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对严重依赖出口的中国来说,最大的影响就是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市场萎缩,直接影响中国沿海地区为主的出口型企业,进而影响整个中国经济体。所以说,当今世界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中国发生经济危机(相对需求过剩)。
因此,扩大内需在当今时期显得比以为更加重要,这关系到成批成批的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生存。但更重要的是,扩大内需一定要来得快,这基于两方面的原因:1,外部市场的萎缩是突发性的,许多企业的订单减少也是很突然的。虽然上半年,全球经济已经处于“次贷危机”阴影中,但是次贷的影响还仅限于美国,欧洲上半年还一片繁荣,而金融危机就好比把世界经济从轻微下滑转向自由落体,欧洲成批企业倒闭,失业纷纷大幅增加,衰退迹象明显,直接导致中国广交会订单大幅减少,直接让出口导向型企业走向末路。这时候如果国内有效需求不能大幅度增加,过剩的生产会很快把成批企业推向破产。2,破产就意味着失业增加,意味着全社会的工资总量减少,从而进一步缩小内需,这时候如果再出台扩大内需政策,就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我认为最近“欧元之父”蒙代尔呼吁中国发放消费券的必要性是相当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扩大内需,让出口导向型企业有调整平台,减少调整成本。若是等到许多企业倒闭了才内需扩大才真正开始,再重新成立企业,这样的成本是最大的。
记得,曾经的曾经有许多欧盟企业纷纷抱怨中国以纺织、鞋、家具等日常用品为代表的企业倾销,最大的证据就是在国外的价格卖得比国内还便宜。为什么企业卖到国外的价格比国内还便宜呢?跨过印度洋、地中海进入欧洲的海运费用还不够高吗?
原来欧洲市场与中国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不同,面对成熟的、物流发达的欧洲市场,中国出口企业的出口报价直接影响到订单的多少,这就至使中国企业纷纷竞价,把价格压低以获得更多的订单,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订单的增加能够弥补降价产生的收入损失。而面对国内市场来说,需求的价格弹性却不如面对欧盟采购商敏感,国内市场不够性统一,对价格反应迟钝,加上过高的物流成本,如中国公路虽然趋发达,但是收费却是惊人,汽油费在国民收入中占的比重与欧盟国家相比也高出数倍,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中国某些商品在国外价格卖得比国内还便宜!
所以,要使内需迅速扩大,加快物流建设也重要。要把沿海发达的制造业转为内销,理顺物流环节是必要的。以广东为代表的过高过密的收费站,成为阻碍物流的典型障碍。
另外,自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许多农民叫苦不迭。如曾经曝出陕西苹果8分钱斤也卖不出去,河南夏邑白菜烂在地里。这都是因为物流成本过高,致使相对有效率的供给者优势不再,从而扭曲市场配置的原因。
再说说四万亿政策。四万亿如果用的不好,不仅不会把中国内需拉动,但是却有可能把欧美内需拉动了。因为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对当权者、出资者特别有利。四万亿投资下来,转化为收入时,极有可能是小部分人获得大头,而对于富人来说,在国内市场,需求的收入弹性很小,他们更乐意花钱去国外玩,去夏威夷,去香榭丽舍大街购物,这就极大的拉动欧美市场需求,让欧美率先走出危机! 如果四万亿用得到位,在把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建设好的同时,让广大劳动者收入增加(哪怕不多),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广大劳动者具有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也倾向于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惠生活用品,
这就大大增加了消费乘数效应,从而大大增加内需。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房地产政策。在各地纷纷“就势”以来房价还是继续跳水。某些代表开发商和长期依靠“土地财政”为政府收入的利益集团持有的观点是:“只有保持房价,继续促进房地产繁荣,才能继续保持房地产业对各类建材的需求,才能继续对经济发展做贡献。”这是一个完全的伪命题,把需求与供给本末倒置,在我国,越是要求“救市”的市政府,就说明这个市政府越腐败,说明有太多的卖土地收入。据我所知,不担心房价下跌的市政府只有深圳,深圳市长明确提出“我认为深圳房价还太高了”。而上海传出政府动用财政资金购房安抚房价的丑闻,南京出现房产权对万科楼盘降价作出罚款的超级丑闻。
在我国,扩大投资容易,扩大内需就举步艰难,原因也不说自明了吧!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