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言不顺”——孔丘评“孔丘粉墨登‘场’”
“名不正,则言不顺”出自《论语·子路》,[原文]如下——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用在“五四运动”中获胜的白话文来说就是——
子路说:“如果卫国国君请先生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
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那首先必须是正名分。”
子路说:“要是真这样做,那先生未免太迂腐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有什么正的呢?”
孔子说:“你这个仲由,真混账啊!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不要随便下结论。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儿就办不成;事儿办不成,则礼乐就无法复兴;礼乐无法复兴,则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定下名分是为了保证说话顺当,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不应该马马虎虎对待的。”
这段对话的背景是:其中的这个卫君为卫出公,名辄,卫灵公的孙子。他的老爸蒯聩被他的爷爷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孙子蒯辄继了大位。但孙子的老爸蒯聩不同意,要回国争夺君位,结果遭到卫出公蒯辄的拒绝。孔丘在这里对这个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这个观点影响很大,所以后来有了“名正言顺”这个成语。
“孔丘粉墨登‘场’”之所以嘘声密密掌声稀稀,主要的原因在“翻案不得人心”之外,再就是国家博物馆的这个搞法“名不正,言不顺”。
从政治上来说,孔丘根本没有在天安门广场立像的资格。众所周知,在近现代史上,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具有象天安门广场这样的革命象征意义。1919年意义深远的“五四运动”在这里爆发,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宣战,“打倒孔家店”就是“五四运动”中的一个崭新的革命口号。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告别了被屈辱、被奴役的命运,从此天安门城楼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孔丘的政治立场与这个广场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说把孔子雕像立到天安门广场从政治上来说是“名不正,言不顺”。
从文化上来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约有五千年的历史渊源,儒学自汉朝汉武帝时期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起,虽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但根本无法涵盖中国全部历史的悠久。即使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百家争鸣的局面中,也有“十家九流”(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之说,儒家不过是一家之言。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成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展览、研究的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把一个孔丘雕像立到“国博馆”的大门口,岂不会让人误认为“国博馆”就是“孔博馆”了。所以说把孔丘雕像在立在“国博馆”的大门口从文化上来说也是“名不正,言不顺”。
撇开政治文化,就是从程序上来说也大有问题。有网友评论说:“单说技术层面,这个事情也非常荒唐!这样的一件事,如果在一些发达国家,一定会有一个委员会来讨论这个事情,里面会有美学的,城市设计的,环境美学的,经济的,文化的,乃至政治的一些专家给与充分论证,最后才能交给政府决策是否施行”。现在不是时兴开“听证会”么?什么东西想涨价了也开个“听证会”什么的。可是,对“孔丘粉墨登‘场’”这样一件对国人来说非常敏感的大事,谁见过“听证会”之类的消息?不声不气无声无息偷偷摸摸突然就给立起来了,所以,就是从程序上来说,“孔丘粉墨登‘场’”仍然是“名不正,言不顺”。
对“孔丘粉墨登‘场’”发密密嘘声的人们,他们嘘的是“孔丘粉墨登‘场’”这个事,嘘的是把孔丘抬为“九五至尊”那些人。他们嘘的并不是儒学本身与孔丘本人。儒学与孔丘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不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现象当然值得研究。与其他文化派别一样,它有大量的糟粕,也有不少的精华。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内容就很有研究价值。“国博馆”把孔丘认作“中国文化的名片”,用做自己的门面,却连“名不正,言不顺”的道理都不懂,确实十分荒唐可笑。若要孔丘自己来评价,他也会说:野哉!“国博馆”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