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损毁的中小学校园里,替这里的学生庆幸——灾区归来谈感受(13)
风云啸
通过便桥走到原乡政府驻地,新开的路就穿过原来的小学校向前。路两旁的教学楼还在伫立着,两楼附近的水泥地上有几条地震造成的裂痕。一楼墙壁窗下,一条一条的裂痕见证着这两座楼曾经遭到过撕扯和摇撼。从窗口里看到,课本文具之类,已经基本都转移走了。对这两座楼究竟是三层还是四层,我记忆模糊,但感觉三层的可能性大些。
左侧楼前,一个每日常规检查评比牌还立在那里,项目具体。给人感觉,这个学校平时有着良好的管理。
经了解,这个小学在地震时没有一个学生遇难。在危机时,学生有被前来的家长领走的,但更多的是被教师群体带到安全地区,秩序很好。当地百姓提及小学校,由衷赞许。
阅历告诉我,一个关键时刻有担当的群体,必然有正气在起主导作用,而这正气的核心,往往就是在危急时刻能够勇担道义的人。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考验,如果在考验以后我们真正看到和重视了他们,这个群体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主动性,克服困难,蒸蒸日上。多难兴邦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相反,使勇士埋没,让懦者冒功,这个群体就会出现出现整体的厌倦和麻木,就可能会沦入接连不断的被动和被消解。
我觉得,在整个灾区,一次深入切实的调研英雄事迹的工作应该进行。一定要让象这座小学站出来的老师那样的英雄得到应有的荣誉。让正气主导社会,让人民充满信心。
在小学不远处,就是中学区。围墙已经没有了,主教学楼,应是三层,没有倒塌,损毁情况和小学类似。附近的家属楼倒塌了相当部分,有教师家属遇难。在校园位置前侧,有两片挖好的建筑工程槽。和我一道的大学生志愿者告诉我:原来这里有一个旧教学楼,应是危房了,被拆除不久。震前正准备建一座新楼,还没有动工。在这个校区里,没有出现遇难学生。
我看着校园前部的开阔地,心中真替学生们庆幸。假如这里仍是原来那座危楼,学生要损失多少啊?真是令人后怕。
大学生告诉我:在危险时刻,学生先集中到了后面的操场。我去看了看,位置很好,周围开阔。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学校有周围这么开阔的操场。回过头来再看全校的布局,恰当合理。
紧接着,我了解到,离校园不远处,还有一个班在借用乡政府旧楼的会议室上课。就是在那个地方,教室倒塌了,有死难者,有烈士,也有英雄。
用三五分钟时间走过去,看到,那座楼的残垣断壁已经清除了很多。已经想象不到那楼刚刚倒塌时的样子。但我联想起来:关于这座楼,关于这个班级,在一个网站上,曾有过激烈的争吵。主贴上说:如果将本部校区的几个班级合并,就可以不再借用这座旧楼,也就不会有死亡十多人的灾难。我觉得,这种说法应主要基于一种悲痛,理想化的色彩太多。学校借乡政府的楼,应该是基于一种策略。考虑到正准备建的新教学楼,这种占用应有催促的意味。毕竟,建设要由政府出面。社会,就是这样。旧楼,也不等同于危楼。对此,我们应持理解态度。
对于从地震到撤离的过程,相对于较单纯的小学,中学的问题显然多些。我在网上查了查,对于同一细节,即使网站正式新闻的说法也有较大差距。看来看去,还是教育部表彰中的措辞最准确些。在下一贴我想就这一部分根据自己的了解叙述一下。
二〇〇八年八月七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