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大胆的决定,2011年1月12日,一尊孔子铜像矗立在历史博物馆的门前。开个玩笑,说真的,这个塑像设计的真不怎么样。单单从选址来说,不但要让孔老夫子与城楼上的主席他老人家搞对立,而且,两人要相互看对方一眼,还必须斜视,古文中称作“睨之”!难道在隐喻其中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于此事,褒贬皆有。尊儒派说是好事,说明我们正在回归我们的传统,代表我们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左派说:什么玩意儿,简直是在复辟封建礼教。甚至把压箱底的旧小人书和旧邮票都翻出来了,想通过自己的珍贵典藏,来藐视这尊铜像只是个“当代仿制艺术品”!殊不知,新铸造的铜像里面却有一个存在了2500多年的精神。
褒也好,贬也罢。事实是,孔丘已经死了,死了快2500年了。“逝者如斯夫”。中国人对“死”,有很多种说法,“没了”,“走了”,“逝世了”,“与世长辞了”。。。但无论是何说法,其内涵基本一致,都代表“终结”,“完结”,所谓“盖棺定论”,“死定”了。
死定了的东西,是不会再动的,基本上就剩下慢慢地固化、风化,被历史掩埋和遗忘。无论肉体还是精神。我们真正的担心,却是在担心我们自己,担心我们是否能够抵御住某种说教或是诱惑。而真正在蠢蠢欲动的,却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思想,我们自己由于所站立的角度的不同,而对某样事物,某个人,包括某种思想,其评价标准也就不同。我们站在左边,那塑像就在右边;我们站在右边,那塑像就在左边;我们站的高,那塑像就感觉矮。这似乎也与相对论有点近似的意思。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塑像就在那里,即使不在天安门前面,也在泰山脚下;即使不在泰山脚下,也在无数本书卷当中。
有人说:“乱世要用孙子和韩非子;盛世治世要用孔子、孟子”。这本身就蕴含着一种道理,一种顺势而为,一种实用主义的思想。但实用主义不能等同于照搬和守旧,我们还需要有鉴别地吸收和继承,同时也还必须摒弃。就如同人吃饭,吃下去的东西,有营养的,就被身体吸收,没营养的,就变成屎拉出来。而究竟哪些需要秉承,哪些需要扬弃,则需看我们的消化能力,需要看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所期望的目标,所想达成的目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辩证的智慧。砒霜是有毒的,却可以当药来用,关键是要掌握好用法和剂量。任何一棍子打死或一概照单全收的做法都是愚蠢的,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虽是指针对西方文化的拿来主义,却完全也适用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自身属性,我们由此而区别于其他的民族。全盘否定我们的传统,就是否则我们自身;但传统是死的,如果我们全盘接受,不求进步,我们就只会跟着传统一起死去!公元1840年时的民族厄运,已经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孔子也好,毛主席他老人家也罢,都是人,都不是神,是人就有缺陷。但之所以他们能够名垂青史,是由于他们不是普通的人,他们的思想中,都同样含有有益于我们的民族的文化精髓!
仅此而已。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