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影响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钟江鸽
2010年10期下
当代“80后”、“90后”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意识形态多元、市场经济的物质化、现实化、功利化等新的社会思潮直接影响着这一代人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因此,分析和总结当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社会思潮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影响高校青年学生的新的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反映一定的民族、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利益,并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和相当社会影响的思想倾向。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项改革的深入进行,社会思潮异常活跃,其中对大学生的认识观和价值观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思潮:
第一,全球化思潮。基于互联网以及其他媒介的广泛传播,青年学生关注的视野日益全球化。高校走在互联网建设和利用的最前沿,互联网也成了青年学生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特别是因特网在我国的登陆,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体验到世界是一个整体。加之一些全球性的问题,尤其是地球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问题日趋严重,极大地增强了青年人的全球意识。
第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在20世纪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下,我国国内早已存在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受到鼓舞,竭力鼓吹“西藏独立”、“东突厥斯坦独立”的政治纲领,妄图把西藏、新疆、甚至内蒙古从祖国大家庭中分割出去。正是基于这些种种原因,我国青年大学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民族主义思潮在逐渐上升,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的情况下,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与主权、安全与发展、独立与尊严成为爱国主义新的目的。
第三,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思潮。几年来,这股思潮形成了具有相当冲击力的一股力量,激起了具有社会正义感和良知的有觉悟的青年学生的热情回应。近年来的一些社会体制问题,社会发展问题以及一些深层次存在的问题的披露,有很大一部分是广大的青年通过各种渠道所揭露出来。汶川大地震以及奥运会青年学生所涌现出来的精神和品质更是对这一社会主旋律的集中体现。
第四,自由主义,利己主义思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复苏。我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利己主义也出现滋长的势头。利己主义的泛滥成灾,容易瓦解人们的共同理想,干扰社会经济秩序,毒化社会风气,对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
第五,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思潮。物质主义即是强调以拥有金钱和财物来追求快乐及彰显社会地位晋升的价值观,而高物质主义者会以消费购物来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以此赢得他人的注目、尊敬及自身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消费主义在物质上追求奢华,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上追求“暴富”、“快富”,在感情上追求“即时型”,在消费上追求的是无度。而消费主义正是物质主义最重要的表现方式。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一个关键性载体。青年大学生社会思潮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意识发展过程,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在他们身上,社会思潮能够映射出其主要思想特征,也能够反映出其普遍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影响
各种社会思潮空前的涌动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及内容,但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对西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更是淡化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使其思想、行为呈现“西化”倾向,部分学生甚至严重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落入西方霸权国家“文化侵略”的圈套。
第一,全球化客观上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的。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积极形成,动摇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淡薄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淡化了大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侵蚀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第二,由于不能对问题全面深入的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不够理性的过分关注使得他们看待问题未免不够理性客观,容易为某种激进思想引导,产生愤青的心理对一切问题都存在不满甚至吹毛求疵的态度。其次就是民族意识狭隘性。有些大学生在表达爱国之情时,展露出狭隘的民族意识,以对峙的思维方式对待国际争端,甚至有些学生期望政府采用极端方式解决。
第三,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问题、价值伦理和一系列民生问题的看法,表达他们的愿望,尤其是关注国内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发表自己的言论并提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但是,在青年思想领域并非不存在问题。如对历史无知,尤其是当代史、改革史,在相当一些青年学生眼里仍属于盲点;对于自由主义思潮的批评也没有展开,阻力很大。
第四,由于网络普及和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8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他们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但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更加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忠诚感,人际关系应对力和心理承受力相对薄弱。
第五,对物质的享受对功利的追求,使得青年学生潜意识中主张一切从利益出发来衡量人的价值,部分大学生受此影响,学习和生活上也唯功利化和实用化。由于受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受到了严重冲击,消费观念扭曲,生活奢侈、享乐、攀比现象较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社会思潮下的应对策略
美国高校一直注重政治教育,主张“爱美国”,爱它的制度和生活方式,让公民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合理、最优越的国家。由爱和信任产生信念和忠诚,进而形成强烈的“美利坚民族意识”。新加坡学校的德育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念。因此,立足于我国高校教学工作的实际,借鉴国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经验,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和任务,以全球视野的战略眼光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用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武装和感化大学生的头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引导当代大学生既要有立足于民族利益胸怀祖国的民族精神,又要拥有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并理性对待国内与国际间的冲突和摩擦。要引导大学生正视全球竞争的现实,既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又要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为民族的发展、国际关系的和谐做出应有贡献。
第二,用先进的思想和体系,通俗易懂的方式,并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作用。要在大学生中间弘扬节俭美德、倡导适度消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要使他们认识到崇尚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使他们树立一种勤俭节约意识、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的科学消费观。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的正确引导,让大学生懂得人的价值取向并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应做到与时俱进。传统的教育理论往往是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因此,我们教育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应该有所改进。要在网络建设方面我们应该开发相关软件,让正面的、积极的思想政治信息能够排在搜索结果的最前面。通过法律对搜索引擎开发商进行规制,过滤掉负面的、消极的思想政治信息。另外,信息内容突出政治性的同时要兼顾实际需求,形式上不断创新,提高思想政治网站的艺术性、趣味性,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与前辈相比,他们没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没有刻骨铭心的政治、历史的沉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本着尊重多样、包容差异的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因此,针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同样应以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和加强。
参考文献:
1、刘书林.代大学生与社会思潮:主旋律回响下的多重变奏[N].中国教育报,2004-03-02.
2、王利华.代社会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7(12).
3、王翠华.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22).
4、刘经纬,王鹏.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5、魏红霞.当代社会思潮的新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6、韩清滨.浅谈“8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改革与开放,2009(11).
7、王春霞.国外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做法及其借鉴意义[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8、夏威.大学生审美文化观念与行为认知方式的关系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大环境和小气候的建设
当代“80后”、“90后”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意识形态多元、市场经济的物质化、现实化、功利化等新的社会思潮直接影响着这一代人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因此,分析和总结当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社会思潮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影响高校青年学生的新的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反映一定的民族、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利益,并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和相当社会影响的思想倾向。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项改革的深入进行,社会思潮异常活跃,其中对大学生的认识观和价值观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思潮:
第一,全球化思潮。基于互联网以及其他媒介的广泛传播,青年学生关注的视野日益全球化。高校走在互联网建设和利用的最前沿,互联网也成了青年学生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特别是因特网在我国的登陆,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体验到世界是一个整体。加之一些全球性的问题,尤其是地球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问题日趋严重,极大地增强了青年人的全球意识。
第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在20世纪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下,我国国内早已存在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受到鼓舞,竭力鼓吹“西藏独立”、“东突厥斯坦独立”的政治纲领,妄图把西藏、新疆、甚至内蒙古从祖国大家庭中分割出去。正是基于这些种种原因,我国青年大学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民族主义思潮在逐渐上升,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的情况下,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与主权、安全与发展、独立与尊严成为爱国主义新的目的。
第三,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思潮。几年来,这股思潮形成了具有相当冲击力的一股力量,激起了具有社会正义感和良知的有觉悟的青年学生的热情回应。近年来的一些社会体制问题,社会发展问题以及一些深层次存在的问题的披露,有很大一部分是广大的青年通过各种渠道所揭露出来。汶川大地震以及奥运会青年学生所涌现出来的精神和品质更是对这一社会主旋律的集中体现。
第四,自由主义,利己主义思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复苏。我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利己主义也出现滋长的势头。利己主义的泛滥成灾,容易瓦解人们的共同理想,干扰社会经济秩序,毒化社会风气,对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
第五,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思潮。物质主义即是强调以拥有金钱和财物来追求快乐及彰显社会地位晋升的价值观,而高物质主义者会以消费购物来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以此赢得他人的注目、尊敬及自身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消费主义在物质上追求奢华,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上追求“暴富”、“快富”,在感情上追求“即时型”,在消费上追求的是无度。而消费主义正是物质主义最重要的表现方式。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一个关键性载体。青年大学生社会思潮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意识发展过程,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在他们身上,社会思潮能够映射出其主要思想特征,也能够反映出其普遍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影响
各种社会思潮空前的涌动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及内容,但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对西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更是淡化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使其思想、行为呈现“西化”倾向,部分学生甚至严重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落入西方霸权国家“文化侵略”的圈套。
第一,全球化客观上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的。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积极形成,动摇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淡薄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淡化了大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侵蚀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第二,由于不能对问题全面深入的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不够理性的过分关注使得他们看待问题未免不够理性客观,容易为某种激进思想引导,产生愤青的心理对一切问题都存在不满甚至吹毛求疵的态度。其次就是民族意识狭隘性。有些大学生在表达爱国之情时,展露出狭隘的民族意识,以对峙的思维方式对待国际争端,甚至有些学生期望政府采用极端方式解决。
第三,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问题、价值伦理和一系列民生问题的看法,表达他们的愿望,尤其是关注国内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发表自己的言论并提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但是,在青年思想领域并非不存在问题。如对历史无知,尤其是当代史、改革史,在相当一些青年学生眼里仍属于盲点;对于自由主义思潮的批评也没有展开,阻力很大。
第四,由于网络普及和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8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他们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但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更加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忠诚感,人际关系应对力和心理承受力相对薄弱。
第五,对物质的享受对功利的追求,使得青年学生潜意识中主张一切从利益出发来衡量人的价值,部分大学生受此影响,学习和生活上也唯功利化和实用化。由于受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受到了严重冲击,消费观念扭曲,生活奢侈、享乐、攀比现象较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社会思潮下的应对策略
美国高校一直注重政治教育,主张“爱美国”,爱它的制度和生活方式,让公民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合理、最优越的国家。由爱和信任产生信念和忠诚,进而形成强烈的“美利坚民族意识”。新加坡学校的德育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念。因此,立足于我国高校教学工作的实际,借鉴国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经验,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和任务,以全球视野的战略眼光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用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武装和感化大学生的头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引导当代大学生既要有立足于民族利益胸怀祖国的民族精神,又要拥有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并理性对待国内与国际间的冲突和摩擦。要引导大学生正视全球竞争的现实,既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又要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为民族的发展、国际关系的和谐做出应有贡献。
第二,用先进的思想和体系,通俗易懂的方式,并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作用。要在大学生中间弘扬节俭美德、倡导适度消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要使他们认识到崇尚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使他们树立一种勤俭节约意识、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的科学消费观。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的正确引导,让大学生懂得人的价值取向并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应做到与时俱进。传统的教育理论往往是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因此,我们教育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应该有所改进。要在网络建设方面我们应该开发相关软件,让正面的、积极的思想政治信息能够排在搜索结果的最前面。通过法律对搜索引擎开发商进行规制,过滤掉负面的、消极的思想政治信息。另外,信息内容突出政治性的同时要兼顾实际需求,形式上不断创新,提高思想政治网站的艺术性、趣味性,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与前辈相比,他们没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没有刻骨铭心的政治、历史的沉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本着尊重多样、包容差异的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因此,针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同样应以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和加强。
参考文献:
1、刘书林.代大学生与社会思潮:主旋律回响下的多重变奏[N].中国教育报,2004-03-02.
2、王利华.代社会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7(12).
3、王翠华.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22).
4、刘经纬,王鹏.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5、魏红霞.当代社会思潮的新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6、韩清滨.浅谈“8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改革与开放,2009(11).
7、王春霞.国外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做法及其借鉴意义[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8、夏威.大学生审美文化观念与行为认知方式的关系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大环境和小气候的建设
韦统义 夏永林
2010年10期下
高等院校是教育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重要思想教育阵地,肩负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任,能不能坚守阵地,承担起职责,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应从大环境和小气候入手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政教学效果。
一、立足于校风建设,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建设
任何思想理论成果从内化到外化的转变,都会受环境氛围等外在条件制约。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切实注意这种限制条件的存在,不注意环境条件的简单说教,只会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当前,客观地说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难说乐观,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低效化就必须要从校园环境建设出发,注重教育主体、受众和机制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使教育受众从被动地“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即通过形成“我要学”的外部和内部激发条件,激发教育受众发自内心的要内化(加强学习,尤其是主动地自我学习),由内化而外化(将内化形成的思想、观念、信念付诸于实践,指导实践)落实到工作中、生活中、行动中。本质地说,就是构建教育受众主体化的教育机制。笔者认为必须要意识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管理主体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建设的基础。党委和教育管理主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主体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能力和他们的个人素质、政治信仰、组织学习能力、政治敏感力是能否抓住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问题和关键问题,及时应对舆情、社情的关键。这个主导地位和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不仅关系着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有效执行,而且关系着能不能通过正确导引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是青年大学生较为独立地认识、理解社会开始的地方,在他们的人格品德形成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无疑将是他们走上成功人生的重要驿站。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深刻的历史变革年代,思想价值的多元化、利益要求的多样化深刻地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模式,校园文化也必不可少地受到这些思潮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重大地外部冲击和挑战。塑造和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是应对这一深刻变化和回应这一重大挑战的关键举措,也是学校思政工作搭好台子、带好队伍的基础和条件,进而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相对地创造一个“理想教育环境”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建立在机制完善和制度完备的基础上,强化机制培养人、制度教育人,工作督促人、教育团结人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提高。高等院校作为一级教育组织,它的整体运转过程具有校情、专业的特殊性。因而,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模式和标准,为达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各高校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方法创新、观念创新和模式创新。创新的本质在于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根据高校教育受众的特点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从机制建设上入手,从程序规范上入手,从制度保障上入手,建立起严格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责任、程序、回馈、纠偏的目标责任工作体系,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去组织和安排,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笔者对本单位长期的实践追踪研究得出的基本经验是思想政治工作各基本环节和细节设计得越细,目标分解越科学合理,程序环节越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越好,青年学生积极要求入党的比例就越高,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也越高。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青年学生知、情、意、行的特质,以宽松、包容、开放的校园氛围,激发青年学生完成从内化认同到外化践行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育人塑造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来改造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并付诸于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生从受教育者到社会实践者的转化就是从内化到外化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要以一定的社会环境氛围为条件,不注重社会环境氛围的创造和建设,外化也就难以有效地实现。校园是青年学生认识世界(内化)和改造世界(外化)的初级学校,这个宽松、包容、开放的平台是青年学生在懵懂中走向逐步成熟的阶梯,也是他们开始以开放的自我拥抱世界、适应世界的过程。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校风、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社会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提高。当前,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流行的政治社会化理论,它的核心在于以社会系统为依托推动政治教育在家庭、社区、校园、社会的广泛开展,形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不断线的有机链条,实现政治理念的涓流渗透、内化,帮助公民树立社会主流的政治信念、政治理想并践行。西方的政治社会化理论有其形式上的合理内核,我们应注重借鉴它的合理内核,用于改善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教育工作的链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细化其程序以使它体系化、生活化和工作化。政治社会化理论在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用就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使广大青年成为班组、学校建设的主体,激发他们广泛地参与校园建设,树立守约者高尚违约者可憎的自律意识,成为真正的校园主人。
二、以理论教育为主线,以发挥青年学生主体性为主导,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小气候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内化和外化的集合与转变,从更为基础的角度来讲,任何内化都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外化是内化的结果和表现,强调内化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本源性的意义。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注意从内化到外化转变的环境条件,还要注意内化的环节。
第一,应在加强对青年学生精神特质研究的基础上,对内化的形式进行深化。青年学生的人生经历心智模式决定了他们思想的不成熟和求新求异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了他们反感“守旧”、“一成不变”,强调参与,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思考。因而,如何善于引导和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广泛空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灌输方式的争论就是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对待灌输方式的,必须要有辩证的观点和思想。灌输理论是共产主义运动早期实践特别是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革命所倚重的教育方式。它的运用是建立在生产力的落后以及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导致无产阶级受教育不足、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较低,缺乏革命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以及不能科学运用革命理论作指导。因而,强调灌输意义重大。当前,中国科学教育活动的发展和普及,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基本都受到了良好的系统教育,因而灌输方式的运用就要因材制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采用灌输这种教学方式,可使青年学生对各知识点理解深刻,但也存在僵化教条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侧重灌输逻辑线索和关键知识点,放开浅显易懂的知识点并以感性材料供学生阅读交流总结,教师的责任则在于对他们的总结进行逻辑分析和归纳,引导更为深层的内涵和逻辑联系。灌输的灵活运用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勤于思考的热情和培养民主讨论的习惯,达到在教学活动中,真正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第二,应形成以教师为主导,辅导员为辅助的班级学风建设机制。就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效果好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班的班级学风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教师的教授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更为重要。一般地,如果教师教学方式得当、内容合理、课堂生动、学风比较好的班授课效果虽然比学风较差的班要好,但差别不是特别大;如果教师作不到授课科学合理,则两种类型的班级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差别。此外,班级的学风好坏从多年校系级评比积累的资料来看辅导员是否尽心尽力,认真负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青年大学生在经过高中三年苦读和黑色六月后进入大学,普遍存在着些许松懈,如果所上学校和专业不太符合他们“理想”的状况,极易使他们就此懈怠。这时辅导员如果尽职疏导、正确引路,促使青年学生较快转变认识,就能使其很快端正学习态度,这种作用尤其表现在一、二年级。不过,值得忧虑的是,近几年由于一些单位不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有些教育政策,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和辅导员地位不高、待遇不好,科研经费没有着落,对外交流活动无从开展的情况,由此而使一些教师、辅导员心态不稳,工作不尽心,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滑坡比较明显。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促使青年学生在对国情的基本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强化他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的国策、党性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思想保障。对于他们,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通过三尺讲台给他们灌输这样一些思想,还应在课外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深化他们的理论认识,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用他们自己所搜集到、体验到的第一手资料来固化他们所掌握的既有理论知识。因而,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渗透教学法,鼓励他们用课外的研讨和实践来发现现实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激发他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主动性,转变他们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强化他们的主体性,使整个学习过程由以往的单纯灌输理论和认知,转变为他们养成“问题意识”和“主体思考”,由他们自己来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而作为教师则是给他们把脉目标、引路、划线,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学习过程转化为主体性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简单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阵地和教育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坚强堡垒。对于青年学生,我们应根据他们所具有的群体特征和共性“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应从“内化”和“外化”这一矛盾出发,既要强调内化中的主体性构建,也要强调外化中的社会环境条件建设。即要大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和小气候的建设,使教育过程适时转变为“主体化”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本文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11基本业务科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评价模型构建研究》,编号:72103777。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高等院校是教育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重要思想教育阵地,肩负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任,能不能坚守阵地,承担起职责,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应从大环境和小气候入手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政教学效果。
一、立足于校风建设,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建设
任何思想理论成果从内化到外化的转变,都会受环境氛围等外在条件制约。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切实注意这种限制条件的存在,不注意环境条件的简单说教,只会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当前,客观地说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难说乐观,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低效化就必须要从校园环境建设出发,注重教育主体、受众和机制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使教育受众从被动地“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即通过形成“我要学”的外部和内部激发条件,激发教育受众发自内心的要内化(加强学习,尤其是主动地自我学习),由内化而外化(将内化形成的思想、观念、信念付诸于实践,指导实践)落实到工作中、生活中、行动中。本质地说,就是构建教育受众主体化的教育机制。笔者认为必须要意识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管理主体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建设的基础。党委和教育管理主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主体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能力和他们的个人素质、政治信仰、组织学习能力、政治敏感力是能否抓住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问题和关键问题,及时应对舆情、社情的关键。这个主导地位和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不仅关系着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有效执行,而且关系着能不能通过正确导引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是青年大学生较为独立地认识、理解社会开始的地方,在他们的人格品德形成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无疑将是他们走上成功人生的重要驿站。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深刻的历史变革年代,思想价值的多元化、利益要求的多样化深刻地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模式,校园文化也必不可少地受到这些思潮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重大地外部冲击和挑战。塑造和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是应对这一深刻变化和回应这一重大挑战的关键举措,也是学校思政工作搭好台子、带好队伍的基础和条件,进而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相对地创造一个“理想教育环境”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建立在机制完善和制度完备的基础上,强化机制培养人、制度教育人,工作督促人、教育团结人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提高。高等院校作为一级教育组织,它的整体运转过程具有校情、专业的特殊性。因而,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模式和标准,为达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各高校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方法创新、观念创新和模式创新。创新的本质在于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根据高校教育受众的特点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从机制建设上入手,从程序规范上入手,从制度保障上入手,建立起严格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责任、程序、回馈、纠偏的目标责任工作体系,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去组织和安排,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笔者对本单位长期的实践追踪研究得出的基本经验是思想政治工作各基本环节和细节设计得越细,目标分解越科学合理,程序环节越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越好,青年学生积极要求入党的比例就越高,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也越高。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青年学生知、情、意、行的特质,以宽松、包容、开放的校园氛围,激发青年学生完成从内化认同到外化践行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育人塑造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来改造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并付诸于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生从受教育者到社会实践者的转化就是从内化到外化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要以一定的社会环境氛围为条件,不注重社会环境氛围的创造和建设,外化也就难以有效地实现。校园是青年学生认识世界(内化)和改造世界(外化)的初级学校,这个宽松、包容、开放的平台是青年学生在懵懂中走向逐步成熟的阶梯,也是他们开始以开放的自我拥抱世界、适应世界的过程。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校风、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社会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提高。当前,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流行的政治社会化理论,它的核心在于以社会系统为依托推动政治教育在家庭、社区、校园、社会的广泛开展,形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不断线的有机链条,实现政治理念的涓流渗透、内化,帮助公民树立社会主流的政治信念、政治理想并践行。西方的政治社会化理论有其形式上的合理内核,我们应注重借鉴它的合理内核,用于改善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教育工作的链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细化其程序以使它体系化、生活化和工作化。政治社会化理论在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用就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使广大青年成为班组、学校建设的主体,激发他们广泛地参与校园建设,树立守约者高尚违约者可憎的自律意识,成为真正的校园主人。
二、以理论教育为主线,以发挥青年学生主体性为主导,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小气候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内化和外化的集合与转变,从更为基础的角度来讲,任何内化都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外化是内化的结果和表现,强调内化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本源性的意义。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注意从内化到外化转变的环境条件,还要注意内化的环节。
第一,应在加强对青年学生精神特质研究的基础上,对内化的形式进行深化。青年学生的人生经历心智模式决定了他们思想的不成熟和求新求异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了他们反感“守旧”、“一成不变”,强调参与,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思考。因而,如何善于引导和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广泛空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灌输方式的争论就是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对待灌输方式的,必须要有辩证的观点和思想。灌输理论是共产主义运动早期实践特别是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革命所倚重的教育方式。它的运用是建立在生产力的落后以及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导致无产阶级受教育不足、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较低,缺乏革命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以及不能科学运用革命理论作指导。因而,强调灌输意义重大。当前,中国科学教育活动的发展和普及,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基本都受到了良好的系统教育,因而灌输方式的运用就要因材制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采用灌输这种教学方式,可使青年学生对各知识点理解深刻,但也存在僵化教条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侧重灌输逻辑线索和关键知识点,放开浅显易懂的知识点并以感性材料供学生阅读交流总结,教师的责任则在于对他们的总结进行逻辑分析和归纳,引导更为深层的内涵和逻辑联系。灌输的灵活运用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勤于思考的热情和培养民主讨论的习惯,达到在教学活动中,真正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第二,应形成以教师为主导,辅导员为辅助的班级学风建设机制。就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效果好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班的班级学风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教师的教授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更为重要。一般地,如果教师教学方式得当、内容合理、课堂生动、学风比较好的班授课效果虽然比学风较差的班要好,但差别不是特别大;如果教师作不到授课科学合理,则两种类型的班级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差别。此外,班级的学风好坏从多年校系级评比积累的资料来看辅导员是否尽心尽力,认真负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青年大学生在经过高中三年苦读和黑色六月后进入大学,普遍存在着些许松懈,如果所上学校和专业不太符合他们“理想”的状况,极易使他们就此懈怠。这时辅导员如果尽职疏导、正确引路,促使青年学生较快转变认识,就能使其很快端正学习态度,这种作用尤其表现在一、二年级。不过,值得忧虑的是,近几年由于一些单位不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有些教育政策,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和辅导员地位不高、待遇不好,科研经费没有着落,对外交流活动无从开展的情况,由此而使一些教师、辅导员心态不稳,工作不尽心,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滑坡比较明显。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促使青年学生在对国情的基本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强化他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的国策、党性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思想保障。对于他们,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通过三尺讲台给他们灌输这样一些思想,还应在课外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深化他们的理论认识,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用他们自己所搜集到、体验到的第一手资料来固化他们所掌握的既有理论知识。因而,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渗透教学法,鼓励他们用课外的研讨和实践来发现现实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激发他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主动性,转变他们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强化他们的主体性,使整个学习过程由以往的单纯灌输理论和认知,转变为他们养成“问题意识”和“主体思考”,由他们自己来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而作为教师则是给他们把脉目标、引路、划线,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学习过程转化为主体性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简单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阵地和教育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坚强堡垒。对于青年学生,我们应根据他们所具有的群体特征和共性“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应从“内化”和“外化”这一矛盾出发,既要强调内化中的主体性构建,也要强调外化中的社会环境条件建设。即要大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和小气候的建设,使教育过程适时转变为“主体化”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本文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11基本业务科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评价模型构建研究》,编号:72103777。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