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方案需要着重审视的四方面问题
听婵释禅
新医改方案在各地的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已经酝酿了多年,日前公布的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也算是集中了关心此项课题的人的不少精力和智慧。但俺总觉得还是有点“重点不是那么太突出”,“指标还不是那么太明确”。当然,方案中那些有如:“政府主导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持基层医疗服机构人员的人头费财政拨款支持”、“提高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医药费报销比例”等的许多可圈可点的好想法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一、新医改方案重点不突出,指标不明确
这里说该方案“重点不是那么太突出”,“指标还不是那么太明确”,是因为:
一是该方案给人一种没有“硬指标”的往前推着干的感觉。做为一个相对短期的医改方案,竟然没有一个具有挺直腰杆带有紧迫感的“硬指标”。用“覆盖城乡”这样的模棱两可的语言打发一个短期医改方案似乎有些说不过去。多少比例叫覆盖?50%叫覆盖,100%也叫覆盖.再就是公共财政每年投入基本医保等多少比例?每年参加医保的人能够增加多少比例的医疗保费等也都是个未知数?如果搞成大学助学贷款等那种有许多条件才能贷到很少比例款的“象征性”的点缀式的政策措施也就又成了一个新笑话。想当年邓公在那么大的事情上都还敢提个翻番的目标呢!今天做起相对小得多的医改这样一件事却显得那样没信心,没担当。
二是目标的时限过长。医改这件事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局相比也算不上是很大的事了,而且是关系到每一个中国公民切身利益并人人有份的事情,按理来说应该是群情激昂,人人支持、处处开绿灯的,可如今却是一杆子支到2020年去了。似乎国人的智慧都快穷尽了,只能这样推着往前走了,可见所谓的“重视”也只是重视在嘴上罢了。但其归根到底的原因,无怪乎就是那些起决定作用并有话语权,同时又享受社会公共医疗福利“过多”的既得利益者对他们自己的“医疗福利享受”的太“心满意足”了,而出现的“躲在小楼成一体、不管春夏与秋冬”的固步自封。如果那些“老干部们等”也处在现在农民工人等的医疗困境,这种危机感也许早就上来了。当然,医改也是一件不如建飞机场、建高速路等又有政绩又有油水的美差那样愿意让人爱干了,这种只掏钱没好处费的好坏都遭人骂的苦差,谁也没有那么多积极性去干的,这也是影响医改向前推进的一个重要内在心理因素。但关键的问题还是思想不解放,思路不开阔,眼界太狭窄,并对“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还多是停留在口头上。
三是重点不突出。其实,整个新医改方案无非就是主要要说三件事:首先,是对那些“个体或是单位”无法抗拒的有如非典等各种传染疾病,或是象三鹿奶粉等那样的重大公共医疗卫生事件等要由政府公共财政来买单。其次,是在医疗医药两个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的所谓改革来降低医疗医药成本,让老百性,或是更确切地说是让参加医保的人,少花钱看好病,以缓解中低收入者的医疗医药消费能力有限问题。其三,是通过基本医疗保障和商业医疗保险等政策措施增强居民,特别是增强中低收入者的医疗医药消费能力。这三条中的第三条是目前我国医改中的最大短板。因为广大中低收入的农民工人等现在是钱太少或是没钱去消费那高价或是低价的医疗医药,你就是弄的再便宜又有什么用呢?再说了医疗医药已改革许多年了,也没见到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新医改方案的面面俱到,都重要也就是说都不重要。要建立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可以说现在已经形成并相对比较齐全了,只是需要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行进一步不断完善的锦上添花罢了。重点不突出,提跟没提也没什么区别。也就是说没这个方案各项事业也都会照样往前进一步发展的。当然,有,总比没有强。
四、新医改方案对于正在享受“过多社会公共医疗福利”的既得利益集团应该怎么办没有提一句。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个人享受的“社会公共医疗福利”资源可是要比一个“乡”的人多得多哟!当然这些人的既得利益通常是动不得的,这也是医改能够推动下去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但这些人的太“心满意足”,却又缺少了推动医改向前迅速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新医改方案需要着重审视的四个问题
一是基本医疗保障扩面和增强居民医疗医药消费能力是重中之重。其实,说一千到一万,现在医改的首要攻坚目标就是:基本医疗保障的扩面和迅速增强全体公民的医疗医药消费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全社会的普通老百姓,特别是看不起病的中低收入者能“更广泛更多”地享受到“社会公共医疗福利”。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问题:老百姓看病时,“社会公共医疗福利”能给所花销的医药费报销多大的比例,或是老百姓医疗卡里每月“社会公共医疗福利”能给存入多少钱。只有每个公民手里能实实在在地真正攥在手里的那部分,或是在一旦有病可能获得多少“社会公共医疗福利”的补助,才是的医改的真正意义所在,然后每个人再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医药等的服务和消费。说白了,就是赵本山的那句话:“来去的火车票谁给报销了”。离开了这样一个实质性问题,谈的再多再动听,再机制体系地整一箩筐,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也就是说,医改的立足点、落脚点和着重点:一是“社会公共医疗福利”能给“看病者”落实多少医药费报销比例,或是给每个健康者的医疗账户里每月能打入多少钱。二是这种“社会公共医疗福利”的覆盖面能扩大到什么程度。当然,方式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社会公共医疗福利”这种“硬通货”是最大的根本。
二是通过发行“医改国债”等政策措施加速基本医疗保障扩面和增强居民医疗医药消费能力。医改要在短时间取得实质性突破,就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放开眼界,并真正把“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其它的无关紧要的这债那票的咱不总是发个不停吗,医改这种关系到所有国民福祉的硬福利,在N年内整个几千亿国债是任谁也说不出来什么的,再加上各级财用于医改的固有财政投入,及单位、个人参加医保等的投入,那就是上万亿元的大数目,但由于是人人有份的相对均摊,并且大多数人的医疗医药消费都是延期消费,而不是一下子的即期消费,所以对于拉动国内消费的长期性持续性,要比任何建飞机场、高速公路等的“硬公共福利设施”更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这也是我国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的经济危机的、并且还不能引发通货膨胀的一个比较明智的良方。至于这国债的还法,那就用医疗医药企业等的税收慢慢抵扣着还呗!反正这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还能通过这种国民经济的再分配,适当地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何乐而不为呢!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的那样:“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三是尽可能做好医院医药等领域的改革。医改的重点是不应放在医院医药等领域的,你给医院医药再多社会公共医疗福利的“软补贴”,也无非是都进了老虎嘴再也吐不出来的,尤其是大医院。既然医院医药等都已经全面市场化了,你就没法制止他们做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政府在其身上能做的并不是很多,这么多年来的尝试已经证明是徒劳无功的。医院医药医生是不可能放弃他们的既得利益的,你堵住了这方面的漏洞,他们就会凿出其它的漏洞。一个月总收入(包括回扣等)一万元的医生,你让他退回去拿干巴巴的纯工资奖金收入五千元,这不是与虎谋皮吗?既然既得利益不能丢,那么猫和老鼠的游戏就永远没完没了。这当然不是说医院医药等领域的体制或腐败和不正之风等不改不管了。
当然,若能在医疗医药方面改革出“少花钱看好病”的医药分家的公立医保医院负责诊断治疗,医保药店负责使百姓买到不管是谁开的、还是自己翻书找的又便宜又治病的好药那就是更万幸了。不过,医疗和医药早已市场化了,改也改不出什么新花样了。就是医疗和医药分家了,也许药品价格能便宜点,但医院为了生存发展,还是得把诊断和治疗的价格提上来,这就是按下葫芦起来瓢。因此,这方面是不能期望太高的。
四是政府公共财政对医疗医药的“硬投入”要有节制。对于若能多建设点医院等医疗设施,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但建设多少医院等医疗设施并不意味着每个公民就都能享受着等量多的医疗服务,并这也与国家给予每个公民提供适当量的“社会公共医疗福利”是两回事。在一个处处都需要“钱”才能“办事”的市场经济时代,只有把“社会公共医疗福利”这种真金白银落实给每个享受者,才能使这种医改更具有实际意义。这就好比你建设再多的飞机场和大学,但因为没钱消费,而使大多数人还不是一辈子没坐过飞机和上过大学!也就是说,医改对于富人来说,本身并没有多大意义,对于那些富人来说,只要医疗服务能够做到,医疗技术能够达到某种高度,又需要用谁去操心呢?医改的实质就是让那些没有医药消费能力的看病者增加并具有一定的医药消费能力。
对于政府公共财政对于医疗医药企业,或是设施的投入则是要非常慎重的,一般通过“市场”解决就可以了。政府公共财政的主要投入目标是基本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公共医疗设施建设和人头费,等等,以保障其的正常运行。
总之,医疗改革与教育改革等一样,都是牵涉面最为广泛、涉及到每个国民社会福祉的切身利益和公共福利的大问题,建设好医疗教育这类“软公共福利设施”,要比建多少机场、多少高速公路、多少高楼大厦等只有富人才能享受的特权的“硬公共福利设施”,更能很好地表现一个国家倡导并贯彻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的决心。这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必须需要解决的社会公共福利问题,或者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拿得出去“显摆”的硬话题,并且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的根本性问题。
可以这样说,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自由资本主义,或是权力资本主义(或叫社会市场经济和权力市场经济)的社会,现在无一例外地都在向着“社会资本主义或叫社会市场经济”大步迈进,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资本主义的过渡已经走在了世界前例。“社会者,社会公共福利和国家控制也”,一个国家的社会公共福利的多少,已经是检验着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含量有多少的一个重要试金石了。同时,这种牵涉绝大多数公民福祉的“软公共福利设施”,又有着可以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并达到使人们能够放心消费、刺激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目的。
如果说一届政府能够“干明白”这种事关每一个百姓切身利益的一件事,也就可以功垂千古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