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知性农民用脚投票
安庆仁
不久前在“央视《对手》对话‘用工荒’”节目上,叶檀以蓝方代表人的身份说,只要给农民工涨薪,就能彻底解决用工荒矛盾。真是很难相信,貌似知性的叶檀对用工荒的认识那么肤浅,她居然把用工荒问题仅仅看成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可笑的是,她还以为自己掌握着真理呢,用嘲弄的口吻调侃马光远,这个糊涂女人,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
本文所以说她是糊涂女人,是因为她只相信自己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她却不相信中国农民也会随着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所以她观念里的农民依然还停留在80年代初期,只要多给点钱就能跟着你走,至于其它方面有没有都无所谓。明显的,叶檀对于80后、90后农民完全陌生,她根本不了解80后、90后农民在想什么?想要什么?
王志安虽然也是蓝方人士,但他对80后和90后农民却有清醒的认知,从始到终他闭口不谈两代农民的差异问题。客观和全面的分析,在知识结构上,中国的80后和90后,已经没有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城市里的孩子想要的和所想的,也正是农村孩子想要的和所想的。正因此,我们在研究劳动力问题时,不仅仅要想到工资高低问题,还要想到他们在其它方面的权利诉求。
城市里有个族群被称为啃老族,其实这个群体在农村也同样存在,他们所以会成为啃老族,并非有些人说的那样,他们喜欢过寄生的生活,而是因为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出路,无论个人怎样努力,也没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能。这里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假如你怎么努力都白搭,或者说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那么你是呆在家里划算,还是出去工作划算呢?不言而喻,呆在家里划算。
就哲学的层面分析,个体的人所以能承受被人剥削压迫的痛苦,那是因为有一种承受痛苦的动力存在于被剥削压迫的背后,既痛苦过后是幸福,今天被人剥削压迫,是为了将来不被人剥削压迫,又或者是为了将来也去剥削压迫别人,但反过来,这种可能如果消失了,谁还去忍受毫无目的的痛苦呢?一个过程一旦失去了目的就会非常荒谬,因此世间很少有人愿意做荒谬的事情。
有句老话说的非常有哲理,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所以会去吃苦受罪,原因就在这里。但如果吃尽苦中苦并不能成为人上人,反过来,吃尽苦中苦后面跟着还是要吃苦,那我们还会去吃苦吗?这正好比女人先当媳妇后当婆婆,所以忍气吞声当媳妇,是因为女人相信将来能熬成婆婆,如果将来还是忍气吞声的媳妇,早跟婆婆分家了,才不伺候你呢。
而叶檀的错误就在于不是用变化的观点看待农民,而是用静止的观点看农民,所以她眼中的农民永远没有变化,一万年后的农民跟80年代的农民一样,只要能多赚点钱就得了,孩子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无所谓,老婆能否陪伴在自己的身边无所谓,有没有乘坐地铁的月票无所谓,是否被人瞧得起无所谓,后代是否当农民无所谓……
但她错了。今天的新一代农民,跟她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因为他们是知识型的农民,跟城市里的人一样,有自我意识、有权利意识、有尊严意识、有自身的诉求和抱负。一句话,他们不是简单的为了赚点钱而活着。他们更多的是想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而从根本上改变自身和后代的命运。如果我们忽视了这点,企业劳动力短缺的形势只会变得更加严重。
还有一个问题是,目前的劳动力短缺是由两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既绝对短缺和相对短缺并存。绝对短缺,既像水皮说的那样:老板太多了,干活的人不够用;相对短缺,既像马光远说的那样:第二代农民工想活出尊严、活出质量,涨薪当然是必须的,但其他方面的权利诉求也应该得到充分保障,否则才不在意你多给几百块钱呢。
所以会出现绝对短缺,是因为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农村青年人口基数严重下降,加之受开发西部和国内产业转移的影响,必然出现会东西部相互争夺劳动力的局面。所以会出现相对短缺,是因为农村青年已经变得非常知性,具体的打个比方,假如叶檀女士的所在单位薪水很高,但她却倍受虐待,试问,叶檀女士是选择高薪,还是选择去一个不受虐待的低薪单位呢?
2011-02-28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