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奥巴马政府宣布将研制具备核打击能力和突防能力的新型远程轰炸机,这一项目可以看作是当年下一代轰炸机(NGB)项目和所谓2018轰炸机的死灰复燃。2006年,美国空军开始对下一代远程打击平台进行预研,以便能够替代过于老迈的B-52H和逐步老化的B-1B。当时诺思罗普-格鲁门、洛克希德-马丁、波音对这个项目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有人甚至以诺格财务报告上以保密为由拒绝披露用途的20亿美元研发拨款,推测有关的研制任务已经进入到较深的阶段。但2009年5月7日,奥巴马政府以没有迫切的需求以及价格太贵为由宣布终止NGB项目。然而,要求研制新型轰炸机的呼声在2010年再起,最终导致2011年奥巴马政府宣布重启新一代轰炸机项目。
作战半径问题
从航程上来看,战术飞机相比战略轰炸机的劣势是非常明显的。陆基战术飞机最好能够实现靠前部署,但出于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并不总能获得位置合适的基地。在海湾战争中,美军战斗机可以直接从南方的沙特和北方的土耳其出动,在科索沃战争中则有更多的基地的可以选择,不过一旦美国必须采取单边行动,要说服有关国家的支持可能会遭遇许多麻烦。舰载战斗机联队基本上就是一支战术航空兵,舰载战斗机虽然可以依托航母尽可能靠前部署,但对于深入内陆的目标要独立进行打击仍然非常困难,为达到足够的作战半径不仅会限制挂载,往往需要要动用空中加油机来提供保障,而且加油次数经常不止一次。更重要的是,随着一些区域大国反制能力的提高,航母战斗群随心所欲地布置在近海已存在很大的危险,而保持在安全距离之外将严重限制其打击能力的发挥。这个时候,战略轰炸机的大航程就能发挥作用,越南战争中B-52从菲律宾和关岛出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B-52从印度洋上的迭戈加西亚岛出动,科索沃战争中B-52从英国费尔福德出动都是很好的例子。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也有“火神”轰炸机和“胜利者”加油机配合,从大西洋上的亚松森岛奔袭马尔维纳斯岛的经典战例。最突出的例子是科索沃战争中,B-2A从美国本土的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出动,长途奔袭数十个小时轰炸南联盟(包括贝尔格莱德的中国驻南大使馆)。
目前其他国家装备的中程轰炸机,主要是俄罗斯装备的Tu-22M“逆火”,以及中国装备的轰6(在图-16基础上改进而来),其中Tu-22M还参加了2008年夏在格鲁吉亚的军事行动。问题在于,这次美国空军希望装备的是中程轰炸机,而其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装备这一级别的轰炸机了。80年代,战略空军有介于战术飞机和战略轰炸机之间的FB-111,但是其航程也就只有中程轰炸机的水平,而且在90年代初就退役了,更老的的B-58和B-47则更不用说了。虽然这三种轰炸机都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但总体而言都不是很成功,除B-47以外装备数量都很有限,从来也不是战略空军的主体。中程轰炸机并不满足美国空军全球到达、全球打击的目标,但却是目前在成本上能够承受的合理选择,可以满足美国空军在2020年之前的绝大多数远程打击任务需求。加上该机可能在可维护性上有大幅提高,能够更方便、更经济地地进行海外部署,缓解了在作战半径要求上的一些压力。另一方面,美国空军似乎企图将上述目标的实现放在2030年,并且用革命性的作战平台来替代。至于这种作战平台是什么,从去年X-37B的首次飞行任务,以及DARPA更早的一些预研项目上多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作战效率问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空军的主要采购策略是打造F-22A和F-35A这对第四代战斗机组合,其中F-22A主要用来争夺制空权,F-35A在配合前者的同时主要用于对地攻击。这在战术上有过于依赖战术飞机的倾向,但从实战来看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在2008年8月诺格官方发布的《2018轰炸机》报告中,明确指出了重型战略轰炸机在二战后历次战争中的作用。以陆基作战飞机为统计口径,在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中(1950-1953),平均年投入1792架,年投弹19.9万吨;在60中期到70年代初期的越南战争中(1965-1973),平均年投入1138架,年投弹75.5万吨;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投入1238架,投弹8.4万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投入282架,投弹2.3万吨。重型轰炸机在上述四次战争中的投入比例有高有低,一般在10%以下,但投弹比例却是逐步提高的,而最近十余年的三场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全部超过了50%,不仅没有因为精确制导弹药的广泛使用,以及总投弹量的减少而有所改变,反而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美国空军所有的战略轰炸机都有旋转挂弹架,具有很强的弹药适应性,而携带常规弹药时还有高密度挂弹装具可选,单次出动可以投掷的弹药要达到战术飞机的数倍,甚至十数倍。根据近期披露的研制目标,新轰炸机携带旋转挂弹架几乎是必然的,但像B-2A那样携带两个的可能性不大,也许会只在中心线上携带一个。
战略轰炸机在未来战争中仍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也只有战略轰炸机才能投掷某些型号的弹药,例如尺寸巨大的“炸弹之母”。F-22A的弹舱只能容纳1000磅级弹药,受到弹舱容积和进攻性航空电子设备的限制,能够选择的弹药不多。F-35A为了解决F-22A对地攻击能力不足的问题,将弹舱容积提升到能够容纳2000磅级弹药,弹药选择面大幅拓宽。但是F-22A和F-35A仍然有许多弹药无法内挂,一旦外挂又会损失隐身能力,而其中一些大尺寸弹药对于早期空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执行“斩首行动”这样的任务,需要能够催化加固目标的侵彻弹药。例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军使用了4500磅级的GBU-28激光制导炸弹,当时是动用F-111来投掷的,F-111退役后则可以挂在F-15E的机身中心线挂架上。美国还研制了GBU-37,同样采用GBU-28的战斗部,但采用GPS/INS制导,这种航空炸弹只有战略轰炸机可以携带(主要配备给达到Block 20批次标准的B-2A)。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当年基于F-22A研制FB-22基本上解决不了这类问题,除非跳出F-22A进行全新的设计。新轰炸机则不然,10吨左右的载弹量虽然比B-2A小一半,但已经可以携带后者能够携带的所有弹药,并且如果采用单单舱,将不存在左右弹舱平衡的麻烦。另外,如果能够配备旋转挂弹架,那么就可以灵活挂载空射巡航导弹,例如服役多年的AGM-86 CALCM和正在完善的JASSM-ER,可以用弹药来拓展打击半径。
无人和有人问题
目前,未来将装备航母的X-47B隐身无人攻击机已经首飞,无人飞机自动空中加油技术也经过了多轮试验。美国下一代轰炸机可以选择有人驾驶或者远程遥控,这是此类作战飞机第一次采用此类控制模式。肯定有人会问,在大型无人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现在,特别是出现了RQ-4“全球鹰”这样具有洲际航程的长航时无人机,为什么不直接过渡到无人战略轰炸机?回答是核武器应用的安全性。美国国会一直坚持,具有核武器投掷能力的飞机,必须采用有人驾驶的操纵模式,这主要是避免随着智能化程度地不断提高,为未来作战平台自主决策投掷核武器打开打门。政客和公众的谨慎甚至恐慌只要看看好莱坞的《终结者》系列电影就可见一斑,没有人希望会出现天网发动核战争这样的事情,为此必须把这种技术趋势扼杀在萌芽之中。但是有人驾驶轰炸机在强大的防空体系面前注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而提高轰炸机本身的突防能力将付出巨大的成本代价,并且短期内在B-2A的基础上看不到突破性的进展,不断成熟的无人驾驶技术恐怕是唯一能够平衡各方面的解决方案。值得玩味的是,官方文件中用了“远程(遥控)驾驶”(piloted remotely)这个词汇,而不是“无人驾驶”(Unmanned),目的主要也是规避质疑。
机队规模问题
美国曾经错过了翻新自身战略轰炸机群的最好机会。80年代初里根政府决定采购100架B-1B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同时推进B-2A隐身轰炸机的的研制进程。当时正处于冷战最高峰,美国为了继续保持空基、海基、陆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战略空军司令部所需要的战略轰炸机机队规模非常庞大。而为了确保战略轰炸机能够突破苏联的国土防空体系,最老的B-52G/H原本是准备逐步全部退役的,替代它的B-2A项目启动之初准备采购132架,但此后由于成本不断攀升空军被调整采购计划,到1987年时决定只采购75架,到冷战结束后的1993年国会最终批准20架,加上唯一的原型机也只有21架,只能装备509轰炸机联队一个作战单位。结果B-2A的造价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1995年敲定的合同造价是6亿美元/架,但如果算上研制费用会达到20亿美元/架。B-2A的问题还体现在维护及改装上,其维护成本费工、费时、费钱,对于维护环境、设备和工艺的要求十分苛刻,加上始终有飞机在接受升级改装,真正进行战备值班的飞机只有7-12架出头。如果当初美国能不惜一切代价装备至少50架B-2A,并且淘汰所有B-52G/H,那么现在的局面恐怕将很不一样,不仅战略轰炸机的型号可以从三种减少到两种,而且还可以保住B-2A的生产线为后续改进提供可能,也不至于在下一代战略轰炸机服役前造成一个漫长的空窗期。
机队寿命问题
在公布新一代轰炸机研制计划时,重点强调了对现有战略轰炸机逐步老化的担忧。美国空军B-52H、B-1B、B-2A三代同堂的战略轰炸机队结构已经维持多年,从飞机日历寿命来看,60年代初生产的B-52H显然是最老的,但实际寿命比较堪忧的却可能是B-1B。原本计划投产的B-1A原本计划携带AGM-69近程攻击导弹(SRAM)以2马赫的高空冲刺实施突防,但经过重大改进后批量列装的B-1B转为了低空突防,特别是在90年代初进行了一系列常规化改造后,B-1B低空任务定位进一步突出,包括依靠巨大的载弹量和高密度的内挂架,执行投掷集束炸弹等任务。为了锻炼这种能力而进行的训练不断吞噬着B-1B的寿命,相当一部分账面上的B-1B被拿来为其他飞机供给零部件,同时B-1B在地面操作和飞行任务中的重大事故也不少。当初里根决定装备的100架目前只剩下66架了,实际上已经损耗掉了1/3,而真正具备作战能力的有效机队规模还要更小。B-52G和B-52H是最初是低空突防版的B-52,而且不少飞机参加了越南战争,但拯救这些老家伙的是80年代的转型。当时为了适应美苏军控条约,B-52H和B-52G都被改成了空射巡航导弹载机,而且B-1B受条约限制不能携带外挂架,内挂AGM-86数量只有8枚,而B-52G和B-52H能够携带20枚(外挂12枚、内挂8枚),比后来服役的B-2A都多(16枚全部内挂)。这样B-52G就不必拖着老迈的身躯进行艰苦的低空训练了,而想丢年轻的B-1B和B-2A则有大量此类训练科目,当然它们为此装备的地形跟踪设备也要好得多。
技术能力问题
除了战略轰炸机部队本身的老化以外,轰炸机研制能力的逐步丧失则是一个相对隐蔽的问题。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赢者全拿招标模式的采用,加上军工和宇航产业的不断兼并重组,能够研制战斗机的厂商已经越来越少,基本上只剩下了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诺思罗普-格鲁门三家,而且实际在生产第四代战斗机的也就只有洛马的沃斯堡战术飞机分部,而波音只不过是在吃麦道鬼怪工厂的老本罢了,而诺思罗普上一次研制全新的战斗机已经是20年前的YF-23。轰炸机的情况其实更为严重,包括B-2A在内目前在役的三代轰炸机的生产早已关闭,洛马沃斯堡战术飞机分部和臭鼬工厂虽然在研制战斗机上经验丰富,但研制轰炸机从来就不是其强项,曾经研制过B-17、B-29的波音其实已经不研制轰炸机多年,B-1B实际是原来北美航空/洛克维尔的设计。如果长期没有新的轰炸机型号研制项目推出,那么三家主力厂商的轰炸机研制能力必然更趋荒废。而在目前的形势下,要研制B-2A尺寸,甚至B-1B尺寸的高性能战略轰炸机,项目难度和由此带来的风险是相当之大的。以诺格为例,要拿出成本降低的B-2A改进版设计方案当不是很难,但是要拿出全面超越B-2A的技术水平,特别是兼具隐形和超音速的设计方案则难度极大,即使能够最终完成耗资也是非常巨大的。
将来得知道怎么死的,是被自己送钱帮助人家研制轰炸机炸死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