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复关注《数风流人物,还看孔庆东》的朋友
10月21日晚,孔庆东博客——东博书院发表了一篇博文《数风流人数,还看孔庆东》,随即被新浪网推荐到首页,到目前止,数据显示:阅读(38166),评论(567),收藏(57),转载(100),顶(496)。这一组数据在东博书院的众多博文中,没有像中国的GDP那么虚高,但也不至于像老百姓的收入那么寒酸,也还说得过去吧。这篇文章是我写的,所以这几天我对该文有了更多的关注,想必都可以理解,自己的孩子嘛,那是连着心头的肉。我看了文后所有的评论,绝大多数的评论都至少是基本认同我的观点,甚至有人因此几经周折找到了我的博客,给我发纸条或是在我的博文后写评论,但也有少数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因此觉得有必要说说和这篇文章相关的一些话题,用以答复关心这篇文章的所有朋友。
关于
个别读者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提出了质疑,认为可能出自孔庆东自己之手,理由不外乎风格和东博书院的其他文章有些相似,再者,中学教师不太可能写出这般水平的文章。有人因此到网上去搜索,居然就找到了我这么一号人物。当然,也有些人只认为“神似”,并没有怀疑的真伪的意思。
我首先必须说明,就是我本人,这一点毫无疑问,我写这篇文章已经有大半年了。就像一位朋友的评论说的,以孔庆东的影响是不需要再借助别人的名字写篇文章歌颂一下自己的。事实上,孔老师的人品、学识也决定了他不可能这么做。至于说到我的文章和孔先生的文章有些相似,倒不难理解。因为我买了孔庆东文集,他公开发表的作品我几乎全部读过,有些还读了好几遍,我是东博书院的常客,每每在这个“伊甸园”流连忘返,所获良多。准确的说,我是孔庆东没见过面的俗家弟子,所以,我的文字自觉不自觉的肯定受到了孔庆东文风的影响,只是我比较迟钝,提高还不算很快。至于说到文章的真实水平,我和孔老师的差距那可是相当的大,孙悟空一个筋斗是翻不过去的。
关于创作动机
我写这篇文章只有一个目的,在那篇文章里我已经说到,那就是要告诉孔庆东“吾道不孤”。孔庆东是当代鲁迅,是当今中国社会的良心,这一点在我读懂了孔庆东后就再没有怀疑过、动摇过。为了不至于让他像鲁迅那样“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所以我写了这些文字,并且发到了东博书院的邮箱里,为了表示对先生的尊敬,我把真实的单位和姓名写在了文后。当时我只想让孔老师抽空看看也就够了,并不曾企望孔老师会把我的文章连同我的单位和姓名一字不改的发在了他的博客里。孔老师的助手给我回了邮件,询问我孔庆东可否使用我的文章、使用时要不要给我署名,我当即回答,孔老师可以随便使用我的文章,是否署名无关紧要。以上是《数风流人物,还看孔庆东》出笼的来龙去脉。
极个别人说我是想借吹捧孔庆东出名,有人会这么去理解也不为怪,因为现在很多人的确是太想出名了,最近不是有人傍了个政坛大腕编了个什么诗文选集吗?那些策划到编辑不仅出名了,恐怕还捞到了比名更多实惠呢。而我从来没想过靠抱个粗腿来出名!我那些文字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所以绝大多数读者高度认同并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孔庆东的学识、人品、影响、地位都无需我这么一个名不见经卷者来吹捧,如果我的文字果真那样下流,相信睿智如孔庆东者是不会将我的文章发在东博书院的,他不怕亵渎了他的其他文章吗?他不担心玷污了东博书院众多粉丝的那份虔诚吗?我崇敬孔庆东,与“北大”“教授”“博导”之类的称号毫无瓜葛,完全是因为他的良知、正义、学识、人品,这一点我在《数风流人物,还看孔庆东》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和很多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最不善于奉承别人,因此也失却了不少的晋升的机会,但我从来没有改变过、后悔过,我的博客里的所有文章可以为我这句话作证。四年前,我参加教育部的一个校长培训班,在上海一个著名高校的报告厅里,我和一位大名鼎鼎的博导辩论,弄得人家张口结舌、理屈词穷,除了博得了现场较为热烈的掌声外,当时倒还真是在培训班里出了点小名,被那些博导们送了个“刁民”的外号。就如我敬慕毛泽东,决不因为他曾经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而是因为他心中始终装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只惦记着少数人;是因为他让曾经饱受屈辱的中国人真正站了起来,而不是见到太君、山姆膝盖骨就发软。那些不为老百姓办事的高官显贵,休想获得我半个字的赞语。
一点感想
从东博书院读者对该文的评论看,绝大多数是赞成我对孔庆东的评价的,有人甚至说,这是迄今最好的孔评,即使是谬赞,我也很愿意欣然接受,因为当初写这篇文章不曾想到的一个结果的出现,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不少朋友读了该文后感觉到崇尚正义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因而增添了前行的信心,有一个家长还专门咨询我,怎么让自己读小学的孩子学好祖国的语言,让我非常感动。现在看来,这是我写此文最大的收获。有朋友这么感慨:“今天,读XXX的文章,居然不知不觉留下了眼泪。有那么多有识之士忧国忧民,吾道不孤。”“颜XX,希望你能够成为颜和尚也,真希望东博书院能够出更多的和尚。文章真是高妙,谢谢你让我看到在当下还有和孔老师有相同观点的知识分子。孔老师你会越来越感到欣慰了吧,你不会觉得太孤独了吧。”
记得有人曾经在我的博客里留言:“李敖评价胡适身边的朋友,说他们是‘文化上的酒肉朋友’,因为他们之间没有批评,只有祝福、赞美。”这位朋友看到我文章后面基本是赞同欣赏的意见,意在提醒我要清醒一点。其实我不曾迷糊,因为来我的博客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如果因为有那么百来个人看了文章,二三十人表扬了一下,我因此就分辨不出东西南北了,那也未免太小家子气了,像孔和尚这般每篇都有数万乃至十几万的点击率,数百上千条的表扬意见,还能够不飞起来,这才是得道的高僧。我特别要说的是,支持正义的声音越多越好,越洪亮越好。事实上,进东博书院的已经越来越多,被佛光普照的已然不计其数。甚幸!甚幸!
代孔庆东言
首先声明,我给孔庆东代言并未获得授权。不管孔和尚认不认我这个俗家弟子,于我,是早已把孔和尚当成了师傅。俗话说,师傅有事,弟子服其劳。所以我就自告奋勇为师傅代言了,当然我也愿意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言责。
我发现,一直以来,有一些人经常会在东博书院批评孔和尚回避热点问题、针砭时弊力度不够、对领导态度过于温和之类,我觉得写这些评论的朋友应该是有良知有正义感的,同时也是愿意和丑恶进行斗争的,只是斗争的方法、技巧、水平可能还欠些火候,洞察力也还有些缺乏,所以我想在这里替孔和尚说上几句。
平心而论,东博书院的大部分文章(甚至是绝大部分)都在针砭时弊,即使那些回忆性文字或者偶尔吟咏些风花雪月,也还是在曲折的反映某些现实。就像先生经常调侃小赵,偶尔作弄一下自己的太太之类,绝不是简单的游戏文字,里面都有不便明言的深意,需要意会,需要咀嚼,才能深味先生的良苦用心。为什么不明言呢?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比如,前不久,东博书院发的《放完长假是寒秋》,我看后觉得很是过瘾,正在我庆幸的时候,该文被删了,可早两天该文居然又发了出来,不过改动一个字,把“温”字改成了“热”字,如是而已。聪明人应该都知道,为什么一字之改,文章就获得审核通过了。所以,孔庆东的拐弯抹角、插科打诨、嬉皮笑脸、顾左右而言他,其实都是无奈之举,并非本性使然。孔庆东的文章不仅针砭时弊,更是在唤醒良知,非用心不能领会。鲁迅先生一向主张韧的战斗,并不主张无谓的牺牲,我以为,孔和尚正是继承了鲁迅的精神,在和那些假恶丑进行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愿一切有正义感的人多多理解、支持孔和尚,让走在大众前面为我们引路的人不要太寂寞孤独才好。
http://blog.sina.com.cn/yanjp913
数风流人物,还看孔庆东
:思想的天空 文章来源: 点击数:3781 更新时间:2010-7-11
关于孔庆东,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他毫不相干,但在我,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但我一直没有确定一个合适的文章标题。
本来想用“结缘孔庆东”作题目,可怕别人说我是标题党,因为孔庆东从来就不认识我,只有我识得他,单相思而已;再就是,光看我的名字分辨不出某是男是女,怕引起误会,以为孔老师在南方某地还有个什么红颜甚至小三之类,我固无所谓,给孔老师惹点什么风花雪月让孔太太来个“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实非所愿也。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说我和孔先生的“缘分”。最早认得孔先生是在“百家讲坛”,当时因为比较忙,听得不多,但印象挺好。平心而论,孔老师的口才稍逊于丹,我说的仅仅是口才,而且也只是“稍逊”“略输”而已,要知道,于丹的口才,那是相当的好,我佩服得一塌糊涂了。再遇孔庆东就是那个关于“母题”的广告了,说实在话,广告里的孔庆东形象我实在不敢恭维,在我的博客里还说了一些大不敬的话,这里就不好意思端出来了,将来如果有机缘,孔先生也不介意的话,再拿出来给孔先生看看吧。这一耽误,让我真正认识孔先生就推迟了几年。虽未失之交臂,但毕竟相见恨晚呀。当然这只能怪我有眼无珠,我本就高度近视,所见不远也。后来在“”网站看到孔庆东的文章,我真给了自己一巴掌:错怪孔庆东了,该打!原来这厮不是我想象的那个样子!“百家讲坛”、电视广告里的孔庆东都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庆东。广告中的孔庆东就不说了,就是在“百家讲坛”上,孔庆东也显得比较的道貌岸然,说话也明显不是完全放得开,多少有点CCTV,完全没有文字中的汪洋恣肆,肆无忌惮,殚精竭虑,虑周藻密。现在看来,这种现象不难理解,一言以蔽之:中国特色。我真是悔之晚矣,赶紧迷途知返,回头是岸,亡羊补牢,重新做人吧。于是我一头扎进了“东博书院”。
在“东博书院”,我每每一边心急火燎地等着孔老师的新博文,一边又不断去翻看他前面写下的文字,有些文章一打开就是“根据《XXXXXXX》出版协议,东博书院郑重删去部分文章和评论”,简直气煞我也。于是一气之下在网上购得全套《孔庆东文集》,把这些书放得到处都是,以便信手拈来,想看就看,大爷我出了钱,怕谁来?枕边《谁主沉浮》,床头《青楼文化》,抽水马桶《超越雅俗》,沙发《四十不坏》,办公室《空山疯语》《口号万岁》……突然发现孔庆东的书名怎么都取得这么坏坏的?读得我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寝食俱废,美梦成空,头昏脑胀,二目无神,抓耳挠腮,掩口而笑,潸然泪下,来句酸的吧,那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你看,灵感说来就来了:“读书不读孔庆东,读破万卷亦枉然。” 真乃千古名句也!特别声明,这两句为某独家原创,绝非像时下许多教授博导的论文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版权所有,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引用。
不方便用“结缘孔庆东”做标题,那就用“铁肩担道义,辣(妙?)手著文章”吧。
在我读了孔庆东的大部分作品后,我深以为用这两句话来概括他的做人为文一点不为过。有人问孔先生属于什么派,孔先生决没有顾左右而言他,没有让人觉得瞻之在左,忽焉在右,没有骑墙,不做乡愿,他响亮的说出自己属于“人民派”!这三个字有如暮鼓晨钟撞击着我的心扉,五体投地,五内俱焚,五脏六腑,激动不已,莫可名状,无可奈何,我不由得大叫一声:好也!孔庆东,真本色也!
你看孔庆东怎么说:
“怪不得我那么喜欢到小饭馆里吃拉面、吃凉粉、吃肉串,原来我是要与他们同坐——与那些粗声大气的民工、蓬头垢面的民妇,我从他们的欢笑打闹中看见了我的朋友,我由此而来知道我切实的活在人间。”——此刻的孔庆东还是那个博雅塔里的教授吗?简直就是丐帮里的九袋长老嘛。
“晚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是夜阑人静的时候从未名湖畔传来的无可奈何的劝勉与自嘲。
“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两个最大的问题是‘生存困境’与‘灵魂缺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一种怎样的清醒!
“正常的老死、病死之外,华夏大地每天打死、砍死、捅死、勒死、毒死、撞死、砸死、摔死、淹死、烧死达3千人,这就叫《今天是个好日子》。” “这种悲剧在相当程度上是社会秩序崩溃的结果,而这种状况正是‘稳定压倒一切’政策下发生的。政府固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那些负有‘代表’资格的各类精英,同样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这是撕心裂肺的痛楚!这是泣血的哀鸣!这是正义的呐喊!
……
看到“人民派”这三个字,我立刻就联想到了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前那条从五湖四海五岳三山五洲四洋汇聚而来的流淌了三十多年的河流,我似乎看到了韶山毛泽东广场上那终日成千数万的朝圣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我耳畔响起了那首陕北牧羊老汉唱出来的穿过了七十年烟云至今不衰的世间最泥土最原生态最深情最动人最嘹亮的颂歌《东方红》,我理解了为什么数不胜数的有关毛泽东的影视作品《长征》《保卫延安》《井岗山》《解放》《红色摇篮》《恰同学少年》是那样具有恒久的魅力……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毛泽东创立了人民派!毛泽东就是人民派的开山掌门人!我很荣幸,我也属于人民派!虽然身上不过一袋二袋,比起孔和尚的八袋九袋,级别是差了不少,但这决不妨碍我们同属于人民派!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用“辣”好还是“妙”好,先就得推推敲敲。再说用这个题目,我怕别人嫉妒孔庆东:道义都让这厮担去了,我辈干了什么?很多伪知识分子伪精英是看不得别人站在人民的立场说话的,孔庆东一天到晚那么忙,何必给他树敌呢?
用“侠肝义胆孔和尚”做标题怎么样?
孔和尚是金庸迷,也是金庸研究专家,他的确很像金庸笔下的一些人物。
像侠之大者郭靖,借用一句CCTV话语,那就是“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孔和尚觉得‘混凝土’这个意象不错,我不想当红花,也不爱当绿叶,我宁愿成为巍巍祖国脚下的一块呆傻粗笨的混凝土。”有郭靖的朴实吧。《仿梅岭三章》里表现出来的“虽万千人吾往矣”的气概,和郭靖镇守襄阳时昂首出入金营多么相像!当然,孔和尚没有郭大侠的绝世武功,但却多了文采风流。
像倜傥不羁,重情重义,在大是大非面前决不含糊的杨过,较之杨过,虽少了一点俊美,但多了一条手臂。
像豪迈洒脱,英风飒爽,正直不阿之萧峰,只是希望孔和尚多遇上几个阿猪阿狗,可别碰到阿敏才好。
像侠义本真,坦诚磊落,蔑视礼教,率性而为的令狐冲,二者遭遇更是何其相似乃尔,一任恒山派掌门数载,满眼皆为春色;一任梨花大学教授两年,扑面尽是芬芳。从已经解密的文件看来,令狐冲和孔庆东虽然都没有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但基本上还是做到了非礼勿动。
侠肝义胆孔和尚,真不错!只是用之作标题,一定有人误以为孔老师是从少林寺跑出来的,于是赶紧提醒说:“少林寺都要上市了,回去竞选方丈兼董事长吧。”
用“一个痛苦的启蒙者”作标题又如何?
世人读孔庆东,多是读出了他的幽默,我呢?先看看他自己怎么说吧:
“我不是人们一般意义上想象的‘幽默的人’。我自己写的文章,一向以有立场、有个性自负,所谓的‘幽默’,不过是一种‘修辞’手段,有时是为了说得含蓄,有时是为了说的精炼,有时是为了说得形象,总之,一定是为了一个另外的东西,绝不是为幽默而幽默。”“我希望读者通过我的‘幽默’去知味、去看到那幽默所指向的东西,看到我的严肃,我的认真,我的固执,我的迂腐,我的愤激,我的忧伤,总之是看到我的不‘幽默’。”——诚哉斯言!
“独立海边高崖,四野无人,波涛茫茫,忽然悲从中来,乃嚎啕大哭一场,不亦快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何其悲哉!吾遥闻汝哭声,亦哭相和也。
读孔庆东的文字,我感觉不出他是那个什么狗屁教授、学者,我觉得他就是我的兄长(其实他比我还小一岁),我的导师,我的故旧,我的知己,我的战友,不知不觉,泪水常会盈满我的眼眶。那篇《廿载风云到眼前》,虽只寥寥数句,却让我反复咀嚼,数度哽咽。我从孔庆东几乎所有的文字里读出来的都不是幽默,我读出来的是情操,是人格,是良知,是胆识,是责任,是坚持,是呐喊,是大义,是人民,是民族,是祖国,是真,是善,是美,是刚正不阿,是幽愁发愤,是杜鹃啼血,是猿猴哀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知识分子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心,应该承担启蒙者的责任。无论中外,即使是历史上那些最黑暗的时期,依然有知识分子站在我们人类的最前边,点燃思想的火炬,成为照亮我们人类前行的灯塔,孔子、屈原、苏格拉底、但丁、布鲁诺、王夫之、马克思、鲁迅、毛泽东莫不如是。如果连知识分子都已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狼心狗肺、欺师灭祖、认贼作父、毫无廉耻、丧尽天良,这个世道就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所幸,今天还有孔庆东!所幸,中华民族还有孔庆东!所幸,在要么成为汉奸走狗要么集体失语的知识分子群体里,还有一个鹤立鸡群、卓尔不群、很不合群的北大醉侠孔庆东!无边天幕上,哪怕只有一颗星星,也会带给人们信心与力量;偌大的黑屋子,哪怕只是燃起一支蜡烛,也会使人增添温暖和勇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孔老师的书,拥有那么多的读者,东博书院已经有三千多万的点击数,包括我在内的许许多多不同阶层的人,把孔庆东的文字当成了精神食粮,把东博书院当成了心中的伊甸园,我还有什么理由悲观呢?此刻,我想起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位伟人的伟大预言:(革命高潮的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孔庆东的确是一个痛苦的启蒙者,但以之作文章标题又太沉重,不符合孔和尚用“幽默”把沉重紧紧包裹的行文习惯。
还可以用什么作我这篇“雄文”的标题呢?“我眼中的孔庆东”?太平实;“孔庆东其人”?我和他还没那么熟;“话说孔庆东”?太大;“别样孔庆东”?太空;“北大教授孔庆东”?太俗;“啊,孔庆东”?太倪萍周涛朱军白岩松赵忠祥……就像孔老师套用朱自清先生的话来说火车站里有火车一样,我也只能套用朱自清的话来说我此刻的感受了:可爱的,我将用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深思熟虑,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良苦用心,煞费苦心,觉得还是用“数风流人物,还看孔庆东”做标题比较有意思,既没有“结缘孔庆东”轻佻,也不像“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霸道;既不会像“侠肝义胆孔和尚”那样容易遭人误会,也不会有“一个痛苦的启蒙者”这般沉重。“数风流人物,还看孔庆东”,一看这个题目就觉得有点文化,毕竟是化用名句而来;有点气势,很容易就会联想到那个卓绝千古的人民派掌门人;有点品位,风流而不下流,何乐而不用也;当然也有点暧昧,说孔老师风采特异才华出众自然符合我的本意,理解成放荡不羁甚或带点颜色什么的似乎也无不可,硬要把风流理解成仪态仪表,只要不把北大醉侠和“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的林妹妹联系起来就不大要紧。
题目就断断续续想了我两三天,虽然文章没写成,但我有一种感觉,我仿佛不是对着电脑屏幕,而是面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孔和尚,我在用心和他交流,我没有仰视他,我想他也不会希望我们仰视。我想告诉他的是,他虽然走在我们大众的前端,为我们点燃蜡烛,给我们启蒙,但“吾道不孤”。我深信,他用文字用心血播下的种子已经生根,既然生了根,就一定会有开花结果的时候,就像鲁迅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我想,到了人民派真正当家作主、老百姓走出了“生存困境”、知识分子不再“灵魂缺席”、社会到处是河蟹的那一天,孔和尚一定是在拈须吟诵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数风流人物,还看孔庆东”,就是这个题目了,题目想好了,行文自然就开始了。
突然就想起一则雷锋日记,孔庆东不是说雷锋日记真难写吗?雷锋说:“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我再帮雷锋叔叔加一句,想知道当今社会还有没有良心,想对这个世界残存的希望不至于完全泯灭,不进东博书院不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