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演员自我修养》
熟悉老僧的网友应该会发现,我最近的帖子多了一些“文艺腔”,感性的东西增多了,说理的成分减少了,这对于一个学工的、并且推崇“理工科思维”的人来说,这种变化显得比较僵硬。数学网友在解释他提出的这个概念时曾提到所谓的“理工科思维”关键是两点:“是什么?”和“怎么做?”。就我的理解来说,“是什么”主要是探究原理,属于“理科”的主要内容;而“怎么做”是寻求方法,正是“工科”的重点。所以,“是什么?怎么做?”确实是对“理工科思维”最精确的概括。但近两年来我发现“理工科思维”与“文科思维”各擅胜场,理工科思维有其局限性,而文科思维也有其优点。理工科思维擅于解决问题,而文科思维擅于传递情绪;理工科思维注重内在逻辑,而文科思维注重外在表“象”。从传递复杂信息的角度来看,文科思维的效率要比理工科思维的效率高。理工科思维者更“关注过程”,而文科思维者直接“构造对象”,用“对象”传递复杂信息的效率应该更高。而“情绪”是很复杂的东西,要用“是什么怎么做”的方式来分解、重构,注定将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或者可以用另外的方式理解这点,人类在传承文化时,到底是通过诗歌、戏剧、小说、神话、故事、传说这一类的文艺作品?还是由史官一板一眼记录下来的史书传递的?我觉得除了父母的身教外,文艺作品对人获取社会文化信息具有更大的作用。
看到文科思维在传递情绪这方面的长处,于是就想锻炼一下自己的文科思维,这是我试图学习《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的原由。目的是想了解一个好的表演工,如何才能抓住角色的精髓,用最有效率的面部表情、手势、语气传递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另外能永远都说出最正确的台词而不忘词这点也很不容易办到。由于这方面的知识实在太缺乏,所以打算系统的看看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曾经出现在周星驰电影《喜剧之王》的道具书——《演员的自我修养》,刚才在网上查询了一下,发现该书确实存在,而且很有影响,是前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百度百科里面的简介是这样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Stanislavski,Konstantin俄国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理论家。原姓阿列克赛耶夫。
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这句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让人感慨良多。毫无疑问,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生活中扮演着默默无闻的小角色,按照周星驰《喜剧之王》中的说法就是“跑龙套的”。但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这世上没有“龙套”,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演”,以“主演”的热情和态度去表演好自己的龙套,这就一个演员的基本修养。这也是周星驰在电影《戏剧之王》中想要传达的信息。
反面的例子也有,就是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小品《主角配角》。小品中“陈小二”老是和“老茂”争主角位置,本来扮演汉奸的“陈小二”总是要挡在“老茂”的前面,非得演八路队长的角色,不给演就捣蛋,要么装“电线杆子”,要么做各种夸张的小动作,反正是用搞怪的方式吸引观众眼球,将大家的注意力牢牢的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当然,后来“陈小二”成功的穿上了老茂的八路军队长的戏服,然后结尾出人意料,“陈小二”在下意识之间,还是回到了他本来的角色位置上。所以正应了一句《红楼梦》里面的台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我想斯坦尼拉夫斯基的那句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应该安于生活安排给我们的角色,做好自己的不本职工作,那么我们这就会是自己生活的主演。而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始终否认自己是跑龙套的,总是强调“我是一个演员”,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当然,我最欣赏的演员其实是梁朝伟,他前前后后拿了14项大奖,这很了不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