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网友杂谈

宇太:我为何认为粟裕优于林彪

宇太 · 2010-08-21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宇太:我为何认为粟裕优于林彪

(

首先说明,我们这些后人,评价赫赫战功的开国元勋,实在是没有资格的,总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不良感觉,是啊,我们做过什么呢,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呢?但前人的事,总要后人来评判,这是无法撤销的铁律。为了更准确的认识前人,使他们各自归于本真和本位,后人似乎又有一种必须评价的责任与义务。虽然,即使谈看法也是忐忑不安的,就算我们尽力追求公正,也还是生怕不合于事实本质,因为他们实在不该收到任何委屈的,尤其是对过世的人,而且分量很重的人,是需要特别审慎的。

我以为,除了毛泽东以外,尊崇林彪的人,把林彪看成最出众的将帅,无疑都是有慧眼的,也是基本和于历史事实本质的,但我以为还是多少有点儿偏颇,偏颇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粟裕,这也有情可原,因为粟裕名义上不是元帅,是大将之首。如果仅在元帅中把林彪看成最出众的,那是准确的,如果把大将粟裕也包括进去,就未必了。尽管《南征北战》、《红日》等著名战争片均来自粟裕战史创造的素材,但对粟裕将军的正面宣传一直是不到位的,这也可能是粟裕被忽略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文化革命阶段,当林彪成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和法定“接班人”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视为“毛主席亲自缔造,林副主席亲自指挥”的时候,林彪的威名完全彰显于中国所有公众视野之中,其他元帅基本上都暗淡无光了,而粟裕也被沉没于历史尘埃之中,几乎无人提及。实际上,毛泽东对“毛主席亲自缔造,林副主席亲自指挥”这个提法是反感的,曾经一语道破天机,“缔造的就不能指挥呀,缔造的也不是我一个人嘛。”可见,毛泽东不愿意只强调自己缔造军队,也应该包括朱德、贺龙、彭德怀、刘伯承、陈毅、徐向前等一批老帅,更不愿意强调自己只缔造没指挥,也不愿意放弃指挥。

以战功而论,粟裕和林彪无疑是两个最出众的将帅,尤其是解放战争,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主要是在这两个人的亲自指挥下干掉的,请注意,我用的词是“主要”,不是全部,没有否认其他将帅也消灭了大量敌人,还有,职业各有不同,干其他工作的不等于就不是贡献。

但在粟裕和林彪谁更优秀上,则众说纷纭,我的观点是,粟裕优于林彪。

我的理由是:两个人虽都是身经百战的人,统帅过大部队的人,但就其打过的仗而言:第一,粟裕以少胜多的战例多于林彪;第二,粟裕打过的仗难度系数大于林彪;第三,两个人虽都精于算计,但气魄与魄力乃至谋略,粟裕大于林彪。仅以淮海战役与辽沈战役比较,就可以看出这些差距。第一、淮海是以少胜多,辽沈是以多胜少,淮海战役我方比敌方少20万,而辽沈我方比敌方多30万,两者一折算,粟裕等于比林彪少了50万部队。第二,淮海战役的难度系数远远大于辽沈战役,理由是,一、由于身份地位不同,粟裕比林彪更难,林彪是司令兼政委,有绝对权威,除了顾及主席决策指令,基本上在决策上可以心无挂碍,整个部队可以任意调动指挥,而粟裕则不然,淮海属于华野、中野联合作战,而粟裕只是华野代理司令和政委,他除了顾及到主席的指令,还需与中野协调,还需与所谓总前委通报,并争取支持,才能全面贯彻执行自己的战略部署。二、由于地理位置不同,粟裕比林彪更难,东北背靠苏联,地界偏远,蒋军增援鞭长莫及,有回旋余地。而粟裕则没有此等环境,没有屏障,无险可守,靠近蒋家王朝老窝,老蒋可随时增兵以求决战,粟裕手中兵力,本来就比对方少了二十万,且中野家底子又薄弱,很难独立打大仗,如果不在战争过程中钻空子,及时捕捉战机消弱对方,任何一环掌控不准,随时都有被对方吃掉的危险,可见,粟裕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的问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问题。而林彪充其量是怎么打的问题,胜利来的快慢问题,绝无被敌人吃掉的危险。三,就其局面而言,辽沈战役较之淮海战役,比较容易掌控,而淮海战役则实难把握。辽沈决战之前,国民党军基本上龟缩于几个大城市,而我军却占领并拥有了广阔的农村,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有利态势,战争的胜利砝码,已经偏重于我方,从战略上讲,傅作义坐镇北京,是不大敢轻易出动的,只须堵住山海关陆路和葫芦岛海路,即可与敌开战,不管先攻击哪座城市,都不过是围点打援,已经形成了天然的公式化的战争模式,而淮海战役就没有这麽多的稳定性和模式性,更多的是不确定性、模糊性、随机性,客观上要求指挥员的智商更高,稍有疏忽,就会酿成大错。第三,粟裕在险境丛生,危机四伏,不确定性很多的情况下,仍然信心百倍,显示了定要以猛虎吞噬大象的非凡气魄与胆略。而林彪在打锦州这个战略关键问题上,却狐疑不定,怕担风险,经过主席催促,罗帅做工作,才最后下了决心,才保证了彻底解决东北问题。假如不打锦州,不能彻底解决东北,则势必促使败军退守关内,与傅作义部合兵一处,为以后战局发展增加困难局面。当然,林彪打仗的过分谨慎也是有来历的,中央与主席一直跟着他的部队走的,他的部队一直是绝对主力,一直有着保护主席保护中央的神圣责任,所以林彪打仗一向算得精细,没有胜算的把握,没有真正的优势,或者不能通过运动迅速构成局部优势,他是绝不敢轻举妄动的,而粟裕则不然,他一直在外线作战,经常率部打恶仗险仗,以少胜多,却能回回得手,打得对方措手不及,并从中摸出了内在玄妙。因此,两人的魄力、胆气,乃至由此派生的谋略,也就形成了必然性差距,我以为,粟裕打法,更和于兵家“诡道”,林彪理当甘拜下风。

至于平津战役,实属未战已知胜负之战。渡江战役,一旦攻破天险,即属于乘胜追击,横扫残敌之战。这样的大战,都没有战略性危机。

国共大战中,只有淮海大战,是最具关键性质的、胜负最具悬念的、也是最为惨烈的、是攻守相对平衡的对决之战,除了人民群众在我们一边,单纯从军事本身出发,无论从哪方面讲,我军都并不占优势,敌我双方,都必欲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后快。而辽沈、平津则基本上处于我攻敌防的有利态势,主动一方在我,不在敌。而淮海大战的主动与被动的变数是不定的,战机刻不容缓,转瞬即逝,一旦逝去,立即会陷于被动,难以收拾。加之敌方已经无路可退,也不打算再退,势必与我决一死战,如果对手没有勾心斗角,象我军一样精诚合作,舍命而战,鹿死谁手,实难预料。而真正的超级战神,恰恰就是在这样的决斗比拼中诞生的。

仅就能打仗而言,我认为粟裕是优于林彪的,那么人品呢?林彪最后那段历史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历史,一个紧跟主席多年的人,一直被主席十分器重的人,为何要杀害主席?这恐怕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的,这大概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潜在劣根性所决定的。抛开这段伤心的历史不谈,仅就粟裕与林彪的人品而言,应该是各有千秋,以人性本真而言,我喜欢林彪,以社会人性而言,我佩服粟裕,比较明显的是,林彪敢于公开承认一切,你说他不服人,他怎么服气毛泽东和粟裕?他曾公开讲,“仗主要是我打的”,这是不是事实?是事实。他心里是不是就这麽想的?就是这麽想的。既然是事实,心里又是这麽想的,那就直说,我认为这不是坏毛病,而是一种勇于承认一切客观存在的精神。而粟裕则不同,他说自己只是“沧海一粟”,总是把淮海战役的胜利归功于中央军委决策英明,总前委领导得力,战士们英勇作战,人民支持到位,好像他自己不值一提,他讲的那些固然也是成功因素,但如果没有他自己的临阵英明灵活的运作指挥,也是不能成功的,这样讲话,听者无疑是舒服的,而林彪那样讲话是让人不舒服的。如果粟裕心里却是如他所说的那样想,当然很好,问题是他晚年终于又说出了“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这就出现前后矛盾了,人格不太统一了。人,既属于自己,又属于社会,我以为,为了真实自己而丝毫不顾社会是不好的,但为了社会而丢失自己也是不好的,应该在这两者中找到一个最佳支撑点。唱高调固然不好,但太低调也不好,应该是啥调,就唱啥调,最好。

以上只是我的粗浅认识,一孔之见,不一定对,仅供读者参考,有不对的,尽可以坦率批评。

下面我提供两个材料请大家先看看,一个是杜聿明对粟裕与林彪的基本认识与评价,在杜聿明眼里,粟裕也是高于林彪。我想杜聿明尽管有认识水平的局限,但至少是不会有偏向的。

第二个材料是林彪对粟裕的基本认识与态度,林彪是不服任何人的,但许多材料表明,林彪对粟裕是真心佩服的,而且坦率承认,粟裕在淮海打的有些仗,他未必敢打。

只是参考,这两个材料的真实性,我不敢保证,再后附上的有关材料,也不敢保证,同样仅供参考。因为我无法取证,也不想取证,也没法儿取证,也不值得取证,这个社会,究竟什么可以值得相信呢?

 

 

   杜聿明看林彪与粟裕

历史军事 2010-04-11 09:55:54 阅读116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两个人是解放战争中最优秀的战区指挥官、立战功最大的,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是同意的。有意思的是,一个在十大元帅中排第三,一个是十大将之首。不过跟其它人之间,其实不需要怎么比的。比如朱德,林彪六十年代曾说:他是什么总司令,是光杆司令。至于彭,虽然位高权重,但手下不过2万多将士;刘伯承还有得一比,可惜的是中野挺进大别山后部队实力下降太厉害,以至于打个黄维兵团,还需要东野支援,而且是担任南边的主攻任务。陈虽然一直是粟的顶头上司,但战争开始时一出手,就在泗水打了败仗,到处做检查不说,饶曾经跟老毛商量,提出“以粟代陈”。至于华野的军事指挥,基本上是由粟负责的,这一点陈也多次提到。当年华东地区的老百姓在自家大门口贴的最多的一副对联就是“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下面的贺龙,基本上呆在晋绥军区(山西西北部)一带作为西北的后方基地,没怎么打仗,到了共军在西北战场处于攻势的时候,怕以后再没仗打了,才带了一个兵团协同经营西北。罗是政委,一般说来,在授勋中是不太容易的,但毕竟他是老毛秋收起义时的手下。到于聂,本来华北的晋冀察边区是共军最强的解放区之一,只是因为解放战争初期坚决于执行了中央裁军的指标,导致力量削弱太大,以至整个华北地区军事上一直没什么起色,多数情况下充当东北战场的配角。徐身体一直不好,后来带病以晋冀鲁豫地方部队为基础,在晋南打了几个城市。叶则一直呆在统帅部。
主要就看粟和林的了。
粟和林,我个人以为是粟略胜一筹。不过确实是在伯仲之间。
说到比较两个将领,我就想起以前上高中时,大家讨论三国里谁打得过谁的问题,这本来就是一个“关公占秦琼”的问题。是说不清楚的。不过,聊作一比吧。
下面是我的比较:
1、从资历上相距甚远
    当林参加南昌起义(是随后才由二十五团去汇合的,没有参加,林为此耿耿于怀,呵呵)林是连长,粟好象还是个班长;林在红四军二十八团当团长时,粟是他手下的一个连长;当林是红一军团(中央红军的第一主力)时,粟是一个非主力部队的师长,长征时,粟属于不重要的留守部队,当时叫啥抗日先遣队,实际上就是打游击,后来到了浙南,最后剩下只300人的部队。至于解放战争开始时,林则是八年抗战一直在苏联养病,但回国后一到东北,开始职务不是很明确的高,败到松花江北后,则集党政军权于一身,这可是在拥有四分之一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东北呀,而林当时还不是政治局委员。粟开始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中与山东合并后是东野副司令。

        2、从手中的实力和作战对手看,跟田忌与齐王赛马好有一比:林掌握的是共军的“上驷”对国军的“中驷”,而粟则是用共军的“中驷”去对国军的“上驷”。具体如下:
(1)手中的部队
林手中的部队是在抗战时期开赴山东开辟根据地(其实这才是共产党最重要的根据地)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6万多人以及新四军主力第三师3万多人,还有就是从华北等地抽调的2万多干部,注意,是干部,而不是部队。当时初步就是一百个团架子。这实际上共军在解放战争初期的老本中最大的一块了。不久,东北共军的部队达到20来万,其中十多万野战部队。
粟的部队底子是新四军中的部队。本来新四军的实力就远逊于八路军。不过山东解放区留下了一些。成立华野时,有三十万野战部队、三十万地方部队。
(2)后方支援
从解放区解放看,山东解放区要强于东北,不过这只是从人和的角度看的,从经济基础、工业实力看,则山东远不能跟东北比。这也是共军在东北下血本的原因之一。
(3)对手
开始时国军东北五个军,后来增加到7个,全是美械装备,里边有国军五大主力之新1军、新6军。但从兵力总量上看,最后虽然变成50多万,但主力部队开始时是十来万,后来达到二十多万。一直不足,东北共军数量上一直占优(后期达到80多万)。而东北面积大、点线多。部队不足,对于以点线为攻防核心的国军来说,是致命的。反过来,则成了东北共军的优势,因为共军本来就是人海战术,一百个团架子,小意思啦。
山东一直是国军进攻的重点,多的时候达到24个整编师(军),60多万部队,多数为美械、半美械师,其中有五大主力中的三大主力:74师、十一师、第五军。此外,其他部队也很强,比如第二十五师,桂系的第七军等,这些部队比西北胡宗南的要强得多,阎老西的,远了去。而山东战场离国统区最近,调兵也很方便。津浦路徐州以南,直到后期才被共军占据。这是国军最重要的输送线。

3、两人之间颇多相似之处
(1)对军事及作战指挥的执着甚至痴迷。两人都有对着作战地图做功课的习惯,都曾经几天几夜不睡觉在作战室里。都对其它比如政治啦、地方工作啦没什么兴趣。林虽然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但实际上对其它两方面工作基本上不过问。粟则是一个纯粹的军事领导人。我记得布莱得雷曾经这样评论自己和巴顿:我打仗是因为他们教我打仗,而巴顿打仗是因为他热爱打仗。一个领域的天才,可能往往是由热爱和专注开始的吧。
(2)成长过程皆是从基层开始的。林为黄浦四四期生,军事生涯的起点是见习排长,粟未上过正规军校,只念过培育小学教师的师范。起点是士兵。相比之下,聂的起点是黄埔教官,陈是部队里的文书。关于军事天才与“文凭”,我每每看到老蒋“谁谁是黄埔四期的,你们是一期”的什么之类的话,就好笑。如果打仗仅仅靠正规的军校教育就能培养的能力的话,它最多也只能是一门科学,更何况在科学领域里,也不是个个都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多数人只不过是算“专业人士”,混口饭吃而已。军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和艺术,尤其是是后者。名将,是打出来的,不是学校里培养出来的。更何况师兄一定比师弟厉害,那更不知从何谈起了。
(3)都具有很强的战略眼光
东北和山东其实就是共军最重要的战略区和两大实力。一举一动,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怕那一亩三分地。一个战区指挥官,必要有很高的战略素养。这一点,两人身上都有闪烁。虽然他们并不负责统帅部的战略制订。举几个例子,比如当时高层认为在四方力量的作用下,和平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林很早就向中央提醒:和平的可能性很小,作好大战的准备。如果全国都象华北那样裁军,不知道后面的结果会怎样。至于粟的战略眼光,从促成中原统一作战上,也很清楚。
(4)对战争,尤其是是当时的战争的规律,都有深刻的认识和经验。
林的经验主要是来自中央苏区,到了延安后出任红军大学校长,之后虽然任一一五师师长,但很早就去苏联治病养病了。粟在中央苏区时主要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新四军时期是他积累经验,尤其是跟顽军作战的经验是他在解放战争初期即脱颖而出的宝贵财富。
那场战争的规律,(其实也是其它战争共有的规律),主要体现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上。即以运行战为主,通过对部队的大规模运行,形成在力量上的局部不均衡,寻找有利于已的战机,逐步消灭敌人。唐李问答中,其实说过这个问题的:吾观兵书,无出《孙子》,孙子十三篇,无出虚实。
对虚实的把握和创造虚实条件的能力,是一个将领最重要的能力。这一点,两个人身上都体现得很充分。
(5)有主见
到了战区指挥官一级,如果只知道执行上面的命令,是不可能优秀的。在这个问题上,其它战区的指挥员都没有他们两明显。
林的“抗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四平决战,他撤走了部队,才发的电报。如果真要“变四平为中国的马德里,后果不堪设想。当时由于全国和东北的局势太复杂,变化太快,寄希望于中央能够迅速找到最佳战略是不现实的。开始是想跟国军在东北决战,后来变成放开大道,占领两厢,而东北的局势演化的进程,则两者都不是,而是建立了南北两个根据地。这显然要强于放开大道,占领两厢。二是后来关于打长春还是打锦州,其实春季时以为长春好打,试了以后发现不行,到了夏秋,经过久困长围,弱敌的目标是达到了的,那是长春确实是好打的。这场争论,实难下断。毕竟我们不能从结果来看过程。股市如此,战争变如此。
粟就更明显了,开始时,要华中军区的部队北撤山东,以实现“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布局。但粟坚持在苏中打一仗,这一打,实际上创造了解放战争的“盈利模式”。当时老毛特意发电报问:“打的确实是某某整编师吗?”苏中战役最大的意义是起到了战略侦察的作用。为全国随后的局势判断及战略布置提供了依据。部队也通过缴获改善了装备。为以后打恶仗奠定了基础。这一结果,来自一次“抗命”
之后的“斗胆之陈”,就更重要了。当时全国和中原战场出现了一个困局和粘局,有诗人气质的老毛,想到了战略上更大的纵深穿插,其实他在中央苏区时就构思过类似的招数,只是没有机会实施。此时除了让刘邓进大别山外,还想让粟带三个主力纵队下江南。也许,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的粟大帅太清楚,这样会是什么结果了,(不过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仍然不能只从结果看,还需要再讨论),因此才会斗胆直陈,才会有有后来中原战局的崭新面貌。条件是:消灭第五军。想想那时也挺有意思的。居然有交换条件,哈哈。

我今天本来是想详细写二人的“开局”的。看看这么多人对此有兴趣。我就慎重点,先说说一些背景情况。
八路军115师及新四军3师、5师的问题:
在八路军的编制中,开始是4.5万人,不过其中有很大差异的,115师由原来的红一方面军及陕北的15军团构成,是中共的绝对主力和老毛最信任的主力。120师是贺龙2方面的部队。129师是红四方面军的老底子。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话,是肯定会追踪长征前后这些部队、力量的动向的。
红一方面军长征后虽然只剩下万把人,但里边却集中了中共的多数精英。红四方面军在红军汇合时虽然有十万之众,但后面拒不北上,力量损失很大。要命的是:后来以他们及红五军团(宁都起义发展起来红军)组成了西路军,大败而归。

 

 

 

 

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纪事 > 人物 > 正文

英雄相惜:林彪对自己与粟裕的评价和比较

2009年01月06日 10:23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

林彪是个“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之人,并且沉默寡言,但是对两个人例外:老部下陶铸是一个;再一个就是和粟裕谈军事时滔滔不绝。

发表在《军林之友》上的一篇文章提到,粟裕的军事才华和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特别是解放战争期间作出的特殊贡献,深为中共中央器重,也为有的战略区指挥员赞赏。有人称赞粟裕战役指挥以智取胜,以奇制敌,是打“神仙仗”,有人赞赏他战争指挥上的胆略和气魄。豫东之战胜利后,一位战略区的指挥员说:“像豫东战役那样的仗,我是不敢轻易下决心打的。”

此战略区指挥员就是林彪。林彪不仅羡慕粟裕的作战,称之为“神仙仗”,除了发电祝贺外还要刘亚楼收集粟裕指挥的战役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林彪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研究了好几天。当刘亚楼有事进去报告时,林彪感慨说:“粟裕尽打神仙仗。” 见刘亚楼没听懂又说:“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林彪自比天马,从不夸赞其他人,惟独对粟裕是个例外,而且把粟裕的用兵比做神仙【1 《澜海回声——百名将军访谈录》】

当淮海战役战役结束后,林彪对于粟裕的敬佩之情更是日渐愈深,更加深入的研究粟裕的指挥艺术。刘亚楼对此很是不解。

刘亚楼说:“林总,你对华野的作战情况特别感兴趣,是不是想与粟裕同志比个高低。”

林彪说:“你这个人说话欠考虑。首先,我对打了大胜仗的兄弟部队都很感兴趣;第二,我对粟裕同志的了解,比你们要全面和深刻。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

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讨和借鉴。” 【2 《虎啸血野—华东野战军征战录》】

后来,在1958年,粟裕落难,林彪没有说粟裕的一句坏话,反而在事后安慰粟裕。就在1960年的2月10日,林彪找粟裕谈话,指出军科研究要自己出题目,多提问题研究,军科应成为总参谋部的参谋部。1962年6月22日粟裕写信给叶剑英,对敌情的估计及我军战备方面的问题提出看法,并请叶帅认为可以参考的话予以转报军委。而此类的问题则是当年粟裕落难的一个原因之一。

那是粟裕任总参谋长后为应付突然事变,提出抽出6个军作为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配置在便于机动的地区,平时由各军区领导,但不编入各军区战斗序列,战时由统帅部统一机动。作为战略机动力量,用于战争最需要的地方。没有遭到任何的指责,而是在林彪的主持下,中央军委从战备需要出发,建立了类似粟裕当年建议的部队【3 粟裕年谱等】。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2. 这是一股妖风
  3. 吴铭|舆论斗争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4. 经济工作会议全解读(一)当前的困难有哪些?国家的判断释放了什么信号?
  5. 文革期间“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考证
  6.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7. 司马南:公开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8. 日本女优横宫七海自杀身亡——畸形的社会还要逼死多少人?
  9. 以前那么“穷”,为什么大家还怀念从前?
  10.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3.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4.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6.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7. 这是一股妖风
  8.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鲜领导落泪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