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的遗书与我的母亲最后日子里的话
早上妻子对我说,“过年了,你看什么时候去给咱娘上坟?”我说,“放了假马上去。”
中午忙里偷闲,借午饭之际打开电脑,上的是“毛泽东旗帜”网,《赵一曼的遗书》映入眼帘: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另一封这样写道:
亲爱的我的可怜孩子啊!……母亲死不足惜,……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人,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我的孩子自己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这两份遗书最早我是在1964年上初中时读到的。
一次,我去英语老师张光秀的办公室送作业,看到她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书崭新的书——《赵一曼》,我便拿起来翻看,扉页上是清秀的钢笔字迹写的赠言:“关成虎、张光秀结婚纪念,------”。正在批改作业的张老师抬起头,对我说,“你喜欢看吗?喜欢看就拿去看去!”
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年代。男同学在日记本的扉页上贴的是黄继光、董存瑞的照片,女同学贴的是赵一曼、江姐的照片。记得有位知名青年还曾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语:“我经常遗憾自己出生迟了,没赶上那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当然我也大有同感,赵一曼的这两份遗书几乎能背得下来。
四十七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今天重新读来,泪珠不知不觉从眼眶里滚了出来。母亲晚年乃至她最后的日子里还在说的那段话,又一次响在了我的耳边:
“我一生最高兴、最幸福、活得最有尊严的日子,就是入社的那年。一个家庭,耕种着十几亩地,没有牛不行,没有车不行,没有犁不行,人口多的大家庭还凑合,人口少的家庭谁能置这么全?如果不是毛主席领导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日子根本就没法过!”
母亲慈祥的面容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记的也是那年,1964年,我在学校学会的一支歌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母亲听着听着,抽泣起来。------
赵一曼留下襁褓中的儿子,慷慨就义,无怨无悔,脸不变色心不跳,不,是千千万万个赵一曼抛头颅洒热血,为的什么?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们?
为的是信仰,靠的是信仰的力量的支撑!
这种信仰是什么?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圣经》——《共产党宣言》(列宁语)!是《宣言》中最著名的那句话“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观点:消灭私有制!”我母亲的话是最实际最朴素的诠注。
如果说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是多少先烈的生命和鲜血才换来的,那么,从单干到互助组,从互助组到合作社,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则是毛主席领导人民告慰于先烈的实际行动,是保证他们的鲜血永不白流的根本措施。
毛主席去世后,从那个“十八个人的血手印”开始,人民公社被彻底解散,土地成了“国家的”,农民们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多少人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
“改革家”们从农村打开了突破口,接着就是工人们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公有制企业在一夜之间成了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大批工人被撵出了工厂的大门,留下来的也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弱势群体”。就连解放前的资本家都说,“我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果说是剥削来的话,那他们连剥削的力气都用不花费,一夜之间就成了他们的。天理何在?”
赵一曼们的鲜血难道就这样白流了吗?
天快要亮了,望着窗外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和正在西沉的月牙儿,那支熟悉的歌又响在了耳畔:
月儿弯弯照高楼,
高楼本是穷人修,
寒冬腊月北风起,
富人欢喜穷人愁。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