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书:革命者不可沾染遗民气
苏 杜
时间 2011-07-01
【本文大意】一面是心怀故国的浩叹,一面是“待后王起”的期盼。一面是疾恶如仇,一面是隐忍苟且。一面喝斥众人皆醉,一面崇尚智者避世。不同而和,谐于一体,遂成遗民的一团“和”气。革命者要不沾染此种遗民“气”,只能走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走出小圈子,放眼于农民当前的讨薪斗争与保地运动。
【正 文】
鲁迅在《病后杂谈》(《且介亭杂文》1934年)中提到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嘉业堂,略述他在这儿卖到明的一种禁书《安龙逸史》的几经周折。接着,鲁迅就提到了嘉业堂主人刘承干先生,说,他对明季的遗老很有同情,但奇怪的是他自己的文章却满是前清遗老的口风。书是民国刻的,但“儀”(仪的繁体)字还缺着末笔,表示着对废帝溥仪的无限忠心。鲁迅说,以明遗老之仇的满清的遗老自居,却又引明遗老为同调,他“为遗老而遗老”,与“为艺术而艺术”者,成为一副绝好的对子了。
但是,刘承干先生并非是“食古不化”,也不是自相矛盾。中国的儒学,历来就以柔见长,充满了圆机活法。中国的士大夫,食古不化的有之,但该化的时候就坚决地化,则大大地不乏其人,刘先生不过只是其中的一匹罢了。一面是心怀故国的浩叹,一面是“待后王起”的期盼。一面是疾恶如仇,一面是隐忍苟且。一面喝斥众人皆醉,一面崇尚智者避世。以清遗老自居又引明遗老为同调,不同而和,谐于一体,这是深得儒术的精义的。引明遗老为同调,以寄没世不忘之恩;以清遗老自居,以见太平之业所由始。考他的嘉业堂,虽建于“民国九年”的1920年,其名头,却是来自溥仪所赠的“钦若嘉业”九龙金匾,不折不扣的御笔亲题。“儀”字缺着末笔,正是避圣讳而忠君,处盛世而守道。大明是完了,希望却全在大清,虽然上海的书铺里,坚拒书客于门外的,早已经是“中国巡捕”和“白俄镖师”了。
但这也并非是说此等遗民有“贰”的嫌疑,不是的,他们的感“没世不忘之恩”与歌“太平之业所由始”,都是真诚的。然而,他们的感前恩与歌后王,和而谐于一身,一团“和”气,也并不是眼睛总盯着圣上,说到底,他们的眼睛,其实总盯着自己的,所以才觉得“万物皆备于我”,前王后王都是王,没有柳暗,只有花明,左右逢源,真避世智者也。顾炎武氏,明末清初的大儒、名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出自此人之口。顾老前辈曾十谒明陵,累拒仕清,然而,他嘱咐起子辈来,还是满口的“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桃花扇》主角侯方域,明末才子,素与魏阉斗。崇贞死,为复社要人,继与魏阉余孽斗。福王立,侯从史可法抗清。兵败,侯与血溅定情扇的李香君出家“入道”,归隐山林。然而,这结局是剧作家孔尚任的编排,史上的侯方域,其实还是于顺治八年,应了大清的科举,“以道事君”去了。是时,离清军入关的1644年,过了才不过七个年头。看来,富不过三代,“一”也难过三代的。
革命者要不沾染这种一团“和”气,落得个要么“入道归隐”,要么“以道事君”,办法也实在简单得不肖多说。一句话,不要将眼睛总盯着自己就行了。毛泽东总结“五四”运动的精神,概括为与工农大众的彻底结合,实在是点着了中国士子的死穴,指明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正道。如果将眼光从小圈子里移开些,多看看“农民工”的讨薪斗争,农民的保地运动,想想他们与《共产党宣言》的天然联系,比起闻“红歌”浩叹,踏圣地溅泪,一会儿论血统高贵,一会儿证王者天才,于事于理,当要明白得多吧。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