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个《孔子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帖,题目中的这个“曲”指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帖中说——
孔子这一句话,可以说与马克思主义异曲同工。因为不管马克思理论多深奥,到了中国,应用起来也就是一个平均二字。不管是城市工厂生产资料公有也好,农村人民公社也好,说到底,还是得大家收入平均,生活水平平均,才算是人民当了家,作了主,社会才安定,人民才幸福。这也是拥护马克思主义的人们至今念念不忘的追求,所谓的公有制,所谓的公平正义,在他们眼里,在他们实践中,说到底,也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有网友说,看了这样的东西,会让人联想到漫画里的跳梁小丑。大于也有点这样的感觉。但是看到一些跟帖,对这个问题好像也有些不太清楚,所以有必要也来说一说个人的看法。
马克思没有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话,如果非要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用“不患寡而患不均”来表达,那么也就将就将就着用吧。这个帖中说到,“不管是城市工厂生产资料公有也好,农村人民公社也好,说到底,还是得大家收入平均,生活水平平均,才算是人民当了家,作了主,社会才安定,人民才幸”,可见,楼主也承认马克思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对全体人民的,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下,大家平等。
但孔老二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出自《论语 季氏》,全文如下——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要正确的理解这段话,必须特别注意其中“有国有家者”这几个字。在春秋时代,什么样的人才算“有国有家者”呢?请看——
“严格地说封建社会的要素是这样的,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这社会里,凡统治者皆是地主,凡地主皆是统治者,同时各级统治者属下的一切农民非农奴即佃客,他们不能私有或转卖所耕的土地。”(张荫麟:《中国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页27)
也就是说,“封君”才“有国”,“有土地”的才“有家”;各级统治者属下的一切农民非农奴即佃客是“无国无家者”。所以,孔老二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之“均”是对各级统治者的“均”,“无国无家者”是“均”不到的。这就如同在吃人肉的宴席上,在分吃人肉的时候,也要讲究公平公道的情况一样。
不少人都喜欢“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后来的一些被吃的人还拿它来作武器,其实他们所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与孔老二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已经大相庭径。虽然唱的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曲”,但其“工”却有了本质的变化。一个一个是要维护私有制,一个是要埋葬私有制;一个唱的是怎样人吃人,一个唱的是打到人吃人;曲同而工异也。
顺便想提一提的,一个是对孔老二的很多话都要这样去读,才能够真正地认识他。另外一个就是有的人既读不懂孔老二,更搞不懂马克思,却敢在这个论坛跳呀跳呀,真佩服他们的厚颜。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