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孔子顽固的维护人殉制度不公道
罗 宁
我先后发出文章《如此粗暴待孔子,于心何忍?情何以堪?》,《如此无理待孔子,于心何忍?公道何在?》之后,有网友认为,文章很好,就是过长。我赞同这一看法。考虑到网友们大多性急且缺乏耐心,因此,我再以分述、缩写的方式阐释自己的观点。欢迎网友们讨论
在当年的批林批孔运动中,能够置人林彪、孔子于死地的一个观点,就是孔子顽固的维护人殉制度。直到现在,很多人都在确信无疑的坚持这一观点,并因此而厌恶、反对孔子。
当年在批林批孔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很多大批判文章都在斩钉截铁的批判:孔子要复的礼,是西周的礼。而西周社会实行的是奴隶制。奴隶主实行人殉制度。孔子要“克己复礼”,就是在顽固的维护奴隶制,就是要坚持实行人殉制度。相信许多网友认为孔子顽固维护人殉制度的看法,或许就是源于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大批判文章对孔子所赋予的罪名。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在长达数千年的期间内,人殉现象自夏代起就已经出现,商代发展至高峰。在西周时期,孔子生活的战国时代,人殉现象普遍存在。之后,开始逐步减少,但是,直至清代仍然有所发生。
由来已久,并又持续了很久的人殉制度,无疑是惨无人道的,是残酷、残忍和极其令人厌恶恐怖的。而热衷实行人殉制度的则是把同为人类的奴隶不当人看待的,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中的诸侯、君王、皇帝及其权贵们。
孔子生活在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战乱四起、杀人盈野、民不聊生的春秋战国时期。如同所有饱受战乱之苦的民众一样,孔子怀念西周社会相对有序的生活状态,渴望人们都能够过上稳定、平和的日子,主张“克己复礼”,应该是人之常情。并且,孔子观察、思考人生的视野要更为深刻、更为深远。
实行奴隶制的西周社会,相对于战国时代战乱四起、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秩序是相对稳定的。并且,不言而喻,西周社会的奴隶制并非只包含着人殉制度,也不全部等同于人殉制度。
孔子作为生活在社会边缘与底层的教书人,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在穷困潦倒、颠沛流离中渡过。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以西周社会的相对稳定、有序,来否定诸侯争霸下的战国时代的社会动荡与混乱;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反对奴隶主阶级对人类的残忍、惨无人道;孔子指责“苛政猛于虎”,批判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剥夺与统治。所以,孔子必然的会被奴隶主阶级所集体排斥、厌恶、歧视与敌视。
奴隶主阶级热衷于实行残酷、残忍的人殉制度,是为了确保他们去世后能够继续享受富贵。对此,坚持主张“仁者爱人”的孔子,为什么要去顽固的维护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被自己反对的奴隶主阶级所热衷实行的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并且,孔子没有说过、做过维护人殉制度的话和事。所以,孔子对于惨无人道的,在他出生前、在世时及去世后,曾经存在了数千年的罪恶的人殉制度,是没有责任、没有过错的。而所有的责任、过错,全部应当归属于丧失人性的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奴隶主阶级残忍的将同为人类的奴隶当作殉葬品,并且在相互攀比中,炫耀式的实行人殉,并由此蔚成普遍化的社会恶俗。而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应该正是对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的公然反对与否定。不仅如此,如果人们用当代人的眼光来看待孔子的“仁者爱人”主张,则既能够从中发现人道主义的朴实元素,也能够找到肯定、关爱人类生命价值的,符合人性、人伦的思想精髓。因此,当代人类应当在肯定、赞扬、发扬光大孔子的智慧精华,而不是无知的栽罪于孔子,不公道的辱骂、敌视孔子。
然而,十分可悲的是,当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盛极一时的批判家们,并不去用更多的劲头着力批判代代相继的,残忍无比的实行人殉制度的奴隶主诸侯、君王与地主阶级的皇帝与权贵,却要在没有任何根据情况下,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就断然的指斥孔子顽固的维护人殉制度。而且,还有意识、有选择的遗忘孔子的根本主张是“仁者爱人”。所以,遗祸不穷。
直到当今。依然还有很多当年反复读过大批判文章的人,在诚实的认为,孔子确实顽固的维护了残忍的人殉制度。不过,好在历史终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即使有再多的人在继续指责孔子顽固的支持、维护了人殉制度,也不能改变这种指责十分荒诞,不能成立,没有道理,也不公道的虚假性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