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学习了由发改委主持编制的“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觉得考虑比较全面,思想比较清晰,原则比较明确,功夫下了不少,形成了一个纲领性的规划方案,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传统模式。
个人有种看法是,这个总体规划,肯定是宜粗不宜细。为什么宜粗呢?因为一是情况相当复杂。各地基础资料恐怕还没充分掌握,缺乏细化的技术参数;二是涉及相当广泛,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全都参与了,需要细致工作的前提和条件;三是时间相当紧迫,单项规划往往需要若干年,何况是综合系统整体规划;四是主旨尚未定论。这是需要充分地上下结合和内外碰撞的主观导向,带有根本上的引领性。
我们知道,规划的重要性无可比拟,它是一个决策文件。假如规划存在先天缺陷,则对规划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根本的深远影响。尽管灾区重建有点心急火燎,但心急吃不得热豆腐,一旦规划缺少前瞻性、先进性、开放性、科学性、务实性等等,后续工作可能全面受制。即便是没有办法做细的规划,即便是个笼统性的意见,也要在每句话的后面,隐含翔实周密充分的技术依据。这就表明了为什么还不能从技术专业层面去探讨这个总体规划,因为时机未到。
目前这个征求意见的总体规划,说它粗,却看起来包罗万象,涉及了方方面面,当然最终这是必要的;说它细,却其实还是比较空泛的,行业技术性的思路没有支撑力,既没有自身前瞻特色,又没有系统关联要素,甚至专业内涵笼而统之。总的感觉是,这个规划,既不粗又不细,既不象指导意见又不象具体方案,既不是一级规划又不是二级规划。尽管个别思维摆脱了传统性,但整体方案仍然是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地构造着。
国家级的总体规划,主要应有总体的指导性,这也适合“宜粗不宜细”的要求。但即使再粗,也要具有宏观的、基本的、明确的指导要素,包括区域的承载能力、人口的安居参数、经济的发展预期等,既要有现实条件,又要有未来可能性;既要表明科学内涵,又要符合灾区实际;既要有行业和地方普遍参与其中,又不能拘泥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首先要把总体的特色性、宜居性和发展性,充分地表达出来。
总体规划的指导性,应当仍然以原则定性和科学定量的要求为主,在这个基础上确立一个模糊框架。之所以是模糊的,一是因为站位不同,二是由于地方要素难以一时地充分兼顾。但尽管它是指导性的模糊框架,不涉及每个点上的具体结构设计,但却要以点的特征和结构要求为基础。没有基本清晰的点的梗概,模糊网络也必然无法建立。这就从另一层面说明了总体规划必须充分地进行纵向结合、横向结合和内外结合,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
总体规划的模糊框架,需要突出个性和共性部分。共性部分可以更加宏观,并在过程中不断完善,包括财税制度和其它政策支持等。最为困难的是个性部分,它不具备可共享和可复制性;个性部分的考虑结果,决定了选点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尽管总体规划并不需要反映点的情况,但点的选择,将是模糊框架的支撑要件,这在上一段已经谈到。而灾区重建每个点在包括能源交通通讯等各方面的个性功能、尤其是产业发展的个性功能研究,最终决定着整个系统规划的生命力。再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再好的人口安居方式,如果不以因地制宜的长期发展为引导,则最终规划就是失败的。
也许最终的灾区重建整体规划非常简洁,也许整体规划能够形成若干指导实施的附件支持,不管最终结果怎样,规划形成必然需要做好最充分的基础工作,迫切需要动员最大的科研技术力量。只有在可靠的基础之上,才能深入探讨产业配套、文化发展、城镇规划、功能完善、政策支持等问题。规划切勿急于求成,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些。在规划没有到位时,也可以先期展开能够确定的外围基础性、辅助性、配套性的现场实际工作。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