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发展和谐的劳资关系
杰夫
在全球范围内,无论苏联、东欧还是中国,计划经济都失败了。计划经济失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微观不灵。经济的微观活动极为复杂多变,应该由微观经济单元分散自主决策。但计划经济体制却搞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决策,无法满足经济运转的需求,以致效率低下。二是激励机制不畅。缺乏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的指导作用,供不应求时仍无法激励供给方的生产积极性;分配的平均主义无法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导致了效率低下。
因此,发展市场经济是必然选择,它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体制解决了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有什么需求,就有什么供给,通过市场传递供求信息,通过市场交换满足各自需要。市场通过看不见的手—市场价格,调节供需之间的平衡][1];市场经济中通常存在着投资情绪狂热与恐慌交替的特征,对应着繁荣与衰退的经济周期,需要政府进行反周期调节[2];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利益结构是劳方和资方,劳资利益的矛盾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
市场经济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种形式。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主要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主导地位,并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向工人阶级利益妥协的市场经济形式。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已经找到了某些调控、管理的办法。如其政府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工会力量强大,工人阶级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维护,劳资矛盾有缓和;资本主义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短期内不会灭亡,甚至有可能存在较长的历史时期。
相对于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属崭新的经济形式。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第一次提出,计划还是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辟了道路。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迄今十几年时间,已取得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成功。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仍应该是资本收益与劳动者收益之间的矛盾。若资本收益过高,则劳动者收益过低,限制了劳动者的有效需求,可能形成生产过剩的危机;若劳动者收益过高,则资本收益过低或亏损,导致企业倒闭,劳动者也就没有收益了。因此,劳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是简单对立的关系。劳资双方的收益在宏观层面看应该有一个最佳比例。在这个最佳比例范围内,劳方总体上看应该有较高收益,分配比较公平,劳动者及其家庭作为主要的消费者,购买力强,社会有效需求高,资本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能够很好地销售,避免了生产过剩的危机,能够长时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长期内具有高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就体现在工人阶级的政权能够推动劳资收益达到最佳分配比例,推动实现社会公平与发展效率的统一。
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高效率地发展经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劳动者与资本通过雇佣关系结合起来,如果创造的价值能在劳资之间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劳动者享有较高收益,就减少或消灭了剥削。如果能建立好社会保障体系,就应该能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应对资本收益与劳动者收益之间的矛盾,应当平衡劳资利益,倡导劳资和谐:劳资和谐可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越来越具有典型的工业化社会的特征。在成熟的工业化社会中,雇佣关系是最普遍、最基本的关系。雇佣劳动是劳动者与资本结合,提供产品与服务,创造价值的基本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雇佣关系并不必然是剥削关系:劳资双方相互依赖;雇佣劳动创造的价值只要能在劳资双方中实现公平分配,就消灭了剥削;这样公平分配的价值就不是剩余价值。宏观看,为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劳动者应该得到公平的收益,即较高收益,社会有效需求就能长期保持旺盛;如能恰当调节经济周期,资本就能实现长期稳定的收益,经济发展就具有高效率。应该减少、消灭剥削,减少、消灭劳资对立,实现劳资利益和谐,劳资双方各得所求。劳资利益和谐应该是劳资和谐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工人阶级执掌政权,理应维护工人阶级的主导地位,维护工人阶级的总体利益。除了促进劳资和谐,提高工人阶级的总体收入水平外,工人阶级政府还应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行业、重点企业控制在手中。倘若落到私人或私人财团手中,有可能造成对于工人阶级政权的经济、政治威胁,有可能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因此必须加以防范,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普通的私有或民营企业,能够为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就业、税收、投资,在促进劳资和谐的前提下应该看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它由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与主导地位;它促进劳资和谐,促进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它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能够超越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共同点,又有本质区别。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内倡导劳资和谐,对外倡导世界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定能够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
[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3]本文主要考虑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可以向低端与高端两个 方向拓展这个理论。在低端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人民收入增长相对不足的矛盾”;党的中心任务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标是增加人民收入,而不是简单增加GDP;农民问题也可以在增加收入这个框架中考虑。在高端是共产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消灭了剥削压迫,劳资利益和谐,公平与效率统一;生产力高度发达,人民收入丰厚,能够在市场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实现按需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存在着富与更富的差别,保持社会发展动力,反对平均主义。这些课题,还有后续文章进行阐述。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