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天上地下这里都有;帐篷,大小中外这里纷呈——灾区归来谈感受(8)
风云啸
在江油去北川的汽车上,我曾经揣测羌族人有什么特征。只见上车下车的人和汉族没有什么两样,不过喜欢背竹篓而已。一个中途上车的四五十岁农村妇女引起了我的注意。体格较为粗壮,面相和身架让我联想到新疆等地少数民族的中年妇女。但穿着和当地汉族人没什么两样,依稀记得应该是短袖褂和裤子吧,反正是没有穿裙子,劳动人民嘛。
刚下车,我吓了一跳。这里的女子穿着好时髦,上衣胸开的好低,我在火车上做了二十多个小时的车,这样的低胸见得也不多。我觉得自己有点少见多怪,觉的这里治安真好,老百姓有一种自然的安全感。
后来上山,在山路上,也见到过穿着低胸连衣裙的年轻女子。就疑惑:她们穿的衣服是不是大城市捐过来的啊?
在边远村,村民们在劳动,穿的也不好,显得很旧。听他们发牢骚:外边捐的旧衣服,发给了我们;新的和好的,那些人自己留下来,或发给他们的亲戚朋友了。还说:你们不配穿新的。看不起人嘛。
到中学去,学生穿的蛮好,都是适合学生的服装,也没有低胸。我问:你们穿的是自己买的还是捐的啊?她(他)们说:是捐的。还是名牌呢!
问了问一个志愿者,他告诉我:这边保障给灾民的,是T恤每人三至五件,裤子每人一至两条,两件居多,仅够夏天穿的。我从帐篷区过,也感觉这里灾民的穿不是问题,所以至今才谈到它。
因为要爬山,就和大学生志愿者一块去买鞋。他们看中了两种鞋:15元一双的绿色解放鞋,店主说:(解放军)3513出的,质量硬的很,不是3513不要钱。另一种是7元一双的布鞋,我随着买了一双,透气,轻便,适合爬山,穿着也很舒服。
在安置点的路上,在帐篷区,感觉真象走进了帐篷博物馆。
最多的是那种蓝色的救灾帐篷。普通小房子形状,门开于平时所说的屋山上,一般都还带窗。这种房子简单实用,但是,暑天里真的太热。见到一些灾民在相邻帐篷上方拉一个黑色的防晒网,下边也因此变的清凉些。
至于四方的军用帐篷,是迷彩的,上边四面都是斜坡顶,象四棱锥,往往是政府机构在用。往往在前边再放一个帐篷或搭一个棚子,供接待来人。感觉,这些帐篷在防风、防晒上性能不是多么好。
很欣赏具有阿拉伯风格的白色帐篷。里面形状好象类似于普通小房子,但是,在房顶各向一侧拉了一面斜坡,绳子做筋,斜坡面紧挨、钉牢在地上。这种帐篷只要方向好,就特别防风。由于两层布间的空气流通好,在暑天也凉快些。感觉,这种帐篷所用布的材质也有专长。上面有新月和星星标记,我想也许是巴基斯坦捐过来的。
水滴型的小帐篷让我感觉很别致实用。老乡把床搬到外边棚子下,床上就恰好可放一个这样的帐篷。四个角各向上竖起一个弯杆,在中央相聚变为弯梁,这样,四面流线型的坡顶围在一起就成了帐篷。这种帐篷好多大学生志愿者都自带了一顶,单人的只要一二百块钱一顶,较大的应该有五、六个平方米。在露天里,在板房里都见过这种帐篷,在晚上睡觉时用,保暖、防蚊。如果将四面的防雨布换做蚊帐布,这就是一个很出色的蚊帐。
见过的最好的防潮垫是一个从五月份就过来的大学生志愿者用的。是充气的,象单人床那个面积,有二、三十厘米厚,长期打地铺用这样的防潮垫有利于保护身体。
看,是不是“穿着,天上地下这里都有;帐篷,大小中外这里纷呈”啊?这不正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最好体现吗?
二○○八年七月三十一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