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花儿再谢了第四回
还要调整多少次药价,才能让百姓看得起病
(盼医疗改革方案早日出台)
一年多过去了,医疗改革方案迟迟没有出台.,“等得花儿都谢了”,从2005年至今已经三年了,难道真的就这么难吗?今天在上为广大的基层医务工再次呐喊一声:保卫国家安全的长城是人民解放军,守护人民健康的长城是医务人员,国家财政可以为军队全额拨款,养活众多的军队,为什么国家财政为了人民健康长城的支出就这么难呢?
2007年5月8日,发改委调整了260种西药的最高零售价。其中70%品种下调价格,称降价价格为50亿元,调整药品价格的范围之大,品种之多相当惊人,平均降价幅度是19%,最大降价是62%,对市场供应紧缺或断货的18种药品,适当提高价格。
同时,发改委有的负责人说,“80%的药品通过医生的处方销售,解决一些降价药品用量在大医院减少要靠医疗体制的改革。”
最近两年的药品价格的下调,幅度之大,次数之多,品种之复杂是前所未闻的。但是,要与改革开放前国家对药品实行降价之后,给百姓带来的欣喜相比,似乎这些年的药品降价没有给人们带来特大的喜悦。老实说,对于长年有病需要用药的病人的确是减轻了一些负担,可是众所周知,有些药品一降就死,很快在医院消失了。这个药品降价了,医生们又向病人推荐另一个品种的药品,许多实践证明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老药在市场上越来越少。市场上看到的是成分差不多,但价格增加了很多的所谓新研制药品。
对于城镇的基层医院,这些年连续不断的药品降价,尤如一组暴风骤雨般重拳击打在脸上,被打得晕头转向找不到北,一般的基层医院用药品的收支差来补偿医疗经费不足是其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药品收入在这一类医院要占到总收入的70%,甚至更高,对于药品差价的核算方式,这几年也是一变再变,从开始最高零售价与购进价之间差价额由医院与购药者按不同比例分享,到按照实际进价的价格不同分别计算差价率,再到只许按照进价加成15%,药品在医院的加成方式又回到了改革开放前的药品加价方法。药品价格是降下来了,可是基层医院发生的降价和降低加成率造成医疗收入减少形成财务亏损所应得的政府补偿却没有一个部门站出来过问,这些年政府关心和扶持的重点是城区内的大医院,购置高档设备,装修豪华病房,提供星级服务,显示城市整体医疗水平。可有多少政府领导到那些坐落在城镇街道中的基层医院去关心关心在那里工作的医务人员呢?实际上,对于基层医院,连续药品降价和医院周围泛滥的诊所、药店对医院的围剿已经给这些基层医院的经营造成极大困难,使基层医院陷入困境,走向死亡。
广州日报标题为“降价金额50亿是怎么来?”的文章中提到:“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国家发改委的前18次药品降价使消费者每年购买药物的金额平均值减少了2.5元,”听了使人拍案称奇,太有才了,想问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连续的药品降价仍旧不能遏止看病贵这一现象?各地统计上来的数字到底有多少真实性,其统计的标准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药品降价不是解决看病贵的良策,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政府对医院补偿不足是我国现阶段医疗机构的现状,“以药养医”就是把药品的加成收入作为医院经营不足的补偿。连续药品降价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我国目前需要对医疗卫生事业,人称为公益福利事业,有一个完善的运行经营机制,要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做为这个机制的出发点,过去有句让国人听了豪情万丈,热血澎湃的口号叫做“外国人做到的,我们做到了,外国人做不到的,我们也做到了。”在人民健康这个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兴亡的问题上,我们怎么就噤声了呢?今年人大的财政预算报告给今后开了一个好头,但仍是远远不够的。
要从医疗卫生事业的区域规划,恢复、建立健全和优化配置这些年被破坏的三级医疗网络体系,加大对社区一级的基层医疗机构的房屋、设施的建设和资金投入,以及人员的培训,由政府出资对全民实施基本医疗保险这几方面来细致深化医疗改革,否则,任何降价措施都是徒劳的,只会进一步使基层医疗机构走向倒闭,其他医院仍旧会以过度医疗,大处方,大检查的方式从病人的身上获取生存的经济来源。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制药业十分发达,制药厂数量众多,药品的品种广泛恐怕也是世界第一的,我们国家药品的浪费也是惊人的,据报道,回收陈旧和过期药品重新包装出售获得的利润最高可达300%,为什么居民手中有这么多的过期药品,这也应该归咎于目前我国“以药养医”这种补偿机制。手中存有大量陈旧和过期药品的绝大多数是家有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医疗保险的人群,农民或农民工绝对不会有数量如此巨大的家庭存药,医生要完成医院下达的经济指标自然就要大处方,病人不用自己掏钱自然乐于医生的大处方,药厂要获得利润更高兴于医生的大处方,倒霉的是谁?谁来为大处方买单,不言而喻,是国家的宝贵资金。医生的工资收入和医生的经济收入之间的利益链条不斩断,发改委再降药价也无济于事。
再说说百姓手中的过期药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要消耗多少粮食和化工原料,要使用多少煤,水、电、石油等宝贵能源?还有随着生产过程产生多少废水,废液、废渣等环境污染物?要综合治理这些污染又要增加多少费用和人工?另外,这些过期药品流入农村和社会,将会危害多少期待恢复健康的病人?贻误了多少需要治疗的病人?把这一切连接起来算一算,20多年来,“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给我们国家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真是不可估量。所以,人民群众不应该承担医院生存和发展的责任,保障人民的健康是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众人翘首以待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从2005年至今仍旧没有出台,20年形成的痼疾不能期待一个朝夕就发生改变,只是大家都知道已经有七、八个改革方案正在上报研讨中。长期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工更是心急如焚,望眼欲穿期盼着医疗改革方案的出台,能够扭转他们面临的生存和生活困境。首都北京和大都市上海为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带来希望,这两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得到政府相当的重视“药品销售零差价”“收支两条线”等等措施有利的保障了医务人员可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再也不用去考虑从病人身上如何赚钱维持自己的生存,尤其是北京市社区的医务工的年收入可以达到四万元,这对于其他地区的基层医务工是莫大鼓励,相信党的春风也能吹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我的同事们聚在一起议论:“我们不用到四万元要是有人家一半的收入甚至再少一些,我们也会更加努力的工作。”
医疗改革方案的制定应该按照胡总书记在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中讲到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议案,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有人说我们政府的财政能力不足以将全部医疗机构支持起来,所以才有某大学的医改方案,最后的结果是可以为国家节省1000亿元,在人民健康这个问题上,政府不应该如此小家子气,还要左算算,右算算,这1000亿元摊到13亿的人头上,每个人才多少钱?每年的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出国在行政开支中都要在6000亿元以上,以至于有的地方政府规定,“某一级的干部每年只准许出一次国。”真是让人搞不懂,如今资讯、网络如此发达,真的有那么多的东西非得需要出国考察吗?不要忘记了从实际出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还要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呢!
罗里罗嗦说了这么多,总的想法就是“不要让药品降价成为解决看病贵,推进医疗改革以及政府表现业绩的唯一方式,还要必须考虑如何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使医务人员获得合理报酬,让每一个在城镇街道、乡村卫生院等基层工作的医务人员安心工作,养活起老婆孩子。”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