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不是个合格的学问人
前几天读孔和尚的《四十五岁风满楼》,里面谈到秦晖。孔和尚认为秦晖看起来是右派,其实并不是。理由就是秦晖在一篇文章中揭露了中国劳动者报酬很低的情况。读到这一段,感叹像孔和尚这也聪慧的人也会犯糊涂。秦晖就算说到目前中国劳动者报酬低,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通过让国有单位职工工资降低来使总体继续降低。孔和尚心底善良,看具体人总是说好话多。
第一次注意到秦晖是去年写土改那篇文章查资料时,看了很多篇秦晖在各地的讲演稿,感觉优点是很能说,口才好胆子大。缺点是基本是在忽悠人,只说想说的,不说必须说的。一些学者通过引用“千年田换八百主”的说法证明中国农业时期土地交易很频繁,秦晖花了很多笔墨证明辛弃疾这句话并不是指土地交易,而是教育子孙不能做败家子。秦晖对辛弃疾诗词中这句话的解释无疑是准确的。但是秦晖这是在耍流氓。因为即使能证明辛弃疾这句话是这个意思,并不能证明这句话的本意不是指土地交易情况。因为早辛弃疾200年,北宋释道原于真宗赵恒景德元年(公元1006年)成书的《景德传灯录》就提到“千年田换八百主”的禅语。再上朔到唐初著名通俗诗人王梵“千年换百主,各自循环改”的含义。也就是说,辛弃疾在诗中引用了一个俗语。俗语“千年田换八百主”的本意是很清楚的,不会因辛弃疾的转义而消失。辛弃疾在诗中引用这个俗语,更加说明“千年田换八百主”这种土地频繁交易的状态是存在的,这个描述已经成为大家都承认的,引用自如的一句话。贫道当时就觉得,这么著名的学者原来也耍这类下三滥的小把戏。
秦晖的智慧大多用在了类似方面。比如,秦晖为了证明古代中国穷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并不尖锐,尖锐对立的是官府,说:“传统时代中国的基本矛盾不是地主和佃户的矛盾,而是官府和平民的矛盾……这才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农民一旦造反,他们往往不是冲着地主,而是冲着官府,甚至是冲着朝廷……一般佃户和地主如果发生矛盾,佃户是不会提出要推翻朝廷那种愿望的。”
猛一看,会觉得秦晖说得有道理:农民造反不都是造官府皇帝的反吗,哪里有造地主反的?其实,秦晖这里还是在耍小聪明:农民和地主在有一个方面观念是一致的:市场经济万岁,佃户穷是因为命不好,地主富是因为命好。因此农民不会在生活中认识到这里有剥削。但是,农民起义干的事情却是杀地主,分财产和田地。每次农民起义最倒霉的还是地主富豪。推翻皇帝,无非是实现这种田地再分配的必要途径罢了。没有共产党给农民指明其中奥秘,农民当然不会对阶级和剥削有认识。不过农民不是用笔和嘴来说清楚道理,是用刀子。
秦晖说明看法用的证据都是很巧妙大。比如为了说明农民起义不是因为地主让他们没法活,没有均田的冲动,说老百姓欢迎起义军的口号往往是“不纳粮”而不是“不交租”。这里同他评论千年田换八百主的方法一样,就是故意混淆主语。不纳粮是没造反的农民欢迎起义军的口号,并不是起义军动员群众的口号。起义军动员农民的口号是:“均平”(王献之、黄巢);“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王小波)、“等贵贱,均贫富” 、(钟相杨幺)、的“等贵贱,均田免粮”(李自成)、“一律平均。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 (洪秀全)。这些口号才是起义的宗旨,因为只有提出均等,才能动员农民参加起义。把农民起义的口号换成欢迎人群的口号, 秦 教授这种把戏也太简单了。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秦晖最近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了篇文章,《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印经济发展的长时段对比》。里面引用数字说两个看法:“民国时代中国经济曾经领先于、至少不亚于印度。”“改革前中国经济是否领先于印度,是大可怀疑的。”
原文据说很长,于是也没再看。不过, 秦晖 先生一定还是那些指鹿为马、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的把戏。下面给出一组数据就知道秦晖的说的成立不成立了。贫道的数字都是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国际部分的数字,这些数字都是世界银行年报汇总。解放初期数字来自《龙与象:21世纪中印崛起的比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年7月版)。肯定比秦晖的权威。
1949-1950前后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中国70美元,印度150美元;中国是印度的47%
产业结构:
农业:印度48.1%;中国56.2%、工业:印度51.9%,中国43.8%
就业结构:
农业:印度72.1%,中国83.5%;工业:印度10.7%,中国7.4%,服务业:印度17.2%,中国9.1%(52年)
以上数字表明,在1950年前后,印度无论在人均经济水平上,产业结构的现代性来讲,都比中国高不少。
接着比比工业:5.55、3.58
人均粗钢:中国 1.1公斤 ,印度 4.1公斤 。中国是印度的27%。
人均原煤:中国 77.5公斤 ,印度 92.2公斤 ,中国是印度的84%。
人均石油:中国 0.36公斤 ,印度 0.73公斤 ,中国是印度的50%。
人均水泥:中国 2.5公斤 ,印度 7.6公斤 ,中国是印度的33%。
人均汽车:中国一辆不能生产,印度1.65万辆。
人均发电量:中国8.3千瓦时,印度14.8亿千瓦时,中国印度的56%。
显然,印度工业发展水平要远高于中国,平均高出一倍左右。也可以说,相差10年水平(按年增长7%左右)
在农业方面:
粮食:中国人均 209公斤 ,印度 154公斤 。中国是印度的135%;
棉花:中国 1.25公斤 ,印度 1.44公斤 。中国是印度的87%;
油料:中国为 5.35公斤 ,印度 13.91公斤 ,中国为印度的38%。
农业方面差别不大。但是,印度当时耕地面积为1.73亿公顷,中国1950年只有1. 08亿公顷 ,中国只有印度的62%。如果算人均,当时中国人均2.92亩,印度人均7.25亩,中国仅为印度的40%。而且印度气候条件要优于中国。
教育科技方(印度为1950年,中国为1952年):
在校大学生:印度36万,中国19万;
在校高中生:印度122万,中国26万;
在校初中生:印度312万,中国223万;
在校小学生:印度1915万,中国5110万;
科技人员:印度独立时19万人,中国不足5万。
中印双方是在1950年前后实现国家主权完全独立,开始现代化过程的。1950年前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是“领先于、至少不亚于印度”,而是大大低于印度。
到1980年,经济发展情况如下:
人均GDP:
中国307美元,印度250美元。中国是印度的123%(原为47%)
经济结构就不要说了,中国1980年二产业比重就有40%,印度至今不过二十几。说说产量吧。9.87、6.89
人均粗钢:中国 37.6公斤 ,印度 16.2公斤 。中国是印度的232%(原为27%);
人均煤炭:中国 629公斤 ,印度 165公斤 。中国是印度的381%(原为84%);
人均水泥:中国 81公斤 ,印度 26公斤 。中国是印度的312%(原为33%)
石油:不要比了,因为印度基本没发现有石油
汽车:中国从零发展到22万辆,印度从1.65万辆发展到3万辆。
尤其是新兴消费品,印度基本不生产。1980年印度只生产88万台电视机,中国产量2492万台。
有人会说,中国是因为接受苏联援助工业才飞跃的。那印度就更不得了啦,印度不仅苏联援助,美国也援助。下面摘引“共和国文献网”登载的 1975年8月30日 人民日报一篇文章的一段内容:“苏修对第三世界的经济‘援助’,印度占了首位。在一九五四至一九七二年苏联对第三世界的经济“援助”累计中,印度一国即占将近百分之二十。‘援助’的重点的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如炼钢厂、重型机械厂、炼油厂、水力和火力发电站等……苏‘援’企业的产量在印度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重型机器制造业占百分之八十五;重型电气设备占百分之六十;石油占百分之三十五;钢占百分之四十;电力占百分之二十。”印度除了接受苏联援助,同时接受着美国援助。“从1949年到1959年十多年间,美国援助印度25亿美元,而从1959年到1962年仅仅三年美国就援助印度41亿美元”。
接着说说农业。1980年
人均粮食:中国 300公斤 ,印度 211公斤 ,是印度的142%(原为135%)
人均棉花:中国 2.7公斤 ,印度 2.0公斤 ,是印度的135%(原为87%)
人均油料:中国 10.5公斤 ,印度 2.8公斤 ,是印度的375%(原为38%)
文化教育更不要提,因为中国七十年代末中学入学率就达到79.2%,印度只有12.5%。1980年中国婴儿死亡率5.3%,印度12.9%。男子预期寿命中国65.2岁,印度55.4岁,妇女中国69.0岁,印度55.7岁。印度人比中国少活10岁多!而1950年前后,印度人文发展指数略高于中国。
说实话, 秦晖 先生把脚伸到了一个自己不知深浅的领域里,世界几乎所有发展经济学学者都清楚的知道这些数字,都不得不承认印度发展模式没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有效,很多学者就此还写了很多文章和专著,基本已经成为了定论。可秦晖就是背着手尿尿——不扶(服)。
不扶会尿一裤子!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