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闲话“年文化”
一年一度的春节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早已形成了久盛不衰的传统习俗和难以割舍的过年情结。这情结和习俗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当今这个百年不遇的太平盛世,过年象征着生活富庶的年年有余,象征着丰衣足食的五谷丰登,象征着市场繁荣的应有尽有,象征着合家团聚的天伦之乐。一句话,如今的过年是温馨、和谐、安康、吉祥的象征。然而,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旧社会,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旧中国,过年则是富人欢乐,穷人犯愁。对于劳苦大众而言,过年就是“年关”、“年灾”、“年穷”的代名词。殊不知,有多少贫困百姓衣食无着、妻离子散甚至家破人亡的悲惨故事,正是在朱门富豪喜庆春节的爆竹声中发生的。古往今来,正是这充满悲欢离合、甜酸苦辣的过年的丰富内涵,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年文化”。
国人过年的这个“年”字,不仅仅是一个365天的计时单位,它的意义和影响从不受农历正月初一这一特定时空的限制。即便在不是春节的日子里,“年”字的踪迹和过年的情结仍然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那些外来的诸如元旦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洋人的节日,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源远流长的中国人的春节分庭抗礼的。因为它们缺失中华民族“年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而只是热闹一时,随后便烟消云散,在人们的记忆和社会生活中不会留下任何的烙印和痕迹。而中国人一年一度合家几代人春节团聚所洋溢的血脉亲情,则往往是终身难忘的。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年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旧社会劳动人民过年的辛酸和凄凉,对于如今每年过年都在幸福和欢乐中度过的年轻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所幸的是,那个“富人过年,穷人过关”的年代早已成为历史了。抚今追昔,我们由衷为中华民族如今能在振兴中华奔小康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欢度一个又一个温馨、和谐、安康、吉祥的新春佳节而感到无比的幸运!
中华民族“年文化”的丰富内涵不仅显现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同时还显现在人们从少年、青年到中年、老年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在循环往复的过年中慢慢长大变老的,而且在不同年龄段过年的心境和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未谙世事的小孩而言,无疑是最喜欢过年的,因为过年比平时有更多的好东西吃,有更时髦的新衣服穿,而且给爸妈和其他长辈拜个年,道一声“身体健康”或“恭喜发财”,还可以进帐不少的压岁钱;对于似懂非懂的青少年而言,他们的喜悦不仅仅止于吃得好、穿得好、花得好,而且还能意识到自己一年年长大了,懂事了,因而萌生了一种上进心和自豪感;对于已经立业成家,上有父母下有儿女的中青年而言,他们过年一般并不在意自身锦衣美食的享受,而首先考虑的,是趁新春佳节之际如何孝敬一下自己的父母,以报其茹苦含辛的养育之恩,给自己的孩子做一个表率。然后,再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孩提时代过得更幸福,更快乐。这就是为人子女、为人父母者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对于垂暮之年的老人来说,每逢春节在儿孙绕膝、亲人陪伴的天伦之乐中,他们唯一的心愿就是从心底祈祷祝福儿孙们永远永远地幸福、快乐、安康!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以亲人团聚为核心内容的“年文化”,年复一年、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强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只有全民族的团聚才能攻克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天灾人祸,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与之抗衡的。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即便是远离故土寄身于异国他乡的海外侨胞,每逢春节也往往会横渡重洋不远万里地回到祖国与亲人团聚,或是在海外与当地华人同胞一起欢度春节;即便是祖国各地亿万离乡背井的民工,也都在年前归心似箭地赶回家乡与亲人团聚;即便是无数为保卫国人的合家团聚而坚守边防哨卡,不能回家过年的解放军战士,他们也在分享全国人民新年团聚的欢乐并渴望与家人团聚的一天。
是啊,只有团聚,才能有不可战胜的力量,才能有温馨、和谐、安康和吉祥。对于一家一户而言是如此,对于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而言则更是如此。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