不断幻觉未来种种可能的状态。前线的心理志愿者必须了解并有能力在此复杂和充满政治因素及官僚的氛围中工作,懂得政府通常办事程序的合理性。至少手里该有与灾难相关的服务部门及资源、电话号码宣传单。若情况允许,还可提供心理卫生倡导单张让工作人员去发给幸存者,使幸存者了解一些成人与儿童会有的正常反应、应用之道以及求助渠道自救。可惜这最最重要的一环作为官派心理救援队伍和政府都没人去做。对志愿者或辅助队员可以告知一些参与赞助的心理卫生机构简介没必要死靠一个导师。对情绪特别急躁的灾民甚至要放下学者的架子直接代替灾民去办各种手续。以防屡屡拿不到生活用品、补偿激化干群矛盾。媒体上看到的救援者通常喜欢无限夸大政府未来的救援重建政策,满口“更加爱美好”之类的形容词,对规模、标准、金额、程序一无所知,这些不仅起不到缓解情绪的作用,反而调高了人们的胃口惶惶不可终日,在以后实际执行中很容易因失望产生新的心理危机。尤其这样不如低调些以后给他们更多的意外惊喜更划算。志愿者除了配合政府做政策宣传外,有些物质干预是完全能够做到的。比如习惯性依赖某些小工具生活的人,拿到新眼镜、助听器、拐杖、教材、辅导材料的成人或学生,烦躁、做卧不宁的现象很快会消失。只要成人和教师情绪稳定,孩子们有了依靠,自身的问题并不难解决。
前线的很多学者低估了民众的磨难承受能力。以官派形式不分青红皂白强制执行救援,灾民被当成假想患者轮番轰炸不断验证理论,反而造成了新的心理灾难。什么几要几不要的指南现在队员都没人敢提了。初期可以按多重标准(年龄、性别、性格、受灾程度、经济状况、心中疑虑类型等)尽可能细致分分类,搞些集中救援。但应该把救援内容、目的告诉灾民允许他们自己选择组别。不能轻易打出心理救援的幌子引起抵触情绪,集体活动用最通俗的语言以政策、科学讲座形式出现,比如把余震不断比作逐渐好转的感冒化解儿童的惊恐等,纯理论的东西最好少讲。最好不要诱导人家倾诉啊发泄什么的,因为你不知道现场复杂的人际关系,更不能保证每个人产生共鸣。尤其年轻志愿者机器般的礼貌用语、笑容、肤浅的领悟性,很容易和灾民产生隔阂。电视报道赞扬某个志愿者化妆后去接近灾民做心里救援,美名其曰留下阳光。晕死,难道你是去做慰安妇的吗?总理就是一脸疲惫、衣衫不整凭真诚付出获得大家认同的。悠悠哉穿着整洁的大褂无形中拉大了自己和灾民的距离,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的。震后不久,看到一篇注意饮食卫生公告都是正常环境人才具备的条件,不如就当地的条件说些实用可替代的方法有亲近感。
更多的关注点应该放到后期特殊群体上。例如:孤儿、致残人士、地震发生时正在做有违传统道德的事(和情人鬼混、只顾自己逃命等)失去家人的。这些人的自责、自卑心理会持续很久甚至导致自杀行为。对这些人,一对一的辅导走进其生活是必须的。逐步引导他们倾诉、发泄,告诉他们自己的错并不是失去亲人的直接原因,好好活着对包括情人在内的死去和活着的其它亲人都是一种报答和激励。地震中曝光出的经济、情感隐私逃避不如面对去主动担负责任解决问题。做个美满的结果,同样会获得人们的原谅和好评。解决这类问题是本人拿手戏,因差异很大需要个例,这里就不谈了;对因伤致残的人士,媒体上在不断拿残疾成功人士激励他们是有必要的,但多数人因主、客观环境不可能都复制,多找些普通残障人证明正常生活的可能性讲述习惯过程似乎更重要。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尽快出台就业、考学、社会赡养的物质性具体照顾办法;再谈一下孤儿问题,现行的办法太过简单,应该按年龄、性别、性格、曾经的家庭条件分组做心理救援。重点放在物质救援环节的安置上,专家们有的赞成集体生活,有的赞成家庭领养。仔细看下你会发现,前者举的例子都是青春叛逆期个性倔强的孩子在领养人家中的种种不快。要明白即使亲生父母在世这类孩子也未必和家人亲近。他们需要的是更大的自由度而不是约束和依赖别人;方式是次要的,空间提供者的思想是根本。而一些性格懦弱、胆小、自理能力差的大龄儿童虽然在集体环境中常被欺负产生自闭,但也未必都能适应新家庭氛围。我感觉最好的办法是暂时寄托在集体环境中,让认养家庭和孩子逐渐磨合后由孩子决定。
网上曾有网友提出请些经历唐山地震的大嫂、大妈去做灾区儿童的心理救援,我认为稍加训练后这是最好的办法。但此次救灾中,我们看到几乎各个环节的主流专家都拒绝不同意见人士加入救援。救人72小时黄金期后,媒体上还在不断出现“首次动用、采用”的字眼。如果早一些携带轻型起重设备提前空投救援队,如果早一些动用大型直升机或增加机次,如果早一些把周围围观的群众组织起来,如果早一些采用唐山当年土法救治(蝇蛆、湿巾蒙面等)不知可以多挽救多少生命或避免截肢。为了证明业绩维护官定的垄断地位,主流专家不惜把携带先进设备的国际救援队排斥到已经清过场的地方去搜救宠物,设置种种行政和经济障碍阻挠民间救援人士的行动。
万万想不到心理救援也会因为某些人的名利走了弯路。是不是主流专家自己也患了不自信、不甘心的心理顽疾了呢?心理救援是个个性很强的科学、每个案例各有不同,没能亲临灾区篇幅所限也不能说得太多。写这帖,也算是对四川乡村教育网务实的态度表示支持和理解。欢迎一起讨论,为灾区做些实事。
二〇〇八年六月十三日星期五
QQ:749659359 http://makesheepeyes.blog.sohu.com/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