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美、日等国时不时地散步“中国威胁”论。这是欺骗世界舆论的一个荒谬论调。我想所谓“威胁”,无非是指“强力或武力”的胁迫、攻击和占有。假如是一个文明的国家,讲理、讲德、斯文的国家,它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威胁呢?中国到底对其他国家具不具有威胁性,本文将从中国主体文化精神极其文化运用历史来说明这个问题。
先把答案说在前面:中国对其他国家不具有威胁性,中国的主体文化精神不具有进攻性和占有性,中国历史事实证明:中华主体文化实践几乎没有进攻过他国,相反,华夏民族是一个长期受外敌攻击的民族。
(一) 中国的主体文化精神不具有威胁性
中国是一个大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度里,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必然的。从文化孕育诞生的时间看,有的地方早一些,有的地方迟一些;从文化分布的地域看,环境优越的地区文化较为先进,环境恶劣的地区文化较为落后;从文化的“气”与“性”看,发育较早的中原文化柔婉得多,而发育较晚的高原、草原、边疆旷野的文化阳刚得多。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异彩纷呈,极其复杂,但在漫长而浩荡的历史长河中,其主体文化早已展示出自己根本的特征,那就是:
柔性为本,宽容为怀,重仁重义,恩惠四方。
这种主体文化精神源于中国人文明的进化和发展早于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事实上,早在五、千年以前,中国人就对客观世界有了丰富的认识,华夏族的始祖之一伏羲创造“八卦”文化符号,是对客观事物高度抽象的认识。通过周文王的再创造,形成了中国的文化之源《周易》。从哲学的角度看,从《周易》至少可以总结出好几条大义:
一是:宇宙是一个平衡的宇宙。《周易》用极其简单、高度抽象的符号说明世界。有“乾”必有“坤”;“乾”代表“阳”,“坤”代表“阴”,用以说明宇宙必须在平衡的状态下才会存在和发展变化。一个事物如果不能平衡稳定,这个事物就会毁灭,从而生成新的事物。
二是:宇宙是一个对立的宇宙。“乾”与“坤”的组合,其外象是平衡的,但内象是对立的。组合“卦象”的符号千变万化,但根本符号只有两个,一个阳性的符号“—”(中间不断裂),一个阴性的符号“––”(中间断裂)。这两个符号也是对立的。所以,宇宙是充满着矛盾斗争的。
三是: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易学大师南怀瑾认为:“宇宙之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综罗易学‘理、象、数’的内涵,无非叫人知变与适变而已。”我同意南先生这个观点。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动态之中,处在变化和发展之中。
四是:对事物的认识无穷尽。《周易》的最后一“卦”是“未济”,其总的意思就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无止境,“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卦序》)
五是:教人为人谨慎,办事谨慎。做人行事都不可莽撞,要慎之又慎。这个告诫,在《周易》里比比皆是。这是《周易》作为预测事理吉凶功能的主要目的。“乾”为第一卦,里面说:“初九,潜龙勿用。”意思是告诫人们“不要用”,即你想做什么,但这个时候不要去做。“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个时候,你可以去见“大人”(君主)了。这是告诉人们,动与不动是要讲条件的,是要讲时候的,是要讲科学的。不要随心所欲地乱动。要“三思而后行”。
从上述哲学观看到,中国古人已经具备了高度抽象的思维方式,具备了高度的概括能力。不仅认识到了宇宙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规律,而且学会了从多方面认识事物的方法。同时,其“谨慎”文化理念对中国后来以“柔性”为主要特征的主体文化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周易》里读到的是如何认识客观世界和如何顺应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看不到丝毫进攻性和占有性文化“因子”。
再看老子的文化精神。老子的文化被中国的思想界称为“出世”的文化。所谓“出世”,就是不积极进取,消极守成。在哲学观上,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在人的修养和行为上,老子主张“水性”,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不争。” (《道德经》)意思是说,符合“道”的人象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但水从不与万物争短长。老子还说:“一曰慈,二曰俭,三不敢为天下先。” (《道德经》);在对待物质利益的态度上,老子这样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道德经》)意思是虽然金玉满堂,但谁也守不了多长时间;富贵而后骄傲,必然会带来灾祸;在政治观上,老子主张著名的“无为而治”。这个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他认为:“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常使民无知无欲。” (《道德经》)等等,这类论点很多。将来的社会图景有可能回归到老子理想的那种“自然”、悠然、和睦、幸福的状态。当然这不原始的回归,而是人文的返归。
这说明,老子的文化精神不仅没有丝毫进攻性和占有性,而且非常阴柔。
在看孔子的文化精神。就文化的“气性”看,孔子和老子都属于柔性。尽管孔子和老子的某些政治管理观点不一样,但主张“以百姓为本”却是一致的。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孔子说:“大畏民志,此为知本。”(《大学》)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什么是“儒”?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柔,为驯柔之意。儒与师相连,称为儒师,“师以贤得民,儒以道得民。”(《周礼太宰》儒师相连,都是有关教育之事。故儒有优义(优游),有和义(和谐),能安人,能服人。又言:“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濡者润之意,能以教泽润其身。《礼记、儒行篇》记述了鲁哀公问孔子儒者的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孔子于答道:“儒者衣冠整齐合乎礼度,举止行为谨慎小心。”“儒者讲话必定先有信用,行动必定合乎正道;爱惜生命以有所期待,保养自已的身体以有所作为。”“儒者不看重金玉,而以忠信为宝;不希求土地,而以确立道义为土地;不希求多有积蓄,而以多有文才为富有。不合乎道义就不共事。”“儒者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人,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儒者见到利益不损害道义;即使以众人来威胁他们,以武器来恐吓他们,他们也是见到死亡而不改变节操。”
孔子的人格学以“仁”为核心,“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一个“仁者”,要把亲爱、和睦放在第一位;孔子的政治管理学把“政治道德示范”放在第一位,把刑事制裁放在第二位,“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子为政,焉用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中庸》里孔子说“柔远人,则四方归之。”“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 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 侯也。”看吧,孔子对友邻的态度是多么友好!孔子的世界观是平衡的“中庸”观和“不语乱、力、怪、神。”等等。其实,孔子虽然是一个古代的人,但他很有现代人文气息。
孔子生活在春秋大动乱的社会时期,他的仁爱文化精神与当时的暴力社会很不协调,去了很多国家,能容纳孔子的“王”几乎没有。不是孔子跟不上形势,不是孔子复古倒退,而是社会处于倒退的黑暗时期。在黑暗和暴力面前,孔子宁愿隐退,也不愿与非文明的,崇尚暴力的政治集团同流合污。
可以肯定,孔子的文化精神和老子一样,也没有进攻性和占有性。
至于佛教文化,不用赘述,是“菩萨心肠”的文化,宣扬善良,宣扬慈悲。也没有进攻性和占有性。
以孔子为代表儒家文化、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还有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被思想界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除了这三个系统文化之外,对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墨家文化也不是张扬勇力的文化,他主张的“兼爱、非攻”,读了点书的人几乎都知道。
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是现代中国的主体文化精神之一。虽然,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是阳刚的、具有战斗性的文化精神,但是,这种文化精神是对严重不均衡社会的反抗,是弱势群众追求生存,呼唤正义,寻找真理,维护正道,打倒罪恶,向往自由,渴望平等的精神武器。从这种文化精神的运用看,它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如果社会公正公平,有权有势阶层善于调节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让广大人民生存下去,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时候就失去了作用。如果有权有势的阶层不顾人民群众的死活,贪污腐败,只顾自己小集团的利益,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的社会作用就会展现出来。总之,马克思主义是维护公理和道义的理论,且主张大公无私,丝毫没有进攻性和占有性。
综上所述,中国主体文化精神是非常文明的文化精神。就整个世界文化发展的进程看,中国人性进化的速度远远超越在世界的前面。比世界上很多地区和国家的人更早的具有文明的人性而减弱了野蛮的兽性。这种文化精神总的气质特征是平静而阴柔的,而非躁动好武的;是讲文明人格的文化,而不是讲野蛮行为的文化;是讲和平和谐的文化,而不是讲好斗称霸的文化;是讲亲爱团结的文化,而不是讲分裂各自为王的文化;是自求生存、自求发展、自我保护的文化,而非靠掠夺别人的财富求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在保卫自己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方面,完全是防御性的文化而非进攻性的文化。这种文化精神不仅不具有进攻性和占有性,在和比较野蛮的落后的进攻性和占有性文化面前,有时要吃败仗。
前面谈了文化精神,现在来谈文化的运用历史。
(二) 华夏民族是一个长期受外敌攻击的民族
历史上,一个国家威胁别国、进攻占有别国一般是通过战争的手段来达到的。
检视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有如下重要特点:
(1)中华主体文明自古以来不断受到攻击。历史上,西北的比较原始野蛮的匈奴进攻、抢掠华夏族的时间很漫长,以至有秦朝大将军蒙恬修筑万里长城进行防御的故事,以至于引发张骞到西域的艰难探险,以至于触动汉武帝下决心对匈奴进行彻底的反击战争。中国宋朝更是受到北方多个政治集群的攻击,如西夏人和金人对宋朝的攻击,蒙古人对宋朝的攻击。最终宋朝灭亡在蒙古人手中。在明朝,中国海岸一些地方不断遭到日本人的侵略,民族英雄戚继光曾组织、带领军队给予抗击。明朝晚期,北方满人侵入中华大地,统治中国近300年。现在看来,西夏人、金人和侵入中华的蒙古人、满人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都被中华主体文明给予融汇、同化而不能再分开,但毕竟当时的中华经历了这么一段历史。在清朝晚期,中国历史更是出现了令每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无不感到耻辱和愤怒的是千万里之外的一群西方列强和近邻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宰割、瓜分。这一群强盗不仅瓜分了我们的大片土地,占领了我们很多美丽的城市,而且抢走了中国无以数计的金银珠宝、文物典籍和其它繁复的物质财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日本人再次入侵中国,后来竟然向中国发动全面战争,使中华文明又一次遭到空前浩劫,中华民族又一次遭受更为广泛、最为深重的灾难。公元1840年到1945年,是中华文明有史以来的最黑暗最令人感叹和悲哀的时期!
(2)晋朝以前几乎没有对外战争的事例。这里“对外战争”一词是指一个国家主动对其他国家发动进攻。春秋战国这段历史进行的战争,是华夏族的内战,是相互攻伐、称雄称霸,而最后终于走向一统的战争。事实上,从春秋战国开始到晋朝,中华大地上的战争就是内战。有农民起义对统治阶级的战争,有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有代表不同利益的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战争,有统一国家的战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趁势派军队向“百越”①进攻,这算不算对外战争呢?这不是对外战争,而实际是统一战争的继续。据有的专家考证:“百越最初是夏王朝危难之际,由四面八方从各族属中聚拢来跟随出征的‘志愿军’,得胜归来后,成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时期的贵族集团。……百越便是夏王朝的贵族,他们遍布于夏人活动的范围内,而以河南中部为最多,留在山东的也不少。春秋时在杭洲湾建国,自称为越国的‘越’,当是百越中的一支。”所以“百越”本身就是“中土”之人。这是其一。第二,楚国早以与“百越”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且“百越”的社会管理形式尚处在“部落”时期,连奴隶制国家体制也没有建成。即使“百越”人种群不属于华夏族血系,但前面面临先进的文化族群,后面是大海,与华夏文明融合是势所必然的。与其说是武力进攻,不如说是先进文明的浸润。
防御性的主动出击不应算是“对外战争”。例如,西汉时武帝对匈奴有时主动出击,属于防御性出击。因为首先是匈奴人进攻华夏族。三国时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也属于防御性,如果没有孟获煽动各地的少数民族民族作乱,叛蜀降吴,也不会有诸葛亮的进攻。所以,历史上记载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并且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
(3)中国的对外战争极其有限。隋朝曾经对高丽进行过三次战争。第一次在612年,第二次在613年,第三次在614年。这三次进攻高丽的战争,都遭到失败。战争的原因是:高句丽的统治者被北周武帝封为辽东王。隋文帝即位后,改封高汤为高丽王。但高汤“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高汤死后,其子高元继位,率军队侵扰辽西。这就是战争的起因。也就是说,隋朝对高丽的战争虽然有些过头,但开头仍然属于被动性质。
中国历史上的唐朝是强大的,不要认为唐朝进行的战争都是对外战争。唐朝和土蕃人、阿拉伯人打过仗,但首先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即属于防御性质。对东、西突厥的侵扰、抢掠仍然属于反击的行为。吐蕃于公元670年对安西都护府发动了第一次攻击,唐朝军队不得不还击。从唐高宗到武则天这62年间,唐朝在西域与吐蕃都是进行的连续不断的拉锯战。玄宗皇帝的时代,阿拉伯帝国加入了争夺西域的行列,并且在开元三年(公元715年),阿拉伯帝国与吐蕃共同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唐朝军队被迫抵抗。但唐朝对高丽的战争是比较主动的。当时,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互相争战,弱小的新罗多次向唐朝求援,公元645年,唐太宗在“扶危济困”这个道义的驱使下,向高丽发动战争,以失败而告终。后来,唐太宗又曾发兵攻打高丽,但也是无功而还。公元660年,唐高宗派遣苏定方等率兵十万渡海,与新罗国合力攻破百济国。公元666年,高丽泉盖苏文死,其子相互争权。其中,泉男生遣子泉献诚到唐求救。唐朝廷以援救为名,派遣大将契苾何力率兵攻高丽。
诚然,历史上成思汗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兵锋抵达欧洲腹心和今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岛。但成吉思汗并不能代表华夏文明,只能代表当时比较原始和野性的草原文明,这种文明里潜藏着动物原生占有欲望。而且,当时华夏文明也受到了这种野性行为的攻击和占有,也是战争的重灾区之一。是的,元朝曾两次东征日本,但草原文明仍然是其原动力,仍然不是华夏主体文化的实践。明太祖朱元璋北征蒙古属于统一战争的性质,是为了彻底消灭元朝残余势力。至于清朝与俄罗斯的战争仍然属于防御性战争,对新疆、台湾、西藏的战争属于统一的性质。
这里说中国对外战争极其有限,是因为,一是战争的地域有限,跨国、跨洲的战争没有。战争往往在友邻之间进行。中国历史上,跨国战争最典型的仅有小小一例,春秋时秦国跨越晋国攻打郑国。遭到惨败。史书有著名的“蹇叔哭师”的故事。
蒙古人进行过跨国、跨洲的战争,但不能说当时的成吉思汗集团的政治文化行为等于当时华夏民族的政治文化行为。
二是出于国际政治的需要,出于道义责任的驱使而不是为了占据、掠夺别国的领土和财富。即使胜利了也会迅速将军队撤回到自己的领土。如唐朝在现在的朝鲜半岛帮助弱小的新罗国打败百济国后就是这样,明、清两朝援助朝鲜抵抗外国侵略的战争结束后也是这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战争和七十年代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争结束后也是这样。
中国自古以来在国际关系中实践着“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的文化精神。有强烈的正义感。相反,世界上一些强国,就是路隔千山万水,跨洋、跨海、跨国,也要对别国进行战争,其目的是为了占据别国的领土,占据别国的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胜利之后,军队也长期赖在别国安营扎寨。在近代世界史以来,这种现象十分突出。我不知道日本民族是一个什么心态,美国人将数万军队驻扎在自己的鼻尖下已越半个多世纪。严格地说,日本不是一个主权国家,自己的国家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监视之下。日本姑娘还时不时地受到美国军人的强暴。中国有句古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我想日本人可能是恨在心里,但表面还要认贼作父,手里攥着刀跟着美国人屁股后面跑。说不定,日本人觉得自己是一只虎了的时候,就会举起刀向美国人的背后捅去。如果未来不是这样,日本民族除非变成了一只羔羊。
(三)未来中国也不会对别国有威胁
中国未来经济强大起来后会对别国造成威胁吗?
可以肯定地回答:不会。中国的温和、柔性文化历史悠久,文明的人格已经化为了人们血肉,人们的性情无形中受到这种文化精神的影响。这种温和、柔性的品格实际上已经左右了人们的行动。数千年来的历史证明,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极其理智而谨慎。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一种文化和文明的方式,而不是原始和野性(动物原生占有欲望)的行为和方式。中国边疆某些地区虽然在古代不属于“中土”文化圈,但有些地区不仅华夏族没有主动去征服占有,反而是被边疆的“雄浑”力量所进攻和占有,而最后被“华夏”文化所俘虏和消融。这种情况突出的表现在西北方向。少数的边疆民族和中华其他民族融汇在一起,主要是由地理环境因素和华夏先进文化浸润性所导致的。这种情况突出的表现在西南和两广及福建沿海。从根本上说,在中国,是文化的先进性、文明性、温和性、包容性把多民族联系在一起。这是人类文化史和文明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它符合人类发展趋向经济融合、文化融合、管理融合的图景。当代中国,尽管民族众多,但不懂汉语言的几乎没有,实际是被华夏文明所同化而不能再分开了。
中国历史以来,在强盛时期没有大规模的、持久的向国外用兵的历史。前面提到的对外战争,不仅非常有限,而且主要是处于国际政治原因的考虑。未来中国即使很强大了,其人性气质和文化价值观也会告诫自己不要称霸王,要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中国唐朝强盛的时间很长,除了在朝鲜半岛打了几次小仗外,对外战争几乎是空白。对左邻右舍极其友好,中国人主动不远千里到印度取经,到日本传经,日本也有很多人到中国来留学。经济联系方面有著名的丝绸之路。看到了吗?中国最强盛的时候是在传播文化和文明,是在为人类和平和文明的发展作贡献。明朝和清朝前期国力相对较强,也没有主动进攻和占据别国的领土。不仅如此,晚清时中国受到不少强国的蹂躏。哪里象现在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实行霸权主义,把军队派到许多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干涉别国的内政。诚然,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和印度、越南发生过战争,我想,历史会公证地说,这两次战争中国也不是为了炫耀强大、炫耀武力,不过是带有磨擦性质的战争和国际政治的需要罢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也曾经出兵朝鲜和援助越南抗击美国人的侵略,但谁都明白,这两场战争都是美国人挑起的,中国是被迫出兵朝鲜和援助越南,为的是道义和抵制美国的侵略蔓延。朝鲜战争停息后,中国迅速将军队撤回国内,而美国的军队至今还驻扎在南韩。比较一下,谁热爱和平,谁对别国不怀有野心,不是很清楚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一直坚持防御的国防政策。从来没有想到进攻和占据别国领土。数十年来,中国的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实际上在筑一条看不见的“万里长城”。看吧,中国有航空母舰吗?中国海上军队的力量强大吗?中国空中军队的力量强大吗?中国没有近距离有进攻的能力,更没有远距离进攻的能力。只不过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如果中国军力强大,在南联盟的大使馆就不会被美国所袭击,美国也不敢在中国南海上空耀武扬威,忽然猖狂撞击中国的飞机。如果中国军力强大,和平统一台湾就容易得多,陈水扁等“台独”分子也不敢那么猖狂。我说的看不见的“万里长城”,实际上就是说中国的军队建设是属于防御性的。
当代中国很难赶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制约中国发展的有三大因素,一是人口太多,二是政治腐败,三是民主政治建设不能适应世界文化和文明发展水平。这三个问题,如果认真解决,后两个问题较容易,“人口太多”的问题在短期内不能解决。特别是广大农村,不仅人口占绝大多数,而且文化素质较差。这极大的影响着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从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看,中国农村还处于封建社会那样一幅图景。农村的落后必然牵动中国发展的全局。比较而言,后两个问题要好解决一些,但现在还看不到有质的变化。这两个问题特别是腐败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发展将处于停滞或徘徊状态甚至引发社会动乱。一句话,中国在很长的时期内都还强大不起来。由于这些情况的存在和发展变化,中国不仅不会对别国构成威胁,恰恰相反。我这个小小的公民却感到了美、日等强国对中华民族的威胁。冷战结束后,美国将欧洲的军力转移部署到亚洲,假想敌难道不是中国吗?美国在中亚驻扎军队,中国犹如背生芒刺。日本呢?它不是修改了“自卫法”么。从形与势看,中国在国际上的回旋余地和生存空间没有冷战时期大。反过来说,中国的国际生存空间愈来愈窄,倍受制约,倍感压抑,倍感钳制。有的强国在21世纪里进攻和占据或瓜分中国的可能性不是没有。这里也不是杞人忧天。看着吧,狼愈来愈近了。
其实,美日等国也知道中国在短期内强大不起来的情况,但为何他们要提出“威胁论”呢?其目的是遏制中国的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而他们自己却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到一定的时候好让他们任意宰割。中国人要看穿美、日等国的用心,下决心修好内政,痛治腐败,改革体制,积极加强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高扬现代民族文化精神的旗帜,如此,中华民族才不会重演近代史的悲剧。
注释:① 所谓“百越”,是指分布在华东、华南地区的扬越、瓯越、闽越、南越、雒越(西瓯)等越人部落。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