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
——读苏文洋《不要让“倒逼”成为社会常态》有感
杨景水
苏文洋先生常有惊人之作在《北京晚报》发表,《不要让“倒逼”成为社会常态》就是其中一篇(见2011年2月11日《北京晚报》)。
由于苏先生握有大量社会信息,借用新华社记者两篇报道中的“倒逼”一词,集中了近年来社会上的种种“倒逼”现象,发出了不要让“倒逼”成为社会常态的呼吁,并用毛主席的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的英明论断,解释造成“倒逼”事态的根本原因,驳斥了“以为互联网‘已经强大到可以推翻或者撼动一个长达二三十年的政权’(指埃及穆巴拉克政权——笔者注),未免也太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了。”笔者以为,正是这种主观唯心主义,才使种种“举措”,“摁下葫芦,瓢起来”,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倒逼”事态的泛滥之势。为何?笔者不才,愿抛砖引玉。
改革开放之初,医务人员与国外比,就个人收入微薄叫苦不迭。但国库拿不出更多的钱给人们涨工资。于是卫生部说,我虽给不了你钱,但可以给你政策,你可以搞活嘛。于是,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相继而生。制药业也不甘落后,多产或只产贵药,少产或不产像酵母片、甘草片、APC等廉价而有效的药品。于是,看病贵的问题便火上浇了油;于是,医患矛盾、医疗纠纷不再罕见;于是,“白衣天使”的形象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于是,病人送“红包”,大夫收“红包”的陋习难以杜绝……这“搞活”与“看病贵”、“看病难”与“红包”之间,不也是“倒逼”所致的双向反应吗?当前人们所关注的“用工荒”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当年医务人员叫苦不迭,争来了“搞活”的“自由”,农民工可没那本事,但返乡后不回来,却反过来使老板们叫苦不迭了。于是,老板们不得不用“增加劳动报酬、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社会地位、保障各项权利”等许诺,沿途截流节后返城的农民工到本厂上岗,“广东东莞有企业开出与一个月薪酬相近的‘回厂开工奖’吸引节后返厂。”所以,苏先生说“这是一种双向‘倒逼’”现象。看来“倒逼”,往往是“双向”的。这就说明当今的经济发展模式吃够了“市场经济”“自由”属性的苦头而不自觉,还以为自由化的程度不够呢。难道源于2008年美国房产泡沫的金融风暴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至今已三个年头仍未能走出经济危机阴影的活生生的现实,还不足以使沉迷于“全盘西化”的人们从梦境中清醒吗?
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只有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明确规定的“工人阶级领导”地位的方针,除此别无良策。也许有人以为“工人阶级领导”之说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实不然,回顾毛泽东时代,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处处可以得到印证。由于工人以厂为家思想的盛行,各行各业涌现出众多的劳动英模人物。毛主席多次接见他们。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激励着全国人民的劳动热情。那时工人有理想、有信仰。企业为工人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廉价公租房、劳保待遇、免费医疗、直系亲属半费医疗、子女免费的普及教育。8级工制激励着工人们奋发向上。各级人大代表中,工人、农民站相当比例。以上事实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有尊严”的政治地位和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而今,农民工涌入城市的流动的就业模式,暴露了把劳动力作为商品的市场经济,使农民工在企业里的地位,只能是临时雇工,是仆人,使他们必然存有临时观念;在民营、外资企业的“血汗工厂”里,工人则是老板的奴隶,就更谈不上是企业的主人了。尽管自2010年始,政府为农民工出台了一些优惠举措,但只要保留“农民工”的称谓,就难免社会对他们的不“认同感”,永远压抑着他们。得不到社会“认同感”的群体,何来“主人翁”精神?有人讥讽毛泽东时代是“铁饭碗”,“旱涝保收”,因此没有积极性,纯属一见阴影就否定太阳的片面的不实之词。只见“文革”后部分职工由于“信仰危机”所表现出的精神迷茫,劳动热情涣散,就对建国初年及头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所表现出的冲天干劲视而不见,就否定全盘计划经济,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多么的荒谬。回顾1949年建国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快速地医治了多年的战争创伤,从1953年便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至1957年底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年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比1952年提高了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国人民劳动热情之高,建设速度之快,显而易见。仅举向建国十周年献礼而兴建的北京十大建筑为例,1958年动工筹建,1959年国庆节前投入使用,尤其是巍峨壮观的人民大会堂,仅10个多月就告建成,不能不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即使在“文革”期间,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两弹一星”不是上天了吗?这能说“铁饭碗”就没有积极性吗?
肯定前30年并非否定后30年,只是说,如何客观地、辩证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前进道路上的缺点错误,而不要一点论,至关重要。前30年的计划经济,尽管有不够完善处,但绝无这么多的“倒逼”现象;而后30年,尽管经济发展了,但“倒逼”现象随处可见。这一前一后,对比思考,难道还不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一些吗?
千条万条,回归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最重要,大力弘扬劳动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最重要。
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是:防碍一些人变得更聪明的根本原因,不能不是既得利益所导致的认识局限吧? 2011,2,16,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