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天下大同”思想吗?
近日为孔子像树立在天安门广场网络热议一片。支持者中有一个理由,孔子是“天下大同”倡导者,甚至是发明者。有人还以为孔子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不是这样认为。
孔子的“天下大同”来自于《礼记》,是儒家弟子解释说明《仪礼》的文章选集,不过也有怀疑是后人杜撰的,劈开杜撰之嫌,应该是孔子门徒的之作,是先秦时期的。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今天见到的《礼记》。
《礼记》是儒家解说《仪礼》的,那么《仪礼》是本啥书呢?《仪礼》就是《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随着奴隶制社会健全,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按孔子所言,各有“损益”。这“益”就是制度的完善这“损”恰恰是“天下大同”越来越少了。
所以在《礼记》中关于“天下大同”这段话来自孔子祭祀结束后出游时的感叹,一种不安的感叹,就是“尧舜”的“大同之治”与“夏商周”的“小康之治”。所以“大同之治”不是孔子所提,而是“尧舜”之社会实践。不过孟子观点不同,咋说的可以看《孟子·万章 》上。也就说“天下大同”是“尧舜”时期的产物,此后逐渐减少,甚至成为理想,而并非现实。《论衡》故曰,损大同,益等第。所以“天下大同”实属道德教化与理想世界了。
既然孔子不是“天下大同”的发明者,不过这段感叹与常人一样是个“梦”而已。那么孔子有多少“大同”的理念呢?太少!太多的是“不同”!“贵贵”、“贱贱”、“上上”、“下下”、“君君”、“臣臣”、“君子”、“小人”什么的。倒是墨子还有“兼爱”之心……这也是墨子反对孔子基本点。
把握住这个基本“结构”,那么“流”也就比较分明了。也就说“先儒”流传下来有“天下大同”思想,而由于奴隶制度健全,这个思想没了,于是到了“孔儒”时期只能感叹了。至于在后来的“后儒”更是修正太多。先天不足就是孔子没有留下原著,只留下弟子们的“子曰”了,倒是老子的《道德经》刚性结构好,好坏就这意思。
“后儒”从“流”上看,不少说法是对的,所以后人也包括名人常用;但结构上有问题,所以有很“反后儒”倾向积淀,因为它为统治集团服务,“后儒”之发展壮大也是由统治集团发展且推动,这是主流。
毛泽东也引用儒家的话语。比如,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和他的一个亲属谈话时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结构性用法决然不同,虽然也提“礼义廉耻”,但前提是“治国就是治吏”。为什么呢?毛泽东还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结构清晰,流向分明。否则,谁该当“领导”呢?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也是这道理。
“天下大同”也好,“天下为公”也罢。首要的是“为什么人的问题”!这就是毛泽东始终如一的社会实践与理想境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