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华民国史编纂解读:以事实为依据评价国共关系”留言
(2011年09月13日 03:52 来源:人民日报)
适听中央台讲“九·一八”,刻骨铭心,其中几点记忆尤深刻:1)世界经济危机;2)日本两万正规军加两万其它武装四万余人发动侵略,中国东北部队二十五万人装备精良;3)国民政府实行“公理对强权”方针求助的“国联”相当于现在的联合国。忽想到风云变幻国际形势甚至联系到巧合的明日闭幕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欢乐,情理所致,真也有些“浮想联翩”,将原中新网留言贴出以志国耻,与同胞共勉。
一
“至于民国史研究的指导方针或其史观,如上所论,有其继承性,也有其创造性,并非凭空而出,亦非泥古不化,而归结为实事求是的原则,更能说明其发展和变化,似乎不宜简单地以“天翻地覆”定论”。
在中国,真正懂得“实事求是”者能有几何?这是问题关键,诚如实干的邓小平所说,毛泽东就靠实事求是几个字领导中国革命胜利。在“著书都为稻粱谋”而非追求真理为己任的氛围下,“创新”无疑是实现目的的“捷径”。必须明白,在多民族组成树敌又不可避免的中国,思想的混乱导致国家的分离始终是一种历史考验,世界政治的风云变幻充分地警示着这一方面的严重性,而“非毛”和“反恐”一类概念的引入已经在腐蚀着我们民族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纯洁和统一,我们将何以“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去面对“最危险的时候”?
二
“比如对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既肯定两党合作的重要意义,肯定两党面对外敌入侵的危局,能够抛弃前嫌,携手合作,从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肯定国民党在抗战时期不少内外政策对于坚持抗战的意义;也指出国民党在国共合作时期还是放不下垄断政治的私心与架子,对共产党还是有疑虑有担心,从而对共产党的发展有限制甚至有武力遏制,这又不利于两党合作共同抗日的大局。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关键还在于以事实为本,不断深入,梳理个案,据实以论,而不是仅仅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历史是什么?历史不只是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因为任何记录都不可能穷尽曾经的人物和事件,任何历史都是选择性的人物与事件的重现,所谓“客观”和“公允”都只有在充分的理解党性与科学性的一致并有追求真理的动机和热情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否则都只能是历史偏见的代名词而已,人物和事件叙述以外的议论评价则更是如此。抗战时期国民党是“放不下垄断政治的私心与架子”而“对共产党还是有疑虑有担心”?还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实际上都是在“坚定”追求自己的政治目标而处于“友党”(?)“友军”而非“自己人”关系?如果说共产党出于对大众疾苦的同情与责任(这从毛泽东等的清贫一生应是不容怀疑)且源于其“阶段论”和“同盟者论”思想策略而具有合作的真诚性,而国民党出于“垄断政治的私心”(绝不是“架子”)则无论如何也只能是一种“权宜”的“利用”甚至包藏着“一箭双雕”的用心,这在围剿新四军的屠杀中更在对待至少是“抗日人士”的“新四军俘虏”的残暴中也是绝对抹杀不了的——如果“我们的历史工”们哪怕在幼稚的主观上是“真正”的“客观”的“公允”的前提下。因此国民党对于共产党的“疑心”与“担心”就不可能是“还是有”,而是必然地严重存在着,也更不是仅仅“武力遏制”共产党的发展,而是进行了残暴的“武力消灭”。尚未读到《中华民国史》,但也颇似乎有了一些“管中窥豹”的“感觉”,尽管感觉的认识功能是极其有限的。虽然我相信耗费了大量(因为非物质生产的劳动必以物质生产的劳动为其基础所以“大量”)劳动和心血(“国民”对真诚者必以真诚心感谢)的《中华民国史》中必有大量的“历史的内容”,但具有“教科书”功能的史著是绝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历史研究资料或者历史故事的,这应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共同需要的历史责任。(注:留言二中新网未予发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