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和帮助灾民自建过渡房是个好办法——灾区归来谈感受(4)
风云啸
先抄一段大学生志愿者们提供的信息:
“一般:
“一个小帐篷1-2家,一家的,是7-8个人,两家的,共8-9个人。
“一个大帐篷4-5家,一般有亲戚关系,每户3-4个人,住15个人左右。
“帐篷各人自选位置,一般早到的选的位置好些,后到的选的位置差些。
“帐篷内一般打地铺,1%的睡床。每户发两床被子,两床席子。
“一些偏远山村的居民宁愿住在倾斜的房子里,也不愿意去聚居地住帐篷。
“一些村民仍然住在危房里,他们的帐篷被水冲走或没有发。”
我曾在帐篷区一个学生家,看到全家三代五口人共用一个约五平方米的帐篷。在帐篷外做饭。
再看民间反应过来的板房供应情况:
“当地乡政府原准备提供3500套,现只建了一半左右,已经准备停建。”
接着看一个普通灾民(房子完了,但其他物资损失不大,在当地属于轻灾村)的意见:
“原来说90%的都有板房,现在不给了。我们村只有两户孤寡给了板房。其余每户给两千元,让自建房。两千元能做什么啊?一个板房可要两万呢,还要占土地。”
事实上,争夺、抢占板房已成为灾民关注的焦点之一。一些冲突在围绕着板房的分配问题发生。
我觉得,以下几点应是共识:
1 危房、帐篷生活状态应尽快结束,要让灾民早日搬入过渡房或固定房。
2 板房是批量连片的临时建筑物,占用耕地,消耗大量钢铁等资源。使用期后对环境的影响也是问题。
3 如果能合理的引导组织灾民自建过渡安置房,则可以缓解矛盾,解决社会需求问题,还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所以,鼓励和帮助灾民自建过渡房是个好办法。关键是:如何鼓励?如何帮助?如何将齐刷刷盯着板房的眼睛吸引到自建过渡房上来?
我的想法是:
一、釜底抽薪。宣布板房的的使用期限,使用期满后收回土地,回收全套板房材料,安置者有不让板房受到严重损坏的义务。要与安置者签合同。在宏观规划上,能复建的村落要以原地复建为宜。不能复建或复建困难很大的可以集中建立新村落。建设新村落在选址上要节约耕地,要注意将来耕地的均衡配置。要让灾民明白:通过占用板房移民镇驻地的路行不通。
二、适当提高自建安置房的补贴。让灾民自愿在板房和自建房中选择后者,心理平衡,没有二等公民的想法。
三、指导方法。大规模建设初期,应该派专门的技术人员搞调研。对于好的、示范性强的予以拍照,录象、乃至拍电影,大规模巡回宣传,甚至各乡镇聚居点可以建设一到两个展示结构和建设方法、供大家学习的半成品实例。这里尤其注意的是:方法不要太复杂,成本应该相对低廉,让大家看到:我可以学他,甚至,我可以比他作的更好。各乡村应该培训、派驻过渡房建设技术指导人员,以促进临时房的质量和牢固性。如果委派了技术指导员。就要签署责任状,确保不发生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
四、供应物资。如竹竿、铁丝、木料乃至钢筋、砖石等。当地多产的玉米秸、一米高的山柴等等都可以做临时房的墙壁材料。这方面要注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实现自主创新和专家汇总指导相结合。物资的供应和工具的供应要由政府推动。简单的交由商业网点可能会因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影响一些低价实用物资的供应,使自建过度房过程在物资、技术和心理上遭遇挫折。控制物价,保障供应品种,千万不要让重建过程变成一次通过商家进行的变相掠夺。
五、学习经验。唐山地震时期各地搭建了不少防震房,可以调出当时的资料以供学习。当时我就住了近两年。那时我家的防震房是用木材(梁柱)、竹竿(横栏)、油毡纸和麦草(房顶)、玉米秸(墙壁)作成的。应该有八个平方,墙高有两米,房顶三米多。一棵树的树干就长在防震房里,上边搭过一些东西,也没有影响到它的生长。床、柜、桌等都搬在了里面,感觉到在里面很安全,很方便。
六、组织起来,行动起来。过渡房的建设,按照现在灾区人和人分散的状态是很难上质量、上档次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只能导致简陋和萎缩。必须有互相帮助、分工协作的机制才行。至少互助组、变工队式的协作活动应该有。从当前看,互助组织的利益协调工作最好由政府出面保障。应对社会需要,在人的组织方面不作为是政府机构最大的失职。至少,也应成立一个类似于青年突击队的组织,帮助需要的家庭建房。一些外地大学生自愿者帮助孤寡老人搭帐篷、建简易房,已经走到了前头。但是,他们太不专业,我们希望看到较专业的具有志愿者色彩的过渡房建设队伍出现。
我曾在原镇政府驻地,问一个年轻人去忙什么,他告诉我,他要去自建过渡房。他回答的时候,眼中闪动着骄傲和自豪。这让我看到了在灾区正在涌动的那种自立和尊严。
二○○八年七月二十五日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