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华网看到一组《【草根故事】80岁“农民科学家”40年不渝农科情》的图片,相关的介绍是:
在山东济南长清区张夏镇纸坊村,有一位80岁的老人,每天他都穿梭在田间地头,记录农作物生长情况。他叫靖树章,在农业科学实验岗位上坚守40年,协助农科部门培育良种5000多个。
上世纪70年代,靖树章带着自家的3亩土地加入了山东省农科院的良种培育计划。只有小学文化的他省吃俭用买来农业科技图书自学,光记录各种农业科学实验数据的笔记本就有近百本,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40年来,靖树章通过实验和推广,筛选出适合当地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50多个,引进试种示范新品种260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0多亩,累计增产粮食1000多万公斤,被当地群众尊称为“长清袁隆平”。
如今,年事已高的靖树章老人仍忙碌在农业实验第一线。他说自己是农民,“伺候好土地和庄稼是本分”。
报道的内容很不错,这位80岁“农民科学家”的坚守和执着精神更是让人肃然起敬。但是,报道中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出在“上世纪70年代,靖树章带着自家的3亩土地加入了山东省农科院的良种培育计划”上。众所周知,40年前应该是1972年,那时候还没有分田到户,靖树章是不可能带着自家的3亩土地加入了山东省农科院的良种培育计划的。如果靖树章是带着自家的3亩土地加入了山东省农科院的良种培育计划的,那应该是1982年以后的事情了。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查到“农民科学家”靖树章老人什么时候开始参加农业科学实验活动的直接资料。不过在一则邮政配送业务宣传资料《邮政物流 横扫“三农”服务死角》(2005年03月30日 15:18 经济参考报)上看到了一点线索——
靖树章(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纸坊村村民)
村民很喜欢邮局配送
从1972年起我一直从事农业,也一直从事农业科学试验工作。多年来,我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在生产中也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胆尝试。------
再联系当年有一个“农业部发动全国农业科技人员大海捞针寻找产生有利突变的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的背景,例如《河北农业科技》 1972年3期上就专门介绍了《怎样寻找和识别谷子雄性不育系》的文章,其中说到:“正谷子是一种强自花授粉作物之一,想利用人工杂交法获得大量的杂交优种是比较困难的,在大田生产上无法利用。但是,从杂交高粱和杂交玉米的利用经验来看,选育谷子雄性不育系,利用杂交优势,是谷子种子革命,提高谷子产量的一条新途径。获得谷子雄性不育株是选育谷子不育系的重要基础工作。但怎样寻找和识別谷子的雄性不育株呢?根根各地研究經验和田间实践表明,雄性不育株和正常植株的特征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可用肉眼直接观察鉴别出雄性不育株。其特点如下------”
这就基本确定了靖树章老人是从1972年开始参加农业科学实验活动的。也许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在大海捞针过程中发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只有小学文化的靖树章也参与其中,并且从此对农业科验产生了兴趣,并且由此“在农业科学实验岗位上坚守40年”,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搞明白了这个过程,对这位80岁“农民科学家”自然会更加肃然起敬。真不简单!真不容易!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