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蛋”砸得烂“铁人”吗?
平常一般是不看那些转手帖的,因为正准备写一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铁,所以注意到了《“铁人”王进喜是如此“出炉”的?》。看了后算是知道了[坏蛋]里面有些什么坏水(或者转些什么坏水)。当一个蛋蛋坏到连基本事实都搞不清就敢“还原历史真相”,脸皮的厚度是可以与台湾的[長犞]连长比一比了。
“出炉”帖说——
【据当年的石油工人回忆,当王进喜被调到大庆油田时,大庆油田已经打出了20口油井。泥浆固井也只是当时开采油井的一道工序,并不是发生井喷时才采取的紧急措施。由于当时的技术设备十分落后,没有大型的混凝土泥浆搅拌设备,用泥浆固井的效果很不好。而且当时的石油工人普遍没有文化,也不懂用泥浆固井的基本常识,是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采油队的两位技术人员(其中一位姓刘),出于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不顾一切的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才有了大庆第一口油井。显而易见,这一切与王进喜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关于“大庆第一口油井”的相关资料是——
1959年9月26日16时许,在松嫩平原上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从一座名为“松基三井 ”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松辽盆地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当时正值国庆10周年之际,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欧阳钦提议将大同改为大庆,将大庆油田作为一份特殊的厚礼献给成立10周年的新中国。
萨55井是铁人王进喜带领的钻井队在大庆油田打出的第一口油井。
1960年4月14日,萨55井开钻。经过5个紧张的日日夜夜,萨55井于4月19日12时完钻,喷出了乌黑发亮的原油。到2007年,萨55井已产油47年,累计产油15.24万吨。据45队党支部书记宋云艳介绍,萨55井1960年4月19日完钻时为详探井,1960年5月25日开始自喷生产,每日产油113吨,1971年7月28日改为抽油井,目前,这口井含水量接近80%。只要自身地层压力不变,周围加密井对其不造成影响,那么,它就会继续产油。
把“王进喜带领的钻井队在大庆油田打出第一口油井”作为王进喜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来攻击,什么德行?
关于“电影中的王进喜跳进油井后,两只胳膊只在表面划拉,很明显是在做戏。因为泥浆是下沉的,人工搅拌泥浆必须下到泥浆底层掏挖,非常难”。电影演得好不好与王进喜有什么关系?还什么“泥浆固井也只是当时开采油井的一道工序,并不是发生井喷时才采取的紧急措施”。
先看看相关的说明——
有人要问,为什么王进喜在井喷的时要跳进泥浆池?那是为了制伏突发性井喷事故。井喷是钻井井筒内泥浆柱的压力低于地层中流体的压力造成的,这时,地层内大量的流体侵入井筒,并逐步上窜至井口造成钻井溢流、井涌而发生井喷。
在钻井过程中,井喷发生时,为制伏井喷就要将密度较高的钻井液打入井内,使井筒内压力大于地层流体的孔隙压力,压住地层流体并使其不再向井筒内侵入,通过钻井液的多个循环周期,使钻杆内外的钻井液密度均匀后,井喷的压井工作即可结束。
在电影《铁人》中,当时的情况是井喷发生,大量油气带着泥沙从井中喷出,喷到高度达到30米的井架二层平台。钻井队员工为压井正在配制重泥浆,现场没有加重设备和重晶石粉,他们只能将一袋袋水泥代替重晶石粉倒入泥浆池,大量水泥粉漂浮在结冰的池面,起不到提高池内泥浆密度的作用,为了将水泥尽快混入泥浆并搅拌均匀,在万分紧急的关键时刻,王进喜不顾冬季的严寒,奋不顾身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在他的带领下,其他员工相继跳进池内,加重后的钻井液打入井内,强烈的井喷被制伏了。
再看看铁人手下“四大闯将”(当年1205队的4个司钻周正荣、丁国堂、戴祝文、马万福)之一丁国堂老人的说法——
丁国堂老人提到他印象中最深刻的两件事。1960年5月,打会战第二口井时,王进喜被砸伤的腿肿得很厉害,他两次从医院跑回井队,拄着拐坚持工作。 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大喊一声“跳”,便跃进齐腰深的泥浆池中,戴祝文、丁国堂七八个人也跟着跳了进去。奋战了3个多小时,终于制服了井喷。王进喜累得起不来了。房东赵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
“出炉”帖还说——
当年的石油部长康世恩,在听取大庆油田建设汇报时,时任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技术工作的老工程师向他如实地汇报了这一过程。康世恩对人工搅拌泥浆的事很感兴趣,说:“不错,应该树个典型。”但是他并不想把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的技术人员——“知识份子臭老九”树为典型,而是转身对一同前来汇报工作的大庆油田负责人说:找个人选树个典型。
这位领导马上领会,推荐了他的手下王进喜。这个毫无作为,无功受禄的王进喜,由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模范人物”。
那么看看《张云清 我和铁人王进喜打擂比武》中的说法吧——
1960年3月25日,王进喜率领玉门1205钻井队到达萨尔图,这是距离大庆油田最近的一个小火车站,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会战队伍都汇集在此。
下了火车,他不问吃不问住,反复询问三句话:“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钻井记录是多少?”这就是著名的“铁人精神的开篇三问”,问过当年萨尔图接待站的总务科长,也问过生产调度员,问过七八个人都没有结果。当年王进喜的领导、时任大庆油田三探区一大队教导员李玉生回忆说,王进喜的的原话还有这样一句:“新疆都谁来了?张云清来了没有?”然后才是“这里钻井的最高纪录是多少?” 在得到“已在路上”的答复后,王进喜说:“来了就好,我要和他们好好比一比,创它几个高纪录。”
张云清仍然记忆犹新:“王进喜是玉门的‘标杆’,我是新疆的‘标杆’,王进喜钻井队搅得玉门天翻地覆,也在我们新疆烧了一把火,把整个钻井生产提高了一大截。”终于在1958年9月,王进喜队月钻井5009.3米,实现了“月上五千,祁连山上立标杆”的目标,创造了月进尺全国最高纪录,也打破了由前苏联石油工人创造的4700米的世界纪录。而张云清队当月打了4300多米,尽管先破全国纪录,但落在王进喜井队后。
大家看到了吧,一个在还没有到大庆去就“搅得玉门天翻地覆”的王进喜,到了[坏蛋]的臭嘴里就成了“一个毫无作为,无功受禄的王进喜”。这样的嘴里能够吐得出什么好东西来么?
再看看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建者与奠基人余秋里同志在回忆录中的回忆——
4月上旬的一天,在1205队蹲点帮助工作的干部向玉门局会战队伍领导小组负责人宋振明同志汇报了王进喜的事迹和老乡的反映,宋振明同志向我汇报玉门油田参战队伍情况时,专门汇报了这件事。王进喜的事迹,引起了我高度的重视。我从参加革命斗争的经历中认识到,生产斗争和军事斗争,都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只要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理论指导,又有鲜明的、活生生的榜样,并与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相结合,这种积极性和创造力就可以发挥出来,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创造出丰功伟业。
王进喜是大会战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大会战最需要的就是那种不怕艰难困苦、顽强奋斗的革命精神。我当即对宋振明同志说:好!这是一个好典型,我们就借用老百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叫他王“铁人”。我们要发挥活榜样的作用,在全战区宣传他的事迹,号召大家向他学习。通过学“铁人”,提倡和发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培养和锻炼能打硬仗的队伍,更好地把会战打上去。
为了更好地宣传王“铁人”的模范事迹,我特地派《战报》的几位同志去1205钻井队,调查核实王进喜的事迹。在4月份召开的大庆第一次技术座谈会上,正式提出,要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从此,“铁人”的名字就在全战区叫开了,学“铁人”运动随之在全战区展开。
我们是该相信余秋里回忆呢?还是去相信“康世恩转身对一同前来汇报工作的大庆油田负责人说:找个人选树个典型。这位领导马上领会,推荐了他的手下王进喜”这种蛋臭呢?
无视事实,歪曲历史,心怀如此,实在让人恶心。“鸡蛋碰石头”就已经非常可笑了,一个“臭蛋”还想去砸“铁人”,砸得烂吗?拿这样的帖子来丢人现眼,丢的可不仅是自己的脸。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