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荣耀的孔子与贫寒、凄凉的孔子
罗 宁
现在,只要在互联网上输入“孔子”一词,并进行搜索,人们就可以读到关于孔子的大量、重复的资料。通过阅读这些资料,人们对孔子的生平、经历、主张,就能够了然于胸,知晓清楚。
正是通过在互联网上的搜索,人们既可以看到孔子在去世近五百年后,开始被历代皇帝相继尊崇,从而日趋高贵、荣耀的历史;也可以看到孔子在生前的七十三年间,基本上只能在贫寒、落寞、潦倒的艰难状态中生存,并只是被好学的贫家子弟们所忠实追随的历史。当然,人们也可以看到孔庙、孔墓,在明朝末期,被李自成的部队捣毁;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捣毁;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被革命群众捣毁;孔子及其思想、学说被无数革命大批判文章任意涂鸦,及在2011年1月天安门广场塑立像后,在互联网上饱受辱骂、攻击的凄凉历史。
因此,从互联网上搜索到的资料中,人们既可以看到去世近五百年后开始日趋高贵、荣耀的孔子,也可以看到生前贫寒、凄凉,在去世后,既高贵、荣耀过,也曾凄凉、屈辱过的孔子。
在此,我们先来看高贵、荣耀的孔子。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去世。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封孔子为:鲁尼。
公元元年,西汉,汉平帝,封已经去世479年的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公元23年前,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确定以孔子思想、学说为基本内核与标志,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诸多相适观点、主张之大成,改造后创立儒术,用以统治社会,并决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公元581年,隋文帝,封孔子为先师尼父。
公元628年,唐太宗,封孔子为:先圣。
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孔子为:充圣文宣王。
公元1307年,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公元1530年,明世宗,封孔子为:至圣先师。
公元1645年,清世祖,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公元1935年,国民政府,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历代皇帝的尊崇,使得生前贫寒、凄凉的孔子,在去世近五百年后,开始享有了高贵的无尚尊荣。以孔子思想、学说为标志的儒术,则在汉武帝以降的近一千九百年间,成为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唯一正统、主体与主流,成为了皇帝选贤任能的唯一知识来源。孔墓、孔林、孔庙、祭孔典礼规模亦日趋扩展、普及、兴盛。孔子后代子孙,直至当今的第八十代,则代代相继的坐享着孔子所带来的诸多福祉与荣耀。
自西汉起,历代王朝,始终都在坚持以最高的规格、礼遇尊崇孔子。同时,也在坚持不懈的运用以孔子思想、学说为标志的儒术,来有效的教化、统治中国社会。因此,在一以贯之的此种做法影响、推动下,基于人类之间的多方面交流、交往,东亚诸国及地区的人类,对孔子思想、学说的认知、理解,自然相应不断的得以普及、深化。并且,这些地方的人类,在学习并依照孔子及其思想、学说生存的过程中,也因为受益无穷,而超越语言、文字的阻碍;超越时空地理的局限,同样开始尊崇、敬仰孔子及其思想。
由此,久而久之,生活在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诸国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人类,便在理解并受益于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智慧贡献的孔子及其思想、学说的基础上,与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类一道,一脉相承的形成并传承不息的共有了深厚、传统的文化渊源。
所以,上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类,都在真诚的尊崇、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的同时,多方设立孔庙并代代相继的举行庄严、神圣的祭孔典礼。基于此,在孔子思想、学说所具有的人性智慧、人类理性与人文魅力的感召、吸引下,随着人类的交流、交往遍及地球,在世界的范围内,孔子及其思想、学说自然更广泛、更深刻的被更多的人类所知识、理解、运用和尊崇。
晚清王朝后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近两千年未遇之变局。随着丧权辱国的事态屡屡发生,随着国势民气的日益衰败,以孔子思想、学说为标志的儒术,主导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主导、主流的地位及其作用,在各种新思潮、新观念的猛烈冲击下,也日渐式微的显露出不能适应、不能满足中国社会生存发展新需要的种种疲惫之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以孔子思想、学说为标志的儒术,则全面的退出了主导社会生存发展的主流历史舞台。
由于战功卓著的林彪元帅出走他乡,不幸去世,批林批孔运动随后在中国社会狂风暴雨式的突然兴起,孔子的思想、学说,因此跌入了被妖魔化的深渊。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并被彻底否定之后,中国社会循序渐进的进入了改革开放年代。尽管改革开放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中国社会,但是,当年突如其来的批林批孔运动所形成的广泛影响依然深刻存续。所以,在山东等地方政府公开、低调的举行各种祭孔典礼活动,国家已经在国外设立了数百个孔子学院的情况下,在天安门广场树立孔子塑像,依然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应,并且,基于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现象正在普遍扩大的现实影响,反对孔子的高涨声势,已经重新出现。
但是,孔子因为至今都在被很多地方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所尊崇,并得以在很多地方依然高贵、荣耀的历史与现实,却没有因此而磨灭、改变。
现在,我们再来看贫寒、凄凉的孔子。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24岁时,母亲去世。孔子早年生活贫寒艰辛。后来孔子在回忆时说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19岁时,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
艰难困苦的生活没有磨灭孔子的远大志向。孔子在收徒讲学的同时,发愤好学,遍访名师,虚心求教。30岁时,孔子已经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首办私学,实现学术下移,为平民子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低廉收费。
身处动荡的社会之中,孔子渴望人类如同西周时期那样有序的安定生活。因此,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对人性、人伦、人生、人文及社会颇有高见的孔子周游列国,向诸侯们讲解自己的主张。但是,孔子不得志,受到了列国诸侯及权贵们的冷对、歧视与拒绝。
在齐国,孔子的主张打动了齐景公。但是,遭到相国晏婴反对。后来有齐大夫还想加害孔子,孔子只得离开齐国。
在鲁国,51岁的孔子得到鲁定公的赏识,官至大司寇。在四年间,孔子颇有政绩。但是,孔子终于因为在道德与政见上与鲁公难以弥合分歧,只得离开鲁国。
在卫国,孔子得到卫灵公礼遇。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孔子多次回到卫国,又多次离开卫国。
在宋国,孔子在大树下和弟子习礼。宋国权贵欲杀孔子,将大树拔除,以威胁孔子。孔子只得离开宋国。
在郑国,孔子与弟子失散,独自站立在郭东门。有人告知子贡,东门有人仪表像丧家之犬。弟子把孔子寻回,并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道:「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
在陈国、蔡国,权贵们惧怕孔子为楚国所用,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和弟子们不得行,绝粮七日,许多弟子病倒不起。孔子仍旧讲诵不绝。后来楚昭王派军队接走孔子。
孔子颠沛流离十四年,公元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回到鲁国被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孔子生前家境贫寒、身处乱世。生活在诸国割据、社会动荡、兵荒马乱、战乱不息、民众生存艰难的年代。孔子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不幸艰难,处境凄凉。主要是在学习、思考、教学、整理古籍文献中度过的。
孔子始终保持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嫉恨邪恶、褒奖正义的崇高品格。
孔子安贫乐道,与人为善,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孔子创立私学,教学贫民子弟。孔子勤学、好问、善思、述而不作;孔子思想独立、自由、深邃、自成一派;孔子胸怀大志、关注人生、社会、伦理、远离鬼神;孔子收费低廉、有教无类、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爱惜民力、施行仁政、任贤用能、普济众生。
孔子生性正直,多才多艺,学无常师,谦虚自敛。孔子生前,因为知识渊博而被当成圣人,但孔子认为:“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信念坚定,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传播自己的思想、学说,但屡屡碰壁,还险些丧命。然而,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的部分名言如下: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通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子教导学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经问题的解答,以及对人与人相处所必备条件的阐明。孔子的言论合理而平凡,易知易行。尊崇孔子的人们认为:孔子的言论,用之于身则身修,用之于家则家齐,用之于国则国治,用之于天下则天下平。
在世时的孔子,名气远扬,但处境贫寒、凄凉。只有学生在孔子生前忠实的追随他,在孔子去世后为他守墓。并且,与孔子去世近五百年后,被尊崇了近一千九百年的高贵、荣耀相比较,孔子所遭受到的屈辱,则是极其惨重的。
在互联网上搜索到的资料中,有如下记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军队在路过曲阜时捣毁了孔庙。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人们在呼唤科学、民主的同时,也在高呼 “打倒孔老二!”,“砸烂孔家店!”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兴起,红卫兵再次捣毁了孔庙。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爆发。铺天盖地而来的大批判文章,无不义愤填膺的痛斥孔子主张社会倒退、主张复辟奴隶制、维护奴隶制阶级的利益、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同时,各地孔庙中的文物古迹,在愤怒的革命群众的革命行动中,遭到了彻底的打击,孔子墓被铲平,「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大碑被砸断,庙碑、孔庙的泥胎塑像被捣毁。明代之后衍圣公的坟墓全部被扒,甚至有人将掘出的尸体挂于树上。
生前贫寒、落寞、凄凉的孔子,在去世后的近两千五百年间,曾经尽享过无尚的高贵、荣耀,也曾经凄凉的饱受过惨重、屈辱的摧残。而这即应该是真实的,为世人所共知的孔子。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