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民主和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按:这是很肤浅粗糙的一些想法,需要经过人民实践,就会有更加智慧合理的新制度,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不能搞资本主义民主,全世界人民需要自己当家做主。
把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混淆视听是徒劳的。生产资料产权在公有制社会里同样是可以完全明晰的。人民民主首先确保人民民主的经济基础。
私人财产就是个人生活资料可以私有,但是生产资料是可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公有制,不是权贵所有制,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现在搞的其实都是权贵所有制,特别是关系到全社会的经济命脉如矿产、财政、金融等等。全社会的命脉是不能让私有制把持的,公共财政是全社会的根本,必须由专门的民主机构管理掌握,而且是人民民主能充分体现的民主机构,如人民委员会,由官僚掌握是绝对不行的。而且由立法机构掌握看来是政治经济权力过于集中,社会政治权力和社会财富的权力必须是互相制衡的,防止出现委员们切蛋糕分蛋糕都把持的绝对权力的弊端。
民主既要做到集中制,又要杜绝专制,这就要进行切切实实的人民民主。人民当家做主人民自己作主必须铲除拉帮结伙的资本主义选举,这是根本制衡。把权力进行适当分散也是制衡,同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需要制衡,比如对官员、法人等等。市场经济是不是无限呢?不是的,市场内部需要制衡市场本身同样需要制衡。
切记,民主的保障是人人平等落到实处,决不允许出现任何集团操纵,必须是人民民主层层选举操作。下级可以依法罢免上级,上级没有罢免下级的权力,必须通过下级的下级和下级的同级依法罢免。还有必须做到切蛋糕的和分蛋糕的互相制约。
人民民主必须没有任何利益集团结党争斗把持选举,所以公平公正的选举是至关重要的。由利益集团拉帮结伙来冒充民主拿人民的钱分赃,把持社会,这是反人类反社会的。选举必须是按照行政区域和人数进行所有人的选举,候选人是层层选拔出来的。选举经费由公共财政支出。样才能体现全社会全体人民的意志。
斯大林模式的失误是发现党和政府出现了权贵走资本主义倾向后,没有认识到这是因为没有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必然出现官僚主义既得利益。他们解决的方法既难治标,更不会治本。
制衡不是靠反对党制衡。事实上从陈水扁、卢武铉和一切资本主义多党制的事实看,资本主义民主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制衡。最根本的制衡是人民对上层建筑的统治,下级对上级的制衡。需要制度的建设,财政权、政治权、监察权互相制衡。
实行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不是由上级对下级审查---------造成了专制,唯上不唯下,而是由下级或者同级还有其他制约机构定期不定期的审查。
下级能够对上级有推荐、任用、罢免、评议、处分、建议的权力,上级的大政方针要由下级的议会委员会审议批准。群众投诉要罢免国家机构人员由监察和议会共同组成的委员会依法罢免,由司法鉴定证据,司法建立人民陪审团。
原则就二条,人民群众的意见必须管用,下级可以罢免上级。一切需要监察权的制约。
任何议会委员会要实行参众两院的制度。公务员国家机关人员司法机关人员的任用考核经过社会公示、用人单位提名,由司法、立法、人民监察共同进行。
任何一级的代表由人民民主推荐、由人民评价、听取人民意见,政府议会委员会都要有人民信访制度和答复制度。
立法可以成立一个不固定具体人的行政委员会,政府的具体工作由此委员会进行审核,备案。监督政府的执行情况。废除一把手专权制,由集体共同商议通过,必须实现人民群众可以随意旁听。一把手只是组织者,单位代表。任何采购招标向财政申请,由司法进行法律评议规范,然后由监察财政立法组织的采购招标的竞标会实施。做到阳光公开公平公正。
总之,任何贪污机会的可能性都要肃清,任何受贿机会的可能性都要肃清。
一个不可逾越的原则是,任何政府人士决不允许兼任任何议会委员会。基层民主的原则同样是官员行政立法司法的人士决不允许兼任财政委员。基层财政更不能让官掌握,官员公务员兼任议员是违反最根本法理的。
总统无权解散任何议会委员会,必须是下级会议先行审议,然后由全体下级代表公决。最基层的代表由本地区人民群众共议罢免。
制约制衡不仅仅是监督,不仅仅是保证不贪污、不腐败。而是保证科学决策、科学行政、科学管理。根本杜绝权力膨胀独断专行的弊端,彻底根除既得利益存在的扭曲干扰,形成全社会共同合心合力合智的社会运作体系,这是人类进入真正的文明的开端。
资本主义制度,解散议会、弹劾最高领导人由法院决定,这是违反法理的,因为这是人民群众的权力。今天看洪都拉斯政变的闹剧中,不是让人民决定,而是置人民群众于不顾,由法院决定,这是反民主反人民的。资本主义把闹街吹嘘成民主,这恰恰证明人民没有当家做主,根本不是人民整体利益的体现,人民当家做主还用人民上街抗议?可见不是人民当家做主。只有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才能最广泛的统筹兼顾全社会的共同利益。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03页)
马克思:“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恩格斯:“每一既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马克思:“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
恩格斯:“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马克思:“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
重求认为:社会主义不建立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本利益,那么资本主义的阶级社会的既得利益就去占领。利益在人类社会中必须以权力做保障,这是利益掌握的前提,也就是控制权支配权。什么人掌握权力,是人民掌握还是形成既得利益掌握,是社会主义与阶级社会的根本问题。
转帖:
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价值的高校德育定位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谭培文
[摘要]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价值观来定位德育价值体系,是当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举措。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以科学世界观为基础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因此,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来建构当代我国高校德育体系。
经济全球化浪潮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改变了我国人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现实世界的生活图景。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使人们的存在成为了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发展空间空前膨胀,视域豁然开阔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多元价值取向对传统的价值模式提出了挑战。多元的主体价值观与我国传统的一元集体价值观成为了两难选择,生活价值观与共产主义的理想价值观成为现实与理想相互背离的两极。高校德育的核心价值缺位,这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核心价值的确立是高校德育定位的前提。在核心价值观缺位的氛围里,任何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的企图都是不可能的。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上升为核心价值,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价值来定位高校德育价值体系,是当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举措。
一、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以科学世界观为基础的价值观
由于受前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和我国“左”的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大误解就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一种忽视物质利益,只讲政治和阶级斗争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水火不相容的。其实恰好相反,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的价值观{必须正本清源,还马列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人民利益的真谛}。所谓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决定精神、利益决定思想为基本出发点,揭示{人类社会}当代社会发展的源泉、动力、过程和目标,阐述当代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中的理想、信仰、人生和价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可以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1)利益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把思想和革命激情看成历史活动的决定性因素的唯心主义错误时说道:“‘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在马克思那里,利益不是一种抽象观念,利益也不是边沁等人的功利主义的心理联想,更不是利己主义的个人私利,而是指以物质生活条件为基本内容的物质利益。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利益是生产力乃至社会发展的内驱力。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对物质生活资料的{生存需要}需要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最初动因,随着这种需要的满足,人们又产生精神生活等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人们创造满足“一切”需要的各种工具和方式,从而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3)利益关系是经济关系的表现,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利益矛盾。恩格斯说:“每一既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社会主义的人民切身利益根本利益如何名副其实?}[3]不同社会经济关系的不同阶级都是不同阶级的利益关系的代表者,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共同体都是“虚假的共同体”,它们代表的都是少数人的利益,只有共产主义社会代表了全人类利益。(4)上层建筑的任务就是代表那些在经济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维护和调整一定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4]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是人们对利益和利益关系最基本的立场和态度,它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提供了世界观基础和前提。
首先,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以科学世界观为基础的价值观。马克思说:“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5]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伦理道德价值的基本问题。道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道德价值作为实践精神,它与人们的利益、目的和理想的要求相联系,产生于人类利益“应有”与“实有”、“应当”与“是”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意识及其如何实现应当的要求。价值观最为核心的是如何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形成道德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就是以利益为基础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的观点。可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在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比如新自由主义代表哈耶克,为了强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总是形而上学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绝对地看作是互不相容的两极,鼓吹个人主义是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观。事实上,马克思从来没有从集体与个体、社会与个人的两极对立来谈论共产主义。马克思说:“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6]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的生存方式以物的依赖性为特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尖锐对立,因而自我实现的基本形式就是建立在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利己主义或个人主义。而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形成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个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个人既摆脱了人的依赖性关系,也摆脱了物的依赖性关系,个人真正独立、自由地存在和发展自身,个人自我实现的形式就不再是利己主义的个人主义,而是自我牺牲或自我奉献。这就是说,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必要形式,都是由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在批判施蒂纳利己主义的个人主义时,马克思说:“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7]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世界观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立,实际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对立的表现。这种对立的根源,决不能通过人的本性和个人的情感来认识。它的最终根源只能是在“一定的当然不以意志为转移的生产方式内”。
其次,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价值目标是“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为基本原理,阐述了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以后,说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问题是“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究竟是如何可能呢?马克思说:“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9]首先,人的全面发展以市场经济交换价值的生产为前提。在人类社会初期,也产生了单个个人的全面性,但那是一种没有丰富性的原始的动物式的全面性。在以市场经济交换价值的生产为前提的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物的关系。但这种异化的全面性同时也造成了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全面性。其次,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个人能力的发展。个人能力不是指单个人的自我发现的能力,而是指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形成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个人能力只有在社会中才有载体才有意义价值}。这种生产能力要求物质生产的劳动不仅是具有社会性的劳动,而且同时是具有一般性和科学性的劳动。个人在这种生产劳动中,不是“用一定方式刻板训练出来的自然力,而是一个主体,这种主体不是以纯粹自然的,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10]个人个性的全面性实质就是个人作为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具有支配一切自然力的活动能力。个人能力的全面性意味着人们既摆脱了人的依赖性关系,也摆脱了物的依赖性关系,即实现了个人关系、个人交往的全面性。可见,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产物。在前共产主义的“虚幻的集体”中,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协作不可能形成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它不仅不能使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甚至仍然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妨碍个人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比如,封建社会人对人的非人性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物和金钱的统治。哈耶克把资本主义“虚幻的集体”中的个人主义看作是终极价值目标,显然是十分荒谬的。与此相反,未来共产主义联合体才是马克思所说的“真实的集体”。在那里,不再存在人对人、人对物的那种外部的非人性的统治关系,“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二、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元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在这里,沿用计划经济中所形成的道德价值理论是不适宜的。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1]{阶级社会制度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而只能相反}由计划经济所形成的经济关系本身不是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实际关系,由此所获得的道德观念就不是符合实际关系的“应当”,把这种不符合实际关系的“应当”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价值观念,当然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和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利益概念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成性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多元主体的利益选择是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看来,道德是人们利益关系的反映,道德不过是利益的特殊表现形式和实现利益的特殊手段,由这种道德准则而形成的价值选择标准必然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在多元利益主体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上升为当代社会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主要矛盾。因为市场经济离不开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是不同的“经济人”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的等价交换,它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规则。市场经济就是按照这种原则来运行的。市场经济是当代社会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的机制,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利益的等价交换原则的自利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侵入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个人生活领域包括家庭、消费、休闲、交往、子女教育等,公共生活领域包括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公共社团(如妇联、青年团、工会和由民政部门管理的各种团体组织)的组织生活等。个人生活领域活动规则主要靠家庭伦理、传统习惯、血缘关系、个人爱好倾向和期望来维持。公共生活领域虽然有的与政治相联系,但是作为个人政治选择和经常性的活动方式,它属于日常公共生活。日常公共生活以公共组织活动原则和章程来规范。市场等价交换的原则作为市场经济的通行规则,首先侵入个人日常生活领域。等价交换原则冲击传统家庭人情交往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割断了昔日血缘关系的脐带,金钱成为了尊贵卑贱的象征,亲情构筑的堤坝被金钱和功利的洪水冲得七零八落。更加不容忽视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对日常生活公共领域的侵入超过了个人生活领域。它对组织章程的理想价值目标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人们的价值理想取向开始歪曲。由于党团组织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和权力分配中的突出作用,等价交换原则对日常公共生活侵入的最高形式就是权力“寻租”现象。由于权力的公共性,而在交换时,公共的权力变成了私人生活的工具。这样一来,金钱作为一种通行规则就上升为统治支配地位。金钱通过支配和奴役人,然后支配权力。权力“寻租”现象虽然只发生在少数公职人员身上,但是由于公职人员的社会形象作用,他们的行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以致对整个社会个人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中正确的道德价值选择标准都有所影响,使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更加凸现出来。
但是,道德的价值选择是主体自主自觉自决的选择,在多元主体的利益矛盾相互冲突的利益选择中,道德主体自主的道德意识和价值尺度就决定了道德主体道德选择的价值取向。所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作为核心价值,才能在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矛盾相互冲突的利益选择中,逐渐形成道德主体自主自觉自律的道德意识,为道德主体自主自觉自决的价值选择提供科学的价值尺度和标准,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领域,正确理解和处理利己与利他、国家与集体、社会与个人、整体和局部、代内之间与代际之间、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和眼前正当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晦涩难懂,其实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利益观才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建立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意识形态}
三、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价值建构当代高校德育体系
近代以来,利益观问题成为了西方道德理论两大主流学派的核心问题,功利主义从“自爱”,即人的自利出发,认为真正的善就是自利价值目标的实现;形式主义则认为,善的价值就是主体善的意志的自我实现。利益冲突也是当代全球化冲突的核心问题。如何认识全球化冲突,全球化冲突的根源是什么?近代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及其理论传统的继承人都不能对全球化的利益冲突作出科学的解释。功利主义尽管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实际利益,但是它把少数个人利益{单个人的狭隘利益}的满足作为善的价值,这是错误的;形式主义虽然揭示出了道德的自律本质,但是它割裂了道德价值与时代的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也是片面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把文明的冲突看成是今后全球政治的决定性的原因。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直接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世界”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在国际上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美国“9·11”事件发生以后,给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难题。当代世界果真是文化的、文明的冲突替代了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吗?亨廷顿将世界文明划分为八种文明,即西方文明、儒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文明等。他说:“随着冷战结束,国际政治越过了自身的西方阶段,其核心部分已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以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12]亨廷顿的八种文明冲突论,实际上是两种文明冲突,即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亨廷顿把全球化冲突仅仅说成为宗教的文化文明冲突,显然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基本原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心理习惯和语言的冲突,只是冲突的外部形式。语言可以有不同,但只要国家利益一致,就可以相互拉起手来。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尽管有异,但为了国家利益,就可以相互融通。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了共同的利益,因而必须有共同的市场规则和秩序,WTO的重要性因而凸现出来。WTO就是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国家的贸易组织。这种共同的贸易组织带来的普遍的交往和贸易,无疑会冲击那些地区的文化文明。但十分明显,当文化、文明与利益冲突时,人们主要选择的是利益。可见,当代世界冲突的内在根源是利益,即不同国家的国家利益、不同民族的民族利益、不同文明实体的不同利益。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揭示了全球化冲突的内在根源和真正秘密。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同当代的对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现时代的意义和价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中国化,创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比如,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人民利益观,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等重要的利益理论,尤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为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这种意义和价值使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21世纪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可以说,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价值来定位高校德育体系,可以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和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过去,高校德育定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德育定位政治化,用政治目标来定位德育目标;二是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离开我国的国情,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来定位德育目标。这两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那就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的基本精神。伦理观念实质是一定经济利益关系所反映的道德观念的内化。它与外在的政治目标的实现途径完全不同。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高校德育定位如果离开了市场经济的实际,德育思想就离开了自己的利益基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必然使自己“难堪”。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科学分析了利益与道德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来定位高校道德教育,就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现象作出科学说明,使学生面对市场经济出现的道德现象有了基本立场和态度,为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目标的选择提供一个科学标准。{社会主义就是人民利益和人民权力,任何损害人民利益背离人民利益就不是道德的}
当代我国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建构一个公正、公平与合理的利益格局。合理的利益格局的形成首先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发展生产力,它是实现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的利益格局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就是不同的利益主体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理解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价值,而且必须以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为前提。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就是以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为前提的价值观。所以,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作为核心价值建构当代我国高校德育体系,不仅推进和深化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研究和教育层次,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对培育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和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体现在共产党宣言}
参考文献: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16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3][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9,434.
[4]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7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8-10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13.
[12][美]S·P·亨廷顿.文明的冲突?[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8).
重求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7024577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