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特别挂念帐篷灾民的吃饭问题——灾区归来谈感受(2)
风云啸
初到镇安置点,看到路边援建的自来水供应点,有一种很放心的感觉。大约每隔一百米就有一处吧,每处应该有五到六个水龙头,每个龙头配两个洗手池。水应该是从山上引来的,又经过相关设备的处理,所以清洁,用起来很方便。在附近洗刷、走动的女孩子也干净水灵,看来卫生、饮水条件蛮好的。
路旁的帐篷外边,往往会有一个简单的灶。刚到的时候,不少帐篷外只是用几块砖或石头支锅,也就是几天,三面是砖,一面留空添柴的简易灶就流行开来。说是灶,其实也就是用每边四块共十二块砖垒起来,搭个窝,有的再补上泥。一个小锅就在这灶上支着,锅下的柴禾多是从山里打来的,腾腾的冒者火苗,带着些炊烟,饭和菜的香气从这锅灶里飘出来。
灾民的炊具比较简单,是政府发的。此外每人每天的一斤米供应地很充足。食用油和粮一样按户发,每人每天三钱到八钱,随村组不同有差别。菜有买的,也有自己去采的。我在山上和村民聊时,一个青年人扛了一大包野菜经过,我撕下来一页尝尝,叶质厚,没有苦味,就咽了,他们都笑我。一个大学生志愿者告诉我,这里,蔬菜还主要是从外边运过来。我问了问猪肉的价格,十块钱一斤。
到灾民住处时,有时就看一下他们吃些什么。一个重要的规律是:家里受灾重的,吃的都很简单,家里受灾轻的,饭桌上也有内容。有一家住房是羌族木架构风格,只是墙壁开裂,整体基本完好,饭桌上有四样菜,荤素搭配。一家住进板房里的,家离安置点远,房子没有倒但不能住了,锅里满放着猪肉。我曾到一个初中生家的帐篷里去,他家房子和耕地都被山体吞没了,锅里也就是几片菜叶,些许油星。我望着这个正在长身体、第一时间在震塌的教室里救出了三个同学的孩子,心中一阵怜惜。
简单的灶支在露天,帐篷里又拥挤,下雨时生火困难。一个老太太对大学生志愿者说:孩子都出去打工了,就怕下雨时没法吃饭。一个灾民告诉我:下雨时吃发来的方便面,一袋一袋都霉了,还得吃,得活啊。所以,当昨天夜里我在家中,听着外面的风雨声急,就睡不着觉:如果灾区也下了这么大的雨,灾民们怎么吃啊。
我觉得向灾区供应米的同时,也可以供应一些干粮。可以提供不带调料的大包装方便面,成本低,便于大生产。饼干也不错,但不要又是夹心又是奶油的,让灾民觉得是奢侈品,甚至甜味都可以不加。这些都便于保存。我最倾向的是电烤饼或干炕大饼,能保存,实惠,天冷时吃起来不嫌凉。馒头虽然易做,但水分多,不适宜贮存。反正总之一句话,一样的钱,怎样让灾民吃进去的粮食多,身体有保障,怎样就是好办法。在最基本的生活物资以外,添来添去添花样,灾民受用不起,徒增成本。
在这个乡镇安置点上,全乡重灾村的灾民都集中在这里。可以用政府辅助的方法建一家干饼店,干饼应可以用米换。这里的蜡肉很出名,易久放,味道纯正,有自然香味。我觉得因为大家都需要,这里做的干饼也能象辣肉一样好。
二○○八年七月二十三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