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说也比不说强
——乱读随抄之十八
马望野
=========================
节前年后,好不容易在大雅之堂读到一些文字,百感交集,脑子里仿佛是一半冰层一半炭火;一半无奈一半叹息;一半悲哀一半期待。。。。。。实在莫可名状。那咱们就先看看引起在下的思绪和情绪的波动和颤动的因子吧!——
(其一)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共29年。这是一段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复杂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多年来,境内外出版和发表了大量关于这段历史的专著和文章。大部分是好的或者基本上是好的,符合或者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对于人们有教育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专著和文章,否定和丑化党的历史,否定和丑化党的领袖人物,刻意渲染和夸大党的缺点和错误,把党的历史说得一团漆黑。他们使用造谣诽谤、无中生有、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颠倒是非等种种手段,欺骗那些善良的不了解情况的人们,在群众中间散布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感,以达到他们别有用心的目的。”
(《人民日报》2011/01/14 逄先知:《一部重要的党史著作——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其二)
“新中国最初29年历史的主题和主线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着手建设一个新社会和新国家。党在这个时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历史从来是复杂的,在充满矛盾中行进。抓住了这个主题和主线,人们对原来看起来头绪纷繁的事情就能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做到一目了然,对这个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发生的曲折也能作出中肯而恰当的分析;要是看不清或者离开了这个主题和主线,就会失去中心,只看到一个个孤立事件的堆积,或者仿佛列举了一些事实,实际上却得出以偏概全的完全错误的结论来。”
“令人担忧的是:现在有一些书刊似乎只津津乐道这段历史中的消极方面,仿佛那些年只充满一片黑暗,而对当年举国上下热气腾腾地建设新社会和新国家那些激动人心的往事却抱着奇怪的冷漠态度,以为那都是‘老一套’,不值得再多说。有的人还把一些道听途说乃至任意编造的‘故事’当作信史,加以渲染。它留给人一种印象:共产党在这段时期内所做的,无非只是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整了一批人又整了一批人,别的就没有做什么好事。这种误导积以时日可能造成的恶果,从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悲剧中已可以看到不少惊心动魄的事例,值得深思。还有一些出于好心,要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绩,常常拿改革开放以前物质条件的贫穷作为反衬,有点像‘忆苦思甜’的样子。但它‘忆’的是新中国早年的‘苦’,看不到像老舍《龙须沟》等作品中描写的新中国的‘甜’。这种对比方法抛开当时的历史条件,不作具体分析,很难说是科学的态度。有如一个原来贫困的家庭节衣缩食、艰苦奋斗,终于逐步富裕起来,子弟们能不能因为今天的富足而嘲笑父兄当年的‘寒酸相’?那能说是‘实事求是’吗?”
(《人民日报》2011/01/17 金冲及:《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出版》)
以上所引话语,尽管说得还不够尖锐,不够深刻,但是,近三十多年来却很少在主流媒体和学术权威的篇什中见到,而在非主流网站和普通百姓的议论里倒很容易听到;尤其是诸多革命阅历丰富的老同志,他们在战友、知己、熟人、亲属中间经常表露的并不很少。一些头脑清醒,深明大义的年轻人,对此也不断有了深入的研讨。如果要较真,那是有据可查、有人可证的。其时,有些报刊和人士对这个问题的三缄其口*,也许是韬光养晦**,审时度势,盘马弯弓箭不发;或许是因为对事物和态势还没看得清楚、明白;抑或是缺乏反潮流的勇气和强有力的支持;甚至于是被歪风邪气所裹胁而随了大溜儿?不过,现在终于说出来了,虽然时间是太迟了一些。但是毕竟也比不说强。因为承认了客观存在,直面了现实矛盾,就可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偏向的纠正啊!
据说,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转引自《人民日报》2011/01/17 桑林峰:《“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对头嘛!就是应该把历史搞清楚。
约略回顾一下,关于历史科学的论述,毛泽东同志还是有过很多的经典话语——
如:“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毛泽东选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日]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第四卷第1487页)
如:“《国际歌》词和列宁的文章,全部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那里边讲的是,奴隶们起来为真理而斗争,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自己救自己,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在庐山会议时,我写了一个七百字的文件,就提出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这个问题。”(《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在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各地负责人谈话记要》[一九七一年八月——九月]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第十三册第248页)
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第三卷第1031页)
如:“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毛泽东文集·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零年二月] 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八卷第132页)
圣哉,先哲的箴言!这些任谁都能明白的大实话,太值得我们去深思,细想,琢磨,考虑了,特别是现在、而今、当前、眼皮子下。。。。。。
(注*)[三缄其口] 缄,封。嘴上加了三道封条。形容说话极为谨慎。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宋·尤袤《全唐诗话·姚崇》:“钦之伊何?三命而走;谨之伊何?三缄其口”(《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注**)[韬光养晦] 韬:本为剑套,比喻隐藏。光:光芒,锋芒。晦:昏暗,不清晰。养晦:暂且隐退之意。比喻暂且隐藏自己的锋芒或才能,不使表现出来。南朝·梁·萧统《靖节先生传序》:“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宋史·邢恕传》:“公著荐于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恕不能从。”清·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长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刘万国、侯文富主编;《中华成语辞海》[修订版]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下卷第1054页)
(2011/02/17,辛卯元宵之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