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观
时间:2011年02月16日 09时00分 来源:《求是》
: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事业观,是人们对待事业的根本看法和系统性的观点。正确的事业观,是人们想事业、干事业、发展事业的理想支持、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开创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仅继承发展了前人的伟大事业,而且继承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观,彰显出新的时代特色。深刻认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事业观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是树立和坚持正确事业观的前提和基础。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观,科学地把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起来,是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的崇高的事业观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党90年的光辉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前赴后继、英勇献身,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篇章。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胸怀远大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光辉篇章。
崇高的事业观要求党员干部科学地、自觉地把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起来,摆正本职工作与共同目标的关系。缺乏理想信念,就会失去精神动力;忘记了共同目标,就会迷失前进方向。只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的事业观,才能筑牢奋力开拓的强大精神支柱,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心、光荣感和推动力,才能做到无论在任何艰难险阻的条件下,不畏浮云遮望眼,理想信念不动摇,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不动摇。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观,及时回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是以改革开放为最显著特征的创新的事业观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课题,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新的伟大觉醒,不断深入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时代课题,取得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新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竭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让中国人民稳步走上富裕安康的广阔大道。胡锦涛同志深刻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
改革开放推动着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也培育和丰富了创新的事业观。创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事业观的首要内容和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之初需要敢闯敢试,探索新路;深化改革开放仍然需要敢闯敢试,解决深层次矛盾。只有牢固树立和坚持创新的事业观,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摆正学习借鉴与敢闯敢试的关系,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学习借鉴国内外文明发展的一切先进成果,结合实际,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观,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性活动,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群众性的事业观
列宁说:“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力量源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实践经验,就是人民群众首创并不断加以丰富发展的。离开了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创造性活动,我们的事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一切工作,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参与,凝聚起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提供了我们事业不断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
体现群众性的事业观要求党员干部真正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摆正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党员干部要善于在群众实践中吸取营养,经受锻炼,得到提高和成长。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努力做出无愧于党和人民要求的政绩,取得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观,充分反映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正义的事业观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人民利益的奋斗者、捍卫者,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内容和最高标准。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讲效率才能有活力,讲公平才能促和谐。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就是我们党正义的事业观的实践要求和具体体现。
正义的事业观要求党员干部真正树立以人民利益为本的观点,摆正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党员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就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党员干部正当的个人利益只有在为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得到实现,与人民共享。如果把个人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上,甚至以损害群众利益来满足一己私利,那就丧失了领导群众的资格。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是新时期对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基本要求。所有党员干部都应当身体力行,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与群众同甘共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观,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务实的事业观
“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理论的力量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才能成就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壮丽事业。干事是前提和过程,干成事是目的和结果,只有干成事才能立事业。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他指出:“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求真,才能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务实,才能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总结发展实践和经验,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扎扎实实地推动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前进。
务实的事业观要求党员干部真正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着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把谋事和干事紧密结合起来,在干事中谋事求真,在干事中务实求实。当前,谋事和干事必须统一于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中,统一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中,统一于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的实践中,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观,凝结着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蓬勃向上精神,是充满激情的快乐的事业观
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一种体现党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精神状态。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无论我国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物质条件改善到什么程度,艰苦奋斗的好传统都不能丢。”艰苦奋斗不仅是共产党人必备的优良作风,更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是在为人民的利益而艰苦奋斗中炼成的。共产党的哲学是奋斗的哲学,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最美最壮丽的伟大事业奋斗、拼搏,必然会迸发出对事业对工作的极大激情,必然会从改革发展的成果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中感受最大的快乐。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观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创业者和奋斗者的奋发有为、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正确对待苦与乐。当代共产党人以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为快乐,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快乐,以兢兢业业地工作、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为快乐。这种幸福观、快乐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能够永葆蓬勃向上的生机活力和创造精神的不竭源泉。有了这种事业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就能自觉清醒地、充满激情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奋勇前进,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执笔:周振国 郑克卿 王 菲)
责任编辑:刘云川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事业观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