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绪言》中的一段。本人为了便于阅读进行了分段整理(蓝体字是本人的理解)。
…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坚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 ,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 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在这段话中,“任务”指什么?结合中国当前人们熟知的政治术语,“任务”指的是:一个时代所要求的“当前形势、维稳”等内容。而产生“当前形势、维稳”的物质条件就是这个时代的“软实力”。大体说,就是不同时代社会形态具有各自不同的“维稳”任务。
所以,联系前几段的内容,马克思指明了发生社会变革的关键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即“硬实力”经济实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冲突。而且,无论是(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不同社会形态的“冲突”其性质和形式是完全一样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是这类“冲突”的最高级也是“最后一种对抗形式”。即都是由社会的阶级矛盾的积累所形成。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协作、分工或单一劳动以及对劳动资料的使用等生产力形式的即联系又对立的关系。当生产力形式发生变更,即产生阶级“不和谐”形式出现的时候,表现在生产关系中并隐藏在“社会的胎胞里”的“全部生产力”就要在生产关系的自身中发生对抗。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条件就是指社会的“软实力”以及从这个“软实力”中生长出来的“硬实力”以解决社会稳定的“任务”。于是,表现为社会的矛盾以势均力敌的对抗形式,社会就产生了变革的要求和可能。
这里须要说明一点的是,“维稳任务”是通过“软实力”对“硬实力”的发展来实现的。但这个“任务”的对立面即阶级的对立面同样具有这个发展了的“硬实力”以及相应“软实力”的一切形式。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这段话,用资本主义灾亡的形式,是对前段的具体说明。这里“对抗”是指:资产阶级生活条件同无产阶级生活条件之间的对抗,即阶级对抗。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指:生产力决定的物质条件不仅属于资产阶级,同样属于无产阶级。所以一切社会形态的告终都是这样的对抗形式,即一个阶级战胜另一个阶级的统治而宣告结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