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诛杀少正卯?汇集观点,请智者自辩
罗 宁
自天安门广场树立起孔子塑像之后,围绕着孔子及其思想、学说的争论,普遍、持续、激烈。为了参与讨论,我连续发表文章,不断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主张。
对于我发表的文章,大多数网民在阅读后,没有跟帖发表见解。在少量的网民跟帖中,支持者有限,反对者则气势汹汹,破口辱骂者亦不乏其人。更有网民,并不与我讨论问题,只是反复以孔子诛杀少正卯为依据,证明自己反对孔子的正确,证明孔子确实罪大恶极,并义正词严的对我进行质问。
为此,我感到有必要涉猎孔子诛杀少正卯的问题。于是,我再次在互联网上对有关少正卯的资料进行了搜索。
如同所有曾经搜索过少正卯资料的网民一样,我亦惊异于搜索到的质疑孔子杀过少正卯的资料,竟然比肯定孔子杀过少正卯的资料更多。
从互联网中所搜索到的资料表明,自南宋的朱熹开始,直到当今,对于孔子是否诛杀了少正卯的问题,人们见仁见智,观点一直是截然对立的。并且,基于肯定或者否定的立场,各种进行正反论证的精辟、精彩文章,也早已经汗牛充栋。
因此,在搜索到并阅读了诸多高论之后,我确不愿意再做狗尾续貂之事,也不想在难以做出判断的情况下参与讨论。
然而,一些网民依据自己所认定的孔子杀过少正卯的论断,却不断的严词质问于我,并步步紧逼,如我不回应,则只能认为我心虚理亏。
所以,无奈之下,我只得在广泛搜索的基础上,不做评论,只汇集、列举有限的相关资料、观点,以请智者自识、自辩。
由于忧虑因为我的汇集、列举,会致使提出质疑观点的人士,享受到部分反孔者正在赋予我的粗暴对待,所以,请恕我在此不注明有关资料来源的个人信息。如有疑问者,可自己在互联网中搜索。
肯定孔子杀少正卯的资料如下:
孔子杀少正卯的记载,最早见于《荀子。宥坐》,其文云: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荀子》的记载可谓有声有色,颇为生动,且是关于此事最早的材料,故司马迁作《史记。孔子世家》便沿用此说,只是时间说得更为具体: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孔子杀少正卯的事情最早记载在了《荀子》中。 司马迁著《史记·孔子世家》时,沿用了这种说法。两者的记载基本一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56岁时,当了鲁国的摄相。七天后,就诛杀了鲁国大夫、乱政者少正卯。这种说法影响很大,至今仍有人采用。
王充的《论衡》,务在求实。他又补充了一些有关的史事,当也有所依据。《论衡》说:“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看来,孔子与少正卯在鲁国势不两立,当孔子“由大司寇摄相事”之后,少正卯之被诛是势所必然的了。
质疑孔子杀少正卯的观点如下:
孔子是主张“仁”的,“仁”是他整个学说的核心。并且,他明确阐述过“仁” 的含义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可见孔子是反对为政杀人的,怎么会掌权仅7 天就开杀戒呢?
如果孔子真的杀了少正卯,这无论如何都是孔子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情,但是为什么“少正卯之事,《论语》所不载,子思孟子所不言”呢?人们知道,《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一部专门辑录孔子及门人言行的书,对孔子的这件大事为什么只字不提?而子思是孔子之孙,孟子又是受业于子思的弟子,他们距孔子自然比荀子近,但是他们的著作《中庸》、《孟子》却都没有涉及此事,反而是距孔子少说也有250 年的荀子首次披露了孔子诛少正卯的整个事件,荀子的根据又是什么?
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蔑,也不提此事,可见历史上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发生。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杀一个大夫,都是一件很大的难事,何况一个以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并且,在上任才七天,就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的。
据记载,鲁定公十年(前500 年),齐侯与鲁侯会于夹谷,当使上卿相礼,其时孔子正作司寇,鲁公因其知礼,故使他越次而使之,“谓之摄相”,这里的摄相乃是相礼,孔子虽为司寇,却在季孙氏诸人之下,根本没有诛杀大夫之权,怎么可能杀掉”鲁之闻人“少正卯呢?
《史记。卫康叔世家》记卫灵公“三十八年,孔子来,禄如鲁”,可见此时孔子已去鲁至卫,但俸禄却同在鲁时一样。卫灵公三十八年就是鲁定公十三年(前497 年),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已经离开了鲁国。怎么会在第二年又去诛杀乱政的少正卯呢?
《史记》所述孔子诛少正卯的时间,也与其他记载有着明显的矛盾。《史记·卫世家》云:卫灵公“三十八年,孔子来,禄之如鲁”。可见这一年,孔子去鲁至卫,其禄与在鲁时一样。卫灵公三十八年,为西元前497年,当鲁定公十三年。而《孔子世家》却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既然孔子在鲁定公十三年已经离开鲁国,并在卫拿到与鲁一样的俸禄,何能在下一年又回到鲁去“摄相”而诛少正卯呢?
如果少正卯真有能力让孔门除颜回之外的所有学生都“背叛”孔子,则其智慧、道德必粲然可观,孔子诛之,其弟子将如何看待孔子之为人?仅靠几句莫名其妙的解释,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百姓又怎么看待孔子之为政?且孔子平生最恼恨、伤悲的就是为政者诛杀贤者。故此事在情理上可推断为是极荒谬者。
少正卯在鲁国聚徒讲学能令“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可见其影响比孔子还大,其生徒比孔丘还多(除原有门人,还有从孔门过来的学生嘛),其思想一定自成体系,然而少正卯之学没有片言只字留存于世。这不奇怪吗?
少正卯,相关记载称其为“乱政大夫”、“鲁之闻人”,其社会地位至少不比孔子低,甚至还要高一些。当时鲁国实际的执政者为三桓,三桓手下又有许多极有权势的家臣。由大权旁落之诸侯国君任命的孔子,怎么可能拥有不经任何请示,就随意诛杀国之世卿或大夫的权力,还公然暴尸三日以制造恐怖气氛?
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绝找不出用杀来解决思想异同的成分。所以,孔子是根本不可能做出诛杀少正卯这样残暴的事情。
民以为贤,仲尼始为政七日而诛之,百姓不知是仲尼嫉贤也?嫉贤而惑民,何以为政?”故曰,鲁无少正卯而已矣,如有少正卯,仲尼必不杀也。
现在,在互联网上,只要输入少正卯这样三个汉字,点击搜索,就能立即看到关于孔子是否杀过少正卯的大量资料与针锋相对的观点。
孔子是否杀过少正卯并非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这件事影响到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肯定孔子诛杀了少正卯的资料与观点,具有权威性。但是,质疑者们提出的疑问,也很有道理。并且,诸多的疑问尚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从而使得孔子是否杀过少正卯成为一件谜案。
当然,对于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起事件,不论是依据在孔子去世后二百五十年后,春秋战国时代后期荀子所作的记述,还是按照距今近八百年的南宋朱熹首先质疑之后,纷至沓来的诸多质疑观点,即使是才高八斗者,人们也难以获取令众人皆服的论证结果。
所以,对于孔子是否杀过少正卯的问题,还是不予讨论为宜。并且,尤其是不应该认为孔子杀少正卯就是不容置疑的定论,可以当作批判、辱骂孔子的证据;当作制服、战胜争论对方的武器,来理直气壮的频频使用。因为,孔子是否杀过少正卯的问题,至今为止,各种观点仍然莫衷一是。
因此,试图用没有定论的谜案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不仅不能制服、战胜争论的对方,也会使自己陷入难以自拔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迷途与迷魂阵。
按照当代人“疑罪从无”的法治理念,在争议很大,诸多关键的疑点、疑问又不能否定、不能排除的情况下,判定被告人无罪,或许会更为妥当一些,离真实也应该更近一些。
各位坚定的反孔者,以为然否?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