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一说:孩子是爹妈的镜子,男人是女人的镜子。
先说孩子那面镜子。孩子身上为什么能照出爹妈的影子?有两大因素。其一,孩子的模仿因素。人之初,性本没有善恶,刚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谁在这张白纸上涂上的第一笔色彩?是孩子自己。其实,孩子在白纸上开始描画人生塑造自己形象时是有参照物或者说是模特的。那个参照物就是他(她)的爹妈。爹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孩子无知,但孩子有觉,懵懂的孩子会在有意和无意间自觉或不自觉地全力模仿着爹妈:脾性、动作、声音、眼神乃至一颦一笑的微小细节。我曾经设想过,假使孩子出生后只跟随爹妈生活而不受社会环境及其他任何人事的熏染,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成为另一个他(她)的父(母)。这个因素里面孩子是主动的。其二,爹妈的示范因素。孩子什么都会模仿你,你不示范他(她)怎么模仿?孩子既然没有选择的能力,做家长的就该先过滤一下自己:哪些该说该做,那些不该说不该做,哪些万万不能在孩子面前说和做。尽量对孩子多施加积极意义的影响,努力减少可能会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而且每日都要做到三省自身,发现疏漏赶紧补救,补救不及已经给孩子模仿了去的就及时借助外力(强力)纠偏,勿使模仿变成了本能。这个因素里面孩子是被动的。古代两个与圣贤有关的故事堪与两个因素匹配,一个是“孟母三迁”,一个是“曾子杀彘”。
有的孩子“出口成脏”,拿骂人当饭吃;有的孩子“出口成章”,不知骂人为何物。难道能简单的归结为“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经常听到有些做爹妈的咬牙切齿的咒骂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愚顽无知,冥顽不化;也经常见到有些爹妈一提起自己的孩子就痛心疾首的抱怨孩子怎么怎么不争气,怎么怎么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每遇到这种情景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现在一味的咒骂、抱怨孩子,早先你干什么去了?
有什么样的大人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绝非封建血统论里面讲的所谓“龙生龙,凤生凤”。做爹妈的什么样子,合不合格,孩子这面镜子会真实的照给别人看的。
再说男人这面镜子。封建时代的家庭分工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就有了中国特色的名词:外头人,家里的(屋里的)。有个针对男人而言的顺口溜:买得起马配的起鞍,娶的起媳妇管的起饭。养家糊口是男人的天职,在外边闯荡自然是男人的本分。江湖凶险,男人在外闯荡拼杀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回到家来放松放松心情,享受享受屋里人的温馨柔情,不应算是过分的要求。家里的呢?既然衣来伸手食来张口,能够足不出户安享外头人的拼搏成果,也理应尽心尽力尽智将属于自己的工作做足做好,最大限度的让男人在家里过得舒适舒心舒坦些,并在男人出门前用心把男人拾掇的体面些光鲜些,让男人有更佳的精神风貌,能更加信心百倍的投入新的战场。
因此,男人一出家门,镜子也随即打开了。婆娘是勤是懒,是精是憨,称职与否,根本不用实地考察,看一眼男人的穿戴、气色就明白个八九不离十了。
现代社会早已经颠覆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在家庭里,妇女已经顶起半边天甚至多半边天。同样拼杀、同样辛苦、同样承受着工作的压力,屋里人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屋里人,外头人也不再是简单意义的外头人。不过相较而言,绝大多数家庭更多依赖的还是男人,男女家庭角色客观上还存在着内外之别,男人的镜子作用还没有完全退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红尘滚滚之中,偶一顾盼,闯入眼帘是形色各异男男女女。女人不说,钱多也花枝钱少也招展,品牌档次有天壤之别,款式却大同小异。男人就大不同,油头粉面者有之,蓬头垢面者有之,衣着得体干净利索者有之,踢里塔拉窝窝囊囊者有之,西装革履昂首阔步者有之,弊履污衣缩头耸肩者有之……只是因为家境有异、地位有差、气质修养有别吗?怕也未必。我想,男人这面镜子多少还是能照出“家里的”形象的。也许女同胞不干了:“啊呀啊呀。你让我怎么做?我成天跟着腚的给他要衣服洗?他就是个活邋遢仙,脏衣裳扒都扒不下来。就让他穿着,沤在身上完事!”女同胞说的情况绝非少数,但我也想,男人不可能只有一身衣服,那身衣服洗干净了,拿到男人脸前头了,男人会坚强不屈的掷地有声的说:“男子汉大丈夫,死也不换!”?也许有的女同胞又啊呀了:“啊呀哎呀。又不是他的丫鬟仆妇,又不是他的洗衣机,又不是……”好,就算不是,你是他的老婆吧,老婆给男人洗衣服擦皮鞋我看不出哪里有错。你不肯洗,万一有女人肯给他洗,你哭都晚了。
说男人是女人的镜子绝非为大男子主义招魂扬幡,更没有要把翻了身的女同胞再打回一百年前的企图。我只是想说,男人就是男人,离不开女人的“打理”,女人千万不要只顾打扮自己。话说回来,男人不要你打理,却自己成天精心的打理自己,你可能离“下岗”不远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