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和人才争夺战,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新变化,面对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应该说党和国家非常看重高校辅导员队伍,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把这支队伍形象地称为党的“近卫军”,因此,辅导员如何跳出各种事务性工作的包围,理清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矛盾关系,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核心主业,协调好主业与副业(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集中优势力量,着力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争取为破解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题有所作为,真正发挥“近卫军”作用,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待。
(一)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
每当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关头,我们党总是结合不断发展的实际,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这是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把“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之一。从本质上来说,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及基本制度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本质所决定的。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速,在经济成分多样化、政治民主化、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及制度相适应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挑战,危及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因此,为应对挑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之一。就高校而言,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作为知识层次较高、思想活跃、可塑性和接受力都较强的大学生群体,生活在被各种意识形态笼罩下的实现社会中,他们能否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成长为党和国家所期待的觉悟高、素质好、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教育与生活的全过程,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这显然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大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迫切解决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自然也是辅导员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优势和作用,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不仅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大学育人的内在要求,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
进入21世纪以来,新的形势对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这样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交织作用和影响下,我国高校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信仰迷失、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我们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让大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出校门进入社会,这不仅有违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宗旨,而且还可能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埋下难以预知的人才隐患。
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和挑战,我们如何来保住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以及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不受侵蚀、吞噬,如何抵御和反击外来意识形态渗透与“和平演变”,又如何来保障高校育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完成?显然,我们可以选择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在意识形态上最根本的不外乎两个方向:一是从社会存在入手,即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通过社会存在的优势来保持在意识形态上的优势。这一点属于国家层面上的问题,早已列入国策之中,并一直在实施,故此不在本文研究之列。二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自为来应对这一挑战。意识形态上的问题,有时使用意识形态上的手段来解决会更直接更迅速更有效。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觉自为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自为,说到底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自觉自为,即思想政治教育工自觉主动地利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手段,通过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来解决意识形态问题。就高校而言,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我们的大学生,从而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功能来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不仅可能,而且是十分必要的。通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来实现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和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这显然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更是我们迎接国内外各种挑战、保障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根本任务顺利完成的迫切需要。然而,面对新生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灌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及时了解并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2.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我国高校赢得意识形态战争主动权的必要手段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在意识形态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向大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提高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有利于在与西方开展人才争夺战和反“和平演变”中赢得主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逐步把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锁定在我国高校,他们以意识形态为主要手段,企图打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制造思想混乱甚至政治动乱,达到其和平演变和争夺优秀人才的目的。这一新时期升级版的“冷战”——我们不妨称之为意识形态“超限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2011年1月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翻墙”软件等技术手段突破我国网管的监控,在网络上散布反动言论和串联消息,在幕后策划、资助和煽动高校大学生开展“茉莉花行动”,企图制造国内动乱就是最好的实证。
面对这些挑战,与大学生最亲密接触的高校辅导员必须自觉以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为重要途径和手段,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整合、创新等功能,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自觉抵御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和政治诱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从容地抵御和反击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与意识形态渗透,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主动权。
3.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其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的内在规定
高校宣传部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管部门,其精力主要放在新闻报道、舆论控制及宣传工作的日常管理之上,因此难以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中坚力量。专业课教师甚至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更多地局限于单纯的理论传授,由其对大学生进行的理论“灌输”成效也不太理想,因此,单靠这支队伍显然也难以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而辅导员由于角色定位和职责所在,他们与大学生最亲密接触、最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生活状况,是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教育者、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他们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和独特的作用,他们理当成为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者。
首先,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来看,从中发[2004]16号文件到教育部的教社政[2005]2号文件和2006年教育部第24号令,都明确规定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辅导员不仅不能忽略它,而且还应当自觉主动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用它来武装广大学生。这是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内在要求,也是辅导员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其次,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来看,中发[2004]16号文件强调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在2006年教育部第24号令中,摆在第一位的辅导员工作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由此可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是当前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规定动作,是辅导员的“必修课”,因而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者”。
4.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及其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一经问世,就以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来源于它的科学性、正义性和实践性,而这些特性归根到底只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及其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根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有了这个结合,马克思主义被赋予了科学性、正义性和实践性,也才具有了与时俱进的品质和自觉发展的不竭动力。离开了这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如何实现两者的结合呢?这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将两者联系和对接起来的“中介”。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自发地走进人民群众内心,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因而,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及其社会实践相结合,只能依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即以马克思主义本身为内容向人民群众进行系统的“灌输”,这就是我们所找的“中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群众及其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内在要求。我们要长期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用先进的理论灌输给大学生群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学生,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学习运用这一思想武器加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此外,在全球化、网络化等新的历史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正受到内外部错综复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包括时代主题转换和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根本性挑战、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等社会阵痛所带来的根本性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理论研究和宣传手段有效性不足的根本性制约等,从而致使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着主导地位被动摇、影响范围被削减、指导作用被削弱的“边缘化”危机,使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群众及其社会实践出现了日趋严重的分离趋势。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因此,面对这些情况,作为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先进理论体系必然内在地要求它的信仰者作出反应:在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之余,还必须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来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舆论阵地,扭转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群众及其社会实践相分离的不利局面。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阵地,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及其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是当前现实形势所逼,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一个内在要求,更是辅导员自觉自为的充分体现。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 年1 月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可见,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不仅对大学生个人、对大学生群体有意义,而且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都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1.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对解决当前大学生信仰危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要是没有信仰,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毛泽东曾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而要赢得青年大学生,关键在于赢得他们的心!人心向背,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人心是什么?其实质是一个信仰问题。信仰问题,涉及党的指导思想、社会制度、干部队伍建设等诸多重大问题,事关人之思想灵魂,党之兴衰成败,因而,它绝不是无关紧要的,相反,它是具有提纲挈领意义的关键性问题。对一个民族而言,缺失信仰,民族就会失去了凝聚力,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因而是一个难有作为、没有希望的民族;对个人而言,缺失信仰,这个人就像折断了精神的脊梁,失去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同样,对大学生、对大学生群体而言,信仰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因此,解决当前大学生信仰危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大学生群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中国,他们切身感受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带给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巨变,绝大多数大学生是相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拥护党的领导和一心跟党走的。但是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负面影响,如发展市场经济中所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腐败现象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等,使一些大学生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发生动摇,出现了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以及一些诸如嘲笑爱国者、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理想和志气等不良现象和风气。难怪有些大学生自嘲地说:“小学培养共产主义,中学培养集体主义,大学培养个人主义,毕业后没了主义”。产生这些问题的思想根源无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外,其实是没有科学解决好“三观”问题的必然产物。“三观”问题的实质就是信仰问题。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如果不解决好这一问题,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就难以完成。而解决信仰问题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首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正确选择。20世纪以来,我党正是把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思想武器,带领全国人民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使我们的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培养大学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育人的本质要求,同时这也是解决大学生信仰缺失等思想问题的关键。
从大学生个体看,现在有一些大学生信仰风水及宗教迷信,这说明人的信仰与知识水平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虽然这些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都具有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水平,但他们不一定能自发成为唯物主义者。因为专业知识赋予人的是专业理论素质;而人的信仰则属于人的人文精神、思想素质,是人的灵魂深处的东西,是一个思想问题。近年来,一些大学生沉迷于宗教迷信甚至“法轮功”不能自拔,个别甚至走火入魔,彻底走上了邪路,这造成了一种人才资源浪费,这不能说不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人是有意识、有感情、有思想的社会存在物,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因此,解决思想问题,是解决一切问题(包括信仰问题)的关键。毛泽东明确提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我们要使大学生在思想上真正成熟起来,单单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单单有一般的社科人文知识和素质也还不够,还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来培育和提升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素养,这是社会主义优秀人才必不可少的思想灵魂,是确保我们培养的人才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基础。
方志敏同志有句名言:在理论的政治的认识上,站稳着脚步,才不至于随时为某些现象或谣言而动摇自己的崇高信仰。因此,辅导员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这是他们解决个人信仰、信念等一切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着力解决当前大学生信仰危机,对于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对于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2.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对保持高校和社会稳定和谐具有思想保障作用
高校在保持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格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高校大学生由于在社会、家庭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所以他们对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社会情绪的晴雨表。我国1989年的“六四”风波就首先从高校开始的。当前国际敌对势力煽动、策反的主要对象也是我们的大学生。因此,正如有人说的那样——“社会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大学生”,可见做好大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对于保持高校稳定与和谐乃至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内外部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影响高校的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高校中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着高校自身的安全稳定,而且带给社会明显的震动。这是由于社会对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和现代传播媒介追求轰动和放大、辐射等“涟漪效应”,加上国际敌对势力在其中的推波助澜,某个高校内的一些突发性事件很容易引发成同一城市中的其他高校群体性事件乃至全国性事件,危害到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近几年来,各高校在应对大学生突发和群体事件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形成了重要的维稳工作理念:“重应急,更重预防,重事后,更重事前”。在预防与事前的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思想保障作用。大量事实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做得好的高校,发生影响本校稳定的事件就明显的比其他高校少。而辅导员不只是高校突发性事件中的“救火队员”,更是预防工作上的急先锋。他们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彻底的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人性关怀思想等灌输、陶冶大学生,能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个人、集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清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主流,还能帮助他们走出个人小世界、突破心理障碍、用更宽广的眼光观察事物,而且还能教会他们自己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解决自身的信仰迷茫、思想困惑、信念不坚定等问题,能有效地提高他们对真假、善恶、美丑的辨别判断能力等。有了这些素质和能力,他们不仅不会危及高校和谐稳定,而且还成为我们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帮手。
据笔者对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08级历史、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社会工作四个专业200多位学生进行近三年的观察发现,经过辅导员长期不懈的教育引导和润物无声的熏陶渐染,使受过马克思主义思想、信仰等教育的学生几乎没有因为学习压力、环境影响、人际关系、情感波动、就业困难、心理问题等源自个人方面的原因,或者因为决策失当、管理漏洞、制度欠缺、服务不足、引导不力等源自学校方面的原因;又或者因为重要政治事件、重大意外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思潮影响、贪官腐败问题等源自社会方面的原因引发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发性事件或其他出格举动。而且这些受过教育的学生在其他人或高校发生突发性事件或群众性事件时都能保持稳定情绪及清醒的头脑,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这着实难能可贵。
3.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对于开发利用大学生人才资源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强调了人的根本是人的自身。毛泽东同志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则强调了人的价值:“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所谓人才资源指的是人力资源中素质层次较高的那一部分人,是那些管理水平高、技术能力强、有智慧、有能力、思想解放、勇于创新、可使效益最大化的人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我国大学生规模将在现在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其中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由2009年的2979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350万人、2020年的35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也从2009年的128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390万人和2020年的1480万人。如此庞大的大学生规模,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就是我们国家潜力无限的人才资源宝库。如何开发和利用好这些人才资源,发掘他们的创造潜力,对于我们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战略性的重大意义。
首先,从大学生素质构成来看,大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大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仅仅只是表明专业文化素质高,尽管专业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有些关联,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关联度更高,但二者之间毕竟不是直接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所以,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具有某种相对独立性。思想政治素质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就要求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培养。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思维视野,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升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和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他们在思想和理论上成熟的集中体现。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可见,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对于培养思想政治上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大学生成为人才资源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功能来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意识的大觉醒,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开发和利用大学生人才资源宝库的一把钥匙。马克思主义一旦和大学生结合在一起,就必然能激发起这一年轻的知识群体所蕴藏的巨大创新潜力和热情,必然会变成强大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有效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潜能,使我们的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地,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结合在一起,也必将激发大学生作为国家最可宝贵的人才资源的巨大潜力,转化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物质力量。因此,在开发和利用大学生人才资源的过程中,作为将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结合起来必不可少的“中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开发大学生人才资源的助推器,在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人才资源的质量,提高开发和利用的效率,甚至对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